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芬++++++甘寶姍++++++何彩霞
[摘要] 目的 分析荔灣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為進一步完善孕產婦保健管理和兒童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據。 方法 對2009~2013年荔灣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資料及相關報表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年間荔灣區(qū)總人口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28‰,嬰兒死亡率4.25‰,新生兒死亡率2.94‰,均維持在較低水平。流動人口的兒童死亡率大于常住人口兒童死亡率(χ2=30.341、15.431、5.679, P <0.05)且波動較大。常住人口的男童死亡率5.43‰大于女童3.42‰(χ2=6.371, P <0.05)。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其他新生兒病、其他先天異常、肺炎是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流動人口孕產婦孕期建卡、孕期保健覆蓋率低,兒童保健管理覆蓋率低。結論 應制定相應措施,加強流動人口孕產婦與兒童的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婦的自我保健意識與獲取保健的行為,向貧困的流動人口孕婦及兒童提供基本的免費保健服務,從而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
[關鍵詞] 5歲以下兒童;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9-0126-04
兒童死亡情況,特別是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一個國家健康水平、衛(wèi)生事業(yè)水平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狀況的重要指標。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在《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中,兒童生存權被放到重要地位。自國務院頒布《兒童綱要》以來,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我國兒童生存、保護等各項指標均有明顯提高。本文旨在動態(tài)地掌握廣州市荔灣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了解死亡原因及變化趨勢,探索解決的方法,制定各項干預措施,以繼續(xù)有效地降低本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使本區(qū)兒童生存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回顧性調查廣州市荔灣區(qū)2009~2013年度(2008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出生為2009年的統計年度,每年以此類推)期間出生且居住在荔灣轄區(qū)內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病例個案,分為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進行對比分析,規(guī)定非廣州市荔灣區(qū)戶口在本區(qū)居住不到半年的5歲以下兒童為流動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非廣州市戶口、本籍戶口以及本轄區(qū)內托幼園所的5歲以下兒童歸入常住人口。
1.2診斷標準[1]
妊娠滿28周(如孕周不清楚,可參考出生體重達1000 g及其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臍帶搏動、隨意肌收縮4項生命指標之一,而后死亡的5歲以下兒童,均報告死亡和死亡原因。
1.3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5年間5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兒童保健情況年報、孕產婦保健情況年報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按照廣東省廣州市7歲以下兒童死亡監(jiān)測方案要求,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對每一例死亡兒童及時填寫并上報“廣州市0~6歲兒童死亡報告卡”,每年統計當地活產數及嬰兒死亡數、7歲以下兒童數等有關數據填報孕產婦、兒童保健年報表,同時逐級質控,每年與計生、疾控、公安、殯儀館等有關資料核對,進行出生活產、死亡漏報調查質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整理資料,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2009~2013年廣州市荔灣區(qū)總人口的活產總數31 982例,發(fā)生5歲以下兒童死亡169例(5.28‰);常住人口活產數為28 356例,發(fā)生5歲以下兒童死亡127例(4.48‰);流動人口活產數為3626例,發(fā)生5歲以下兒童死亡42例(11.58‰);對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進行χ2檢驗,結果顯示5年間兩類人群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341,P<0.05)。見表1。
2.2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不同年齡段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構成比
5年間,常住人口嬰兒死亡106例(83.46%),1~4歲組的兒童死亡21例(16.54%)。流動人口嬰兒死亡30例(71.43%),1~4歲組的兒童死亡12例(28.57%)。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構成比進行卡方檢驗(χ2=2.910,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5歲以下男童、女童死亡率
對兩類人群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性別進行比較,發(fā)現5年間常住人口的男童活產數14 907例,死亡數為81例(5.43‰),女童活產數13 449例,死亡數為46例(3.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71,P<0.05);流動人口的男童活產數1940例,死亡數為25例(12.89‰),女童活產數1686例,死亡數為17例(10.0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05,P>0.05)。
2.4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
2009~2013年廣州市荔灣區(qū)總人口的活產總數31 982例,發(fā)生嬰兒死亡136例(4.25‰),發(fā)生新生兒死亡94例(2.94‰);常住人口活產數為28 356例,發(fā)生嬰兒死亡106例(3.74‰),發(fā)生新生兒死亡76例(2.68‰);流動人口活產數為3 626例,發(fā)生嬰兒死亡30例(8.27‰),發(fā)生新生兒死亡18例(4.96‰)。
對兩類人群的各年度的嬰兒死亡率進行比較發(fā)現,2009~2013年之間的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在嬰兒死亡率(χ2=15.431,P<0.05)、新生兒死亡率(χ2=5.679,P<0.05)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表4。endprint
