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余克四
關注地理過程促進教學生成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續(xù))
■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余克四
(接上期)
根據教學的進程序列,為了確保地理生成性教學的有序化和有效性,筆者試圖從課前、課中、課終三方面提出教學策略。
(一)課前策略
要想讓學生課堂上順利生成,事先必須做好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
1.理念先行,準備生成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學理念不同,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方法和策略就會大相徑庭。制約我們在地理課堂上教學行為的理念來自于兩個方面,即教育教學的通識理念和地理學科的課程理念。在新修訂的地理課程標準中,學習有用的地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因此我們在處理教學內容時就要在有用性上多下功夫,要讓學生喜歡地理,能用、會用地理。而在教學行為方式方法的選擇上則要以先進的現(xiàn)代教學理論做指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同,也會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出現(xiàn)差異。某些課堂上,學生獲得的是一種枯燥、抽象和呆板的地理知識,這種知識的獲取只是一種應試的需要,無法帶給學生生動的體驗和快樂的感受。而另外一些課堂上,學生獲得的則是一種具有情感性、體驗性和生動性的知識,而且在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了知識與生活、社會的聯(lián)系,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思考、分析和判斷。在這樣的知識獲得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學會了學習,提升了思維質量——知識的自主建構,而且懂得了如何做人。這就實現(xiàn)了整體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正在實施的新課程以它全新的理念改變了人們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課堂也逐漸由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由預設走向生成、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過程、由追求共性走向尋求個性。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古往今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fā)展?,F(xiàn)實中,我們的地理課堂上“走案”現(xiàn)象也比比皆是——教師喜歡以預設的教案來教,喜歡為學生畫一個教師能駕馭的“圈”,希望學生在設定范圍內進行學習,便于教師的調控,最終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使原本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變得機械、沉悶,缺失了生機和樂趣,非常不利于學生地理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養(yǎng)成。因此,課堂教學應重在誘導、引導、指導,讓學生積極活動、主動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教師引路,學生走路,才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思考、討論、訓練、實踐等多種學習活動,獨立地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因此地理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生地理知識生成的場所,地理教學應該是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能釋放生命的活力,閃耀智慧的光芒,弘揚個性的靈光。
2.彈性預設,營造生成
“預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彈性預設的目的是為生成留有空間,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方案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展開之間不是“建筑圖紙”與“施工過程”的關系,即課堂教學過程不是簡單地執(zhí)行教學設計方案的過程。彈性預設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設計出靈活、動態(tài)、板塊式的“學”案,而不是周密細致、一成不變的鋼性“教”案,也不是在課前對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完美的設計,然后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示出來。彈性預設教案是當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與預設相異時,由于預設留有余地,教師便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機智地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以免臨時被動陷入僵局。彈性預設,為課堂教學留下足夠的彈性時間和空白地帶,為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學生的自主建構留有足夠的余地??梢哉f,無論是生成正確結果還是生成錯誤結果,我們都需事先給學生準備一個釀造生成的空壇。彈性的課堂預設能增加學生的活動面,擴大學生的活動量,留給學生更多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放的時空,讓學生去遐想,去深思。要相信,我們給學生一個天地,學生定會還我們一個驚喜。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迪斯尼樂園主體工程竣工后,如何確定連接景點之間的路徑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經過思考,設計師決定采取繪畫的“留白”藝術:在樂園空地上撒上草籽,提前開放樂園,讓游客在景點與景點之間隨意踩出一條條小路。之后,設計師便依照游人踩出的小徑,設計出景點之間的道路。這個設計獲得了“園林藝術最佳設計獎”,其設計的獨特匠心在于:景點之間的道路是游客自然“生成”的,而這種自然生成正是緣于設計師的“留白”預設。地理教學也一樣,彈性預設,留有空白,學生就會在空白處給我們繪上精彩的畫面。
