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光玉
閱讀教學教什么
■ 侯光玉
曾經(jīng)聽過一位教師教學《葡萄溝》,他把教學目標設為:“認識葡萄溝和維族人民的可愛,了解葡萄種植和葡萄干制作的方法”“認識祖國邊疆風光秀美、物產(chǎn)豐富、人民勤勞、民族團結,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我一直在想:如果去掉識字和朗讀,還能叫語文課嗎?這位老師將地理知識、社會知識、生產(chǎn)知識和政治意識,在教學目標里堂而皇之地寫著,在課堂上一本正經(jīng)地、不厭其煩地傳授著,叮嚀著……
這位老師似乎忘記了:學生學習語文可以獲得百科知識,也可以提高思想品德,但是,獲得百科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不是語文學習的唯一目的;學習承載知識和思想的語言才是目的,學習汲取百科知識和思想營養(yǎng)的方法才是目的。這就是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是“語文的”。語文教學的方法也應該是“語文的”。
“語文的”方法有特定的含義,專指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方法,即“積累、感悟、運用”的方法,不單指“語文知識的”方法。語文知識在形成語文能力過程中只能起到一定的滲透作用,但不能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這里,僅以兩個片段為例予以說明。
【例一】“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苯虒W生明白“熱情好客”表現(xiàn)為“準會……”;反過來,“準會……” 就叫“熱情好客”。這樣的目的是“語文的”,可稱為“概括說明和具體描寫的兩面磨練”。怎么“磨練”呢?把概括和具體的知識告訴學生,這方法是“語文知識的”,算不上多余,作用卻極其有限。對學生有益的方法是“語文能力的”,即從具體的語言中體會。例如品讀:想一想維吾爾老鄉(xiāng)是怎樣招待客人的,把那種親密、熱烈的氣氛讀出來,這叫以讀促品。討論“(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去掉括號里的詞行不行,再讀,直到很自然地把“準”、“最”、“夠”讀成重音,把全句讀出感情,這叫以品促讀。這才是“語文能力的”方法(當然是“之一”)。語言的美感,“感到”比“知道”更重要;寫作的竅門,“悟出”比“聽說”更重要。
【例二】“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是什么樣的?”這是老師自己設計的問題。假定它對二年級學生是合適的,那么,它的“語文的”目的就應該是,讓學生學習獲取答案的方法。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方法,也應該是“語文能力的”,比如首先教學生勾畫。
勾畫提供了“邏輯引讀”的形象標簽。老師問:“陰房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讀:“陰房修在山坡上……”
引讀之后呢?如果回到你一言我一語地湊答案,前面的工夫就白費了。應該指導學生選擇內(nèi)容和組織語言,起碼要讓他們知道:回答第一問,“陰房”和“制成”兩句的內(nèi)容不可少;開口就說“陰房修在山坡上”很可笑。我們不能把知道答案當作最高目標,應當懂得,獲得和表達答案的方法,比答案本身重要千百倍。
題目是“閱讀教學教什么”,講的卻多是“怎么教”,但并不跑題。這是因為,教給學生感悟語言的方法,勾畫批注的方法,根據(jù)代表句(被稱為“信息元”)理解一段話的方法,理性記憶的方法,獲得和表達答案的方法,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目的,理應包含在“教什么”之中。
做個小結。例一說的是,學習語言不能單純地解讀語言表達的意思,而是重在品味,即細致的賞析語言的準確、美妙。唯如此,才能感悟得深,記憶得牢,形成語感,積淀下來,才能學到體悟語言的方法,養(yǎng)成精細閱讀的習慣。
從例二看,我們看到了另一面,形成語文能力是需要“訓練”的?!肮ぞ咝允钦Z文教學的本質(zhì)屬性”。既是工具,就要掌握;既要掌握,就要訓練。單說“陶冶”“感染”“覺悟”“心動”是不夠的。積累之法、感悟之法、運用之法須經(jīng)訓練而獲得。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一概斥為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科學主義、唯理性教學模式是輕率的。
這兩個例子都告訴我們,與科學課程不同,語文教學應該是“老師明明白白地教,學生懵懵懂懂地學”。學生只知道自己在讀,在想,在說……老師卻要清楚地知道:這是在品味語言的準確和美感,這是在搞概括和具體的兩面訓練,這是在做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訓練。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