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錫剛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僅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要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弘揚人文精神、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的一些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
新課改提出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根本出發(fā)點,讓學生在接受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成為“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如何實現思想品德課的“三維目標”,需要教師因材施教,有選擇和優(yōu)化教學行為的策略,在書本與生活的聯系中,在逐步深入的理解中,在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設計以人為本的教學過程
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后,就要將這一目標付諸實踐,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出具有人性化的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以“學”為本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意注意往往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集中思想,專注注意點,效率一般比較高。為此,在教學某一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好導學提綱,有時要進行資料的收集,有時要進行小品的演練等。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綱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從而提高預習的效果;否則學生在預習時只能瀏覽一下課文,不作深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比較重要,它往往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速度和深度,教師除了要做好指導外,還要花時間強化行為訓練,使學生知行統(tǒng)一。
(二)導入要以“學”為本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課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雖然只有短短的兩三分鐘,卻是整體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堂的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基礎,精心設計一段自然而恰當的導課,不僅起著承上啟下、搭起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橋梁的作用,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活躍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教學環(huán)境,使新課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順境與逆境的雙重變奏》到《與挫折同行》時,從“李天一案”的報道導入,進而說到我們廣西桂林無臂舞者的羅相軍、山東無腿歌手陳州,通過事例對比,學生不僅對“順境與逆境”有了深刻印象,還為這節(jié)課“挫折”的認知加工與發(fā)展提供原料,做好鋪墊。諸如此類導入,盡管方法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導入時引趣激思。
(三)教學要以“學”為本
正如托夫勒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倍覈逃姨招兄舱f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币虼耍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只要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教學,興趣就會促進他們將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個體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學習方法入手,強調的是善于“發(fā)現”知識的過程,強調的是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習慣。
1.教會學生“看”書?;谒枷肫返聦W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fā)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蔽覀円e極倡導學生提問,誘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哪怕是“標新立異”或“脫離實際”的看法,都要給予充分肯定。此時,我們就能幫助學生發(fā)現矛盾,找到解決矛盾的突破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索精神,從而培養(yǎng)質疑解疑、積極開拓的品質。
3.教會學生答題。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等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學生的答題及近幾年的中考情況,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致失分過多。
三、實踐以人為本的評價方式
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單一的知識評價思維,轉向注重學生的能力評價,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將單一的、靜止的評價轉變?yōu)槎嘣?、發(fā)展性的評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當做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嚴、有發(fā)展?jié)撃艿纳w。因此,實施課堂評價時,教師不能單純地看學生知識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對于學生的觀點,不能單純評價其正確與否,而要注意引導學生說明自己思考的過程,把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評價,看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何,對知識的態(tài)度如何,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如何,并看其獲得的知識程度和能力發(fā)展是否與情感、態(tài)度的投入相符合。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善于觀察,看看課堂教學內容能否觸及學生靈魂,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的教育過程中重新審視自我,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收到以人為本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