構建動態(tài)的課堂,關注生成并非要舍棄預設。恰好相反,精彩的生成基于精心的預設,有目的的預設,是為了更有效的生成。精心預設可以為動態(tài)生成保駕護航,保證生成的合情、合理和有效。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預見課堂上一切的動態(tài)生成情況,但是,生成的基點是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真實學習水平,全面思考學生的認識和想法可能從何而來的,預計想象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可能性,進行有的放矢的預設,方能衍生出動態(tài)生成點,也可避免無效生成。今后的高效課堂將會越來越少教師雕琢的痕跡,而會從教師的步步為營、精心預設,逐步過渡到大膽放手、鼓勵生成。正如教是為了不教,設計也是為了不設計,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然去生成知識才是教學設計的最高境界。
3.情境創(chuàng)設,點燃生成
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特別是導入新課時更不可少。好的情境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產生求知的想法和沖動。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取材于學生感興趣的、關心的問題及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實際的有關內容。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學生收集素材、資料,深思醞釀,提出假設,引發(fā)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應用又產生新的問題,學生思維不斷發(fā)展、升華,課堂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理想的情境是生成的起點,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催化劑。比如對于新課《大洋表層的海水運動》,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情境:科學家在南極科考時,發(fā)現(xiàn)一直生活在南極大陸的企鵝,體內含有化工生產的劇毒農藥DDT,那么,這些劇毒農藥DDT是如何到達南極大陸進入企鵝體內的呢?通過這一問題懸念情境的導入,就可迅速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入新課大洋表層海水運動的知識學習。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在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教師也已經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起點,也就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它為接下來的有效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制造矛盾,驅動生成
“課堂矛盾與個體需求”是課堂學習生成的動力。學生唯有主動參與學習,在學習中真正發(fā)揮個體的主體性、能動性,生命才能自內而外地生長。因此,我們的課堂要真正關注學生的主體需求,抓準學生認知的沖突,制造矛盾,在滿足學生好奇心和認知需要的基點上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欲望,生發(fā)新的學習表現(xiàn)。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質構造背斜與向斜”的學習中,學生通常想當然地認為,在地表巖層向上拱起就會形成山嶺,向下凹陷就會形成谷地。對這一錯誤結論,老師最好不要簡單地給出正確答案,而應抓住時機反復質問、追問:有沒有相反的情況呢?如何解釋這種狀況呢?通過凸顯矛盾激發(fā)學生深思,讓學生自己探究,然后再自己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加深對地理知識“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理解與應用。
(二)課堂策略
1.對話互動,說出生成
運動變化才會生成精彩,靜止不動,沒有碰撞,何來生成?因此,只有讓學生動起來,頭腦動起來,嘴巴動起來,手動起來,才有可能產生有價值的生成。課堂要成為能讓學生成為活化分子的舞臺,通過教師的預設引領,活化分子(激活了的學生)發(fā)生有效碰撞,從而生成新的物質(精彩的生成)?;訉υ捠钦n堂生成的生態(tài)條件。只要我們有平和的心態(tài),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面對另類的聲音,以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對他們的疑問給予積極的應答,在師生雙方輕松、活躍、自由的心理狀態(tài)下敞開心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意見,相互溝通,學生就會隨時迸發(fā)出無與倫比的智慧與美妙,生成老師意想不到的精彩來。試想如果沒有師生、生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作用于課堂教學,怎么會有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可見,民主、開放的課堂,就是生成激情課堂、生機勃勃課堂的重要前提。
2.浮想聯(lián)翩,想出生成
課堂要讓學生多聯(lián)想,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才能讓精彩的生成有搏擊的翅膀而自由飛翔。因此,創(chuàng)設的情景或設計的問題一定要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有時間可想、有內容可想、有問題可想。那么,在富有想象力的課堂上,定會有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這樣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機。地理運動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難點,離開了空間想象,要學好它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的教學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多思多想,如請學生思考:宇宙飛船上的宇航員所看到的日出日落與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是一樣的嗎?這樣的問題既有趣,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球運動的理解,更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幫助學生掌握地理運動的知識。
3.實驗探究,做出生成
