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祁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祁陽 426100)
復方丹參片治療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機制研究
王 敏
(祁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祁陽 426100)
目的探討復方丹參片治療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制。方法將符合標準的60例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患者納入實驗研究。所有患者給予口服復方丹參片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MMSE、ADL積分、中醫(yī)癥候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清β-Ap、Apo B含量。結果經(jīng)治療后患者MMSE積分較治療前顯著增高(P<0.01);ADL積分、中醫(yī)癥候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清β-Ap、Apo B含量較治療前顯著下降。結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復方丹參片能夠降低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清β-Ap的含量,從而降低β-Ap對神經(jīng)細胞的毒性,同時降低血清Apo B含量,改善脂蛋白代謝,從而治療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
復方丹參片;淤血阻絡;血管性癡呆;機制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勢頭,同時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數(shù)量也隨著上升,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尚未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治療藥物[1-2]。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于“癡呆”一詞早有記載,其中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到:“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明確指出了中風與癡呆的關系。中醫(yī)認為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的病機為因虛致實,痰淤留滯腦竅及脈絡,痰濁、淤血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3-4]。因此本研究對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功效的復方丹參片治療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機制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隨機抽取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間收治的60例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患者作研究對象,并經(jīng)中醫(yī)辨證均為瘀血阻絡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為(65.74±8.53)歲,病程4~36個月。所有患者有34例輕度癡呆,18例中度癡呆,8例重度癡呆?;颊咝詣e、年齡、病程、受教育程度以及癡呆程度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制定的有關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同時患者滿足修訂的長谷川智力量表(HDS)≤29分以及Hachinski缺血指數(shù)≥4分,并且患者病程均為3~36個月;頭部CT或者MRI顯示有多發(fā)梗死灶。中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1997年由田金洲等編制的血管性癡呆中醫(yī)辨證量表(SDSVD)對所有患者進行血管性癡呆中醫(yī)辨證。
1.3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在控制血壓、血糖以及血脂的基礎上給予復方丹參片口服治療,每次3片,每日3次,連續(xù)服用24周。復方丹參片由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24402222。
1.4 觀察指標?;颊呷粘D芰υu價:采用ADL日常能力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患者認知功能評價:采用MMSE智能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變化;中醫(yī)癥候評分:近事遺忘記2分、遠事遺忘記3分、痛處不移記4分、痛如針刺記6分、色黯記3分、青紫記5分、臉下青黑記2分、口唇紫黯記2分、口唇紫黯且面色晦黯記2分、舌下脈絡瘀張青紫記2分、舌紫黯記2分、有瘀點記2分、有瘀斑記2分、青紫記2分;脈象:沉弦細記2分、沉弦遲記2分、澀或結代記2分、高黏滯血癥記5分;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以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檢測患者血清β淀粉樣蛋白(β-Ap)以及載脂蛋白B(Apo B)。檢測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Modular P8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治療前后患者MMSE、ADL以及中醫(yī)癥候評分:經(jīng)治療后患者MMSE積分較治療前顯著增高;ADL積分、中醫(y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MMSE、ADL以及中醫(yī)癥候評分
2.2 患者血流變學以及血清β-Ap、Apo B含量變化:經(jīng)治療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清β-Ap、Apo B含量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見表2、表3。
表2 患者血流變學指標
表3 患者血清β-Ap含量變化
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在中醫(yī)中屬于“癡呆”、“呆病”的范,其基本病機為淤血阻絡為主,因此中醫(yī)確立以活血化瘀以及疏通腦絡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以求達到氣血通暢、淤祛新生的目的[5-6]。本研究中復方丹參片主要由丹參、三七、冰片3味中藥組成,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其中丹參味苦,歸心、肝經(jīng),具有活血化瘀、清心安神、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功效;三七味甘微寒,歸肝、胃經(jīng),具有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之功;冰片味辛,歸心、脾、肺經(jīng),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7]。
現(xiàn)代下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中的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等具有擴張血管和外周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同時其還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并具有抗凝作用,對缺血后腦組織具有明顯保護作用;三七皂苷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從而使全血黏度下降[8-9]。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jīng)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清β-Ap、Apo B含量較治療前顯著下降,說明復方丹參片通過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從而改善腦部循環(huán),減輕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同時減輕血清β-Ap對神經(jīng)細胞的毒性以及糾正脂蛋白代謝紊亂,從而改善智能、記憶以及認知功能。
[1] 覃仁安,張超群,余小平,等.復方丹參片對急性腦缺血大鼠藥理作用的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9):1092-1093.
[2] 金杰,賈敬選,郭智寬.丹紅注射液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及對B-Ap、Apo B的影響[J].中醫(yī)學報,2010,25(2):271-273.
[3] 祁建平,王利春,劉國華.芪參還五膠囊治療瘀血阻絡型血管性癡呆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8,15(5):81-83.
[4] 張銘連,解世朋,石慧君,等.活血通絡顆粒對大鼠血液流變學及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11,21(2):66-68.
[5] 楊繼英,鄭軍.丹參素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學志,2007,8(4):46.
[6] 張鑫,王連志.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2):2684-2685.
[7] 朱祖成.3味中藥對血瘀大鼠血液流動性和黏滯性的影響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12):199-200.
[8] 覃仁安,羅佳波,黃竹英,等.復方丹參片對阿爾茨海默病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和腦組織β-A P含量的影[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6):377-179.
[9] 余小平,張超群,覃仁安,等.復方丹參片對急性腦缺血大鼠血管新生因子影響的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5):1145-1147.
R749.13
B
1671-8194(2014)28-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