譚丹鳳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 丹陽 212300
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的臨床護理觀察
譚丹鳳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 丹陽 212300
目的:研究觀察心源性呼吸困難臨床護理的療效,尋找更好的護理方法,幫助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方法:隨機從我院住院部選取88名心源性呼吸困難的患者,將這88名患者分成兩組并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我院常規(guī)的專科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加強護理干預方法。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呼吸困難的總有效率,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比對照組好(P<0.05);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通過加強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高臨床治療率,患者對加強護理干預的滿意度也高,充分的認可了加強護理干預在心源性呼吸困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心源性;呼吸困難;加強護理干預
心源性呼吸困難是指因心臟原因,心功能不足造成肺循環(huán)淤血而引起的一種自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勞力呼吸、陣發(fā)性夜間呼吸困難、端坐呼吸。臨床上需要積極治療,同時要配合良好的護理,減輕患者的痛苦。本文研究觀察加強護理干預對心源性呼吸困難的臨床護理療效,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從我院住院部選取88名心源性呼吸困難的患者,男42名,女38名,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47歲,平均年齡為61.48±4.72歲,支氣管哮喘的患者27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34名,肺心病的患者9名,肺氣腫的患者18名。將這88名患者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4人,男22人,女22人,平均年齡為60.73±4.82歲,支氣管哮喘的患者14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7名,肺心病的患者4名,肺氣腫的患者9名;觀察組44人,男20人,女24人,平均年齡為62.23± 4.45歲,支氣管哮喘的患者13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7名,肺心病的患者5名,肺氣腫的患者9名。根據統(tǒng)計學要求,這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類型等因素上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隨機從我院住院部選取88名心源性呼吸困難的患者,將這88名患者分成兩組并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我院常規(guī)的??谱o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加強護理干預方法。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呼吸困難的總有效率,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2.1 對照組的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我院常規(guī)的專科護理方法:常規(guī)的執(zhí)行醫(yī)囑,每日清潔一次口腔和呼吸道。
1.2.2 觀察組的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用加強護理干預方法:心理干預,呼吸困難十分的痛苦,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因此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撫慰患者的不安情緒,鼓勵患者放松;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患者飲食后要及時漱口,保持口腔衛(wèi)生,要時常觀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有異物,及時清理異物,教患者深咳嗦排痰;保持正確的體位,讓患者端坐,或墊高被子,患者斜靠,尤其是發(fā)生呼吸困難時,不僅要端坐,還要讓患者雙下肢下垂;④吸氧護理,必要時保持低流量持續(xù)吸氧。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療效:呼吸困難次數減少原來的75%以上為痊愈,減少50%-75%為有效,減少30%-50%為有效,減少在30%以內為無效;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將護理內容,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和護理的效果按百分制打分,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5分到85分之間為滿意; 65分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上數據均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為保證準確度數據均取三次處理的平均值),用x2表示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用X2檢驗計數資料,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1.36%,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比對照組好(P<0.05);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5.45%,對照組對護理的滿意度為65.90%,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詳情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療效對比結果: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調查對比:
心源性呼吸困難是因心功能不足而引起的一種較為急迫的疾病或癥狀,臨床上患者時常會有憋悶,自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等癥狀,需要及時治療,首先要保證呼吸道通暢,讓患者能夠順暢呼吸,防止患者窒息或引發(fā)其他疾病[1]。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起到很大作用,本文研究加強護理干預對心源性呼吸困難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加強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通暢呼吸道,提高治療效果,患者對次的滿意度也極高,充分的肯定的加強護理干預在心源性呼吸困難中的應用價值。
[1]李維芬.心源性呼吸困難的臨床60例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2):111-112.
R473.5
B
1009-6019(2014)11-0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