大量的地理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的實踐,因此實驗是形成動態(tài)生成的重要源泉。實驗現(xiàn)象能滿足學生感知的需要,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地理實驗的綜合性能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激勵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形成新的教學資源。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資源,讓學生多動手做實驗,要把演示實驗由教師演示設計改為學生動手演示,或把演示實驗改為邊教邊實驗,也可以讓學生探究實驗,增加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探究的機會。實驗是變化的,真正動起手來,就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fā)育”這一節(jié)中,關于SUO源侵蝕、下蝕、側蝕,凹岸、凸岸等概念及成因是很難講清楚、很難看明白的,而我們如果讓學生在河流沙盤上來實驗觀察則可以化難為易。這樣,既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易于理解,又能形象全面地把握河流上中下游的特征。因此,多實驗多探究,就會在實驗中做出精彩的生成;動手實驗探究的課堂,就是生成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和奇跡的課堂。
4.把握契機,捕捉生成
生成的范圍很廣泛,而判斷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的生成性資源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想準確判斷,必須深刻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教師才有可能對眾多生成的不確定信息做出去偽存真式的判斷。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預設。我們總認為一節(jié)好課是建立在教師完美的設計和高超的教學藝術之上的,很少考慮學生是怎樣從自身的角度來理解課程內容的。新課程強調學生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生命載體,因為在任何一節(jié)課上,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認識、思考和靈感等因素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去的。精彩的生成來自學生,因此,課堂上我們要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表情、語言和動作。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善于聆聽的耳朵以及隨機應變的頭腦。捕捉精彩生成的機會往往只在一瞬間,教師要在它稍縱即逝時,及時抓住這生成的瞬間,隨機應變,把握契機,捕捉生成,造就生成。課堂上的一些“意外之舉”,其中不乏可貴的、積極的、創(chuàng)新的生成因素。課堂中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xiàn)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fā),瞬間的創(chuàng)造,稍縱即逝。教師必須用心傾聽、敏銳捕捉和充分肯定,選擇適當?shù)膯栴}以恰當?shù)姆绞桨选耙馔饬咙c”當做生成的“課眼”,并利用這種意外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引導教學進程,以實現(xiàn)課堂生成,使課堂在動態(tài)生成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
5.精心培育,呵護生成
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偶發(fā)事件、遇到一些異常問題,比如,地理特異性問題、非地帶性現(xiàn)象及實驗中反?,F(xiàn)象。這些事件、問題又往往在教師預設之外,為教師始料未及。但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教學智慧,足夠了解教材,足夠了解學生,這些偶發(fā)事件、異常問題就不會是課堂的“最大干擾”,而恰恰是可成為精彩生成的火種。我們不能漠視它,更不能潑冷水澆滅它,而要采取積極的鼓勵態(tài)度,將這些火種呵護好,機智地運用這偶發(fā)教學資源,適時引領。課堂上能利用的,就讓這火種燃燒發(fā)光,及時運用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資源;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要將火種精心培育好,留到課余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且我們要和學生一起全程參與和關注。只有這樣的處理和呵護,我們才不會失去這節(jié)課的生成點,才不會丟棄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習慣和品行,才不會錯過生成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良機。
(三)課終策略
1.總結提煉,升華生成
現(xiàn)今信息時代,學生的知識來源已經不局限于學校教育,還有很多來自開放的網絡世界,因此課堂上可能會生成一些教師聞所未聞的知識。若教師因為掩蓋自己知識的缺陋而不加以引導總結的話,就會使生成失去升華的機會。一節(jié)課生成的知識、情感會很多,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很復雜,并且有的時候學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教師加以引導總結,促使生成的東西實現(xiàn)再次升華。引導總結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生成的東西加以系統(tǒng)化,也可以引導學生對已生成的東西再作進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本節(jié)課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從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東西。
2.反饋反思,持續(xù)生成
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那么新課程則把“生成”當做一種追求;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把處理突然“生成”的情況看成“教育機智”,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我們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我們要高舉課程改革的大旗,主動構建生成性課堂教學,讓生成成為一種習慣,把自己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相融,敞開教師包容的心胸,展示教師足夠的智慧,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多一點欣賞,多一點等待,理智對待每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給予的禮物”,和學生一起在動態(tài)生成中享受地理學科的靈性之光!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