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蓉
(常德日報社,湖南 常德 415000)
把握典型人物的靈魂
——淺談人物通訊寫作
□姜美蓉
(常德日報社,湖南 常德 415000)
經??吹揭恍┟说男は衤?,只寥寥幾筆,其神態(tài)便躍然紙上,有時候比其本人的照片更加生動。這是為何?因為畫家抓住了人物的“神”?!吧瘛笔鞘裁矗烤褪钦业搅巳宋锏幕?,這種魂就是個性,是特質。
人物通訊寫作,作為報道特定人物的一種通訊體裁,同樣是用筆來素描。一篇人物通訊找到了魂,至少成功了一半。但是,怎么找呢?筆者依據十余年的新聞從業(yè)體會,結合近年來多篇獲獎的人物通訊,總結出以下三個要點。
在撰寫人物通訊時,很多人總想把自己所有采訪到的東西都裝進文章里,結果是文章越寫越長,可寫完一看,卻發(fā)現自己什么都寫了,可又什么都不鮮明。這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初學者的通病。辛辛苦苦采訪來的東西,總想把所有的資料都用上,即使想取舍,也感覺手心手背都是肉,舍不得隨便扔下哪一塊。可報紙版面畢竟有限,人物通訊也是有字數限制的,那么,首先就得學會做取舍。
這里的取是指在采訪中盡可能地占有更多的材料,這很重要。一名好的記者都會在采訪的前期盡可能地做足功課,某位知名的人物周刊記者坦言,她在采訪人物之前,會在網上搜索閱讀所有有關當事人的信息,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采訪,首先能做到有的放矢。這里的舍當然是指在行文中,必須要勇于去除枝蔓,只選擇最能體現主題和角度的內容來呈現。其實,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只要有二三個好的事例就可以了,多了反而顯得很雜亂,仿佛在記流水賬,體現不出人物的特點。
那么,依靠什么來取舍?當然是著力抓取人物身上最閃光的東西,來展示人物的新思想、新面貌,揭示其精神世界,來感染人、教育人、啟迪人。這就是選取最有新聞價值的角度,找到這個人物身上的核心價值。
筆者撰寫的一篇人物通訊《龔永福與一粒稻谷的價值核裂變》,獲得2011年中國晚報最高獎——趙超構新聞獎特等獎,是當年9個特等獎里面唯一的通訊題材。這是一個由宣傳部門組織的集中采訪,多家媒體同時發(fā)稿,這篇文章能斬獲大獎,最大的特色就是尋找到了人物的核心價值。主人公是當地一位普通的農民企業(yè)家,當時,在他身上還有幾個新聞點:他是下崗后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他是傷殘軍人轉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典型,他是從孤兒成長起來的農民企業(yè)家。最后,我們選取了一個新聞點,他幾十年如一日提升一粒稻谷的價值,獲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盛贊:“我僅僅找到了讓稻谷高產的種子,你卻開辟了一條提高稻谷價值的路子?!碑斚拢谑称钒踩图Z食危機成為焦點的大環(huán)境中,這個巧妙的角度自然能脫穎而出,這就是核心價值的意義。
找到了人物通迅的核心價值,只能說是找對了角度,如何把這一價值通過一個有象征意義的核心意象來表達,為全文的主旨找到一個好的落腳點,最能體現寫作者的功力。
怎么才能找到一個好的意象呢?作為時代號角的人物通訊,主題必須要與時代的脈搏共振,然后再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尋找最能體現人物的核心意象。比如說,我們寫一個行業(yè)中的人,往往容易臉譜化,寫一位愛崗敬業(yè)者,就是描寫成老黃牛;寫見義勇為的人,就是高大全的英雄。這樣千篇一律的寫法,寫出來的典型人物也只有很低的辨識度。
《常德晚報》一篇獲得2013年湖南新聞獎的通訊,題目為《蘇光神話》。蘇光是本地一所早逝的高中校長,該校以嚴謹治學、升學率高而著稱,在當地制造了不少升學神話。如果按平常的處理,描寫這個人物也有許多角度可供選擇,但脫離不了俗套。在全社會都在聚焦高考制度改革的時候,全面地肯定或否認一個高中校長,恐怕都不合適,因此,我們從標題開始,就給了讀者一個明確的意象——“神話”,這兩個字既有隱喻升學率超高的意思,又具有很大的思辨空間,巧妙地傳達出了媒體的視角和看法。
實踐表明,帶著這樣的思維入手,容易把采訪的人物寫得與眾不同。文章寫起來得心應手,讀來也生動感人得多,正所謂核心在心,主導全文,意象到手,統(tǒng)領全篇。
如果說核心價值是是靈魂,精妙的核心意象是血肉,那么結構就是連接它們之間的骨架。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如果骨架立不起來,再好的事例,再感人的事跡,也只是一堆立不起來的血肉。我們曾經批評過古代的八股文,覺得它禁錮了人的思想,使文章變得格式化。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講,八股文也反映出古人對文章整體結構的嚴格要求。那么,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如何搭建起良好且精妙的結構呢?在筆者看來,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的文本。
所謂創(chuàng)新的文本,要不就是打破常規(guī),采用鮮有人使用的布局謀篇,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比如前文講到的《龔永福與一粒稻谷的價值核裂變》,全篇的布局比較巧妙,開篇以一句提問開頭:一粒稻谷價值幾何?文中,依次用三個小標題闡述了當事人對稻谷開發(fā)的價值提升,分別為:從1:1時期的賣大米,到1:4時期的深加工,再到1∶N時期的高科技。言簡意賅,能讓讀者迅速一覽全文的結構和表達的主題。
一篇好的人物通訊,行文必須美,新聞與美文并不矛盾。不過,美文不是非得用華麗的詞藻來堆砌,不要格式化,少用空話、套話,而是用純凈的語言表達,營造專業(yè)的語境,閱讀起來同樣有行云流水的效果。
除了文字美,通訊之美也離不開細節(jié)的描寫。穆青說過:“一個好的細節(jié),勝過千言萬語?!庇械娜嗽诿枋瞿硞€感人的細節(jié)時,總要代替別人發(fā)表感言:比如說真是太感人了,當場就忍不住流淚了之類很主觀的表達。其實,有時候,一個白描的鏡頭,比一句煽情的話更有力量。
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其實就是多個細節(jié)串起來的。通過細節(jié),讀者自己可以去體會人物的動人之處,從而引發(fā)共鳴。如我們很熟悉的一則新聞,一位叫“老旗”的網友通過溫家寶總理跨度十年的兩張照片,發(fā)現溫總理一件羽絨服穿了10年,于是,寫了一篇文章《溫總理相隔10年后來山東農村,還穿著那件冬裝》,一下子就把總理節(jié)儉、親民的形象很好的展現出來了,讓人印象深刻,且過目難忘。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大家對一個文章的大量事例已經不記得了,但其中一些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卻又難以忘懷,就像我們看《水滸傳》,武松有那么多轟轟烈烈的事,記憶最深的卻是他在景陽崗上打老虎的細節(jié)。所以,好的人物通訊,傳神而生動的描寫細節(jié)十分重要,正如美國著名記者修馬利根說:“生動的細節(jié)可以使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們的心靈上,滲入到人們的情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