2.5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分類和排位
5年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死因順位里面均以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其他新生兒病、其他先天異常、肺炎為主要排位。見表5。另外從數據統計出,溺水、交通意外、意外窒息、意外跌落、其他意外等意外情況之和在常住人口中占11例,在流動人口中占8例,占亡原因的比率較高。
2.6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孕產婦保健管理
2009~2013年間廣州市荔灣區(qū)的常住孕產婦有28 022例,建立圍產保健手冊的有21 982例,建卡率為77.52%,接受規(guī)范的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的孕產婦有21 969例,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77.48%。127例常住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中有123例孕產婦,建立圍產保健手冊的有107例,建卡率86.99%,接受規(guī)范的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的孕產婦有106例,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83.46%。流動人口孕產婦有3596例,建立圍產保健手冊的有523例,建卡率為14.42%,接受規(guī)范的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的孕產婦有1175例,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32.40%。42例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中 42例孕產婦,建立圍產保健手冊的有2例,建卡率4.76%,接受規(guī)范的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的孕產婦有12例,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28.57%。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在建卡、接受系統管理方面有顯著性差異。
2.7 2009~2013年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
2009~2013年常住在廣州市荔灣區(qū)的5歲以下兒童167 311例,參加保健管理的有160 009例,保健管理率為95.64%。127例常住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參加保健的有42例,保健管理率33.07%。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12 678例,參加保健管理的有6287例,保健管理率為49.59%。42例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參加保健的有5例,保健管理率11.90%。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兒童在接受保健管理方面有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3.1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現況
國際上已經將嬰兒死亡率(IMR)、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U5MR)作為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居民健康水平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反映婦幼保健工作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醫(yī)療水平、醫(yī)學常識、環(huán)境因素、新生兒體重、孕期長短、嬰兒性別、習俗、喂養(yǎng)方式等,尤其是嬰兒,由于其機體發(fā)育尚不夠成熟,對外界環(huán)境和疾病抵抗力弱,死亡率較高。各國的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有很大差異。從《2012年中國衛(wèi)生統計提要》中可以看到2009年各國數據:澳大利亞的IMR為4‰,U5MR為5‰;加拿大的IMR為5‰,U5MR為6‰;英國的IMR為5‰,U5MR為5‰;我國2011年城市的IMR為5.8‰,U5MR為7.1‰;本區(qū)總人口的這兩個指標近5年來維持在3.93‰~4.45‰、4.54‰~5.76‰,低于全國城市水平,且與加拿大水平相近,但流動人口的IMR、U5MR達3.76‰~16.67‰、5.64‰~40.00‰,波動較大,平均水平為8.27‰、11.58‰,高于浙江紹興余紅等[2]報道的7.69‰、9.85‰,低于遼寧沈陽劉冰等[3]報道的13.7‰、18.56‰,結合流動人口的孕產婦與5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情況來看,我們要制定相應措施,加強流動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流動人口孕產婦及兒童家長的健康意識,做好孕產婦孕期圍產建卡、規(guī)范孕期產前檢查、產后訪視,做好兒童保健工作,向貧困流動人口孕產婦和兒童提供免費的基本孕期保健和兒童保健服務,是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有效措施。
3.2 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年齡構成比
從5歲以下兒童死亡構成比看,荔灣區(qū)的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沒有明顯差異,均是以嬰兒死亡為主,這與江蘇揚州姚大鵬[4]、福建廈門秦維霞[5]等的報道相一致,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是降低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的死亡,表明圍產兒、嬰兒仍是今后本區(qū)婦幼保健工作的重點。降低嬰兒死亡率的重點在降低新生兒死亡率,需要加強產前檢查以及提高產科質量,提高圍產兒存活率以及存活質量,并加強產后訪視與1歲內的兒童保健質量,對高危兒童及時開展專案管理并定時跟蹤隨訪,盡可能減少1歲內兒童死亡。
3.3 5歲以下兒童死因排位
從5年來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順位看,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其他新生兒病、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先天異常)、肺炎是本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意外(溺水、交通意外、意外窒息、意外跌落、其他意外)在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死亡原因中均占較高的比例。這與山東章丘李虹等[6]報道的相一致,今后區(qū)域防治重點應放在上述諸因素上。
3.4加強流動人口孕產婦與兒童保健管理
廣州市荔灣區(qū)是原芳村區(qū)與原荔灣區(qū)合并后組成的新區(qū)域,處于人口密集、流動復雜、出租屋較多、城區(qū)農村結合地段的街道比較多,區(qū)域環(huán)境復雜,街內的流動人口較多,人口管理工作十分繁重。流動人口的孕產婦孕期系統管理率32.40%低于浙江長興的52.01%[7],兒童保健體檢率低于廣東寶安的60.7%[8]。孕產婦與兒童保健服務的利用與流動人口文化程度低、家庭經濟收入相對較低、對保健不重視等因素有關,程曉仙等[9]報道現在的產檢及分娩費用高于流動人口預期,國外也有研究顯示,孕產期保健費用是影響婦女孕產期保健服務利用的因素之一[10],因此我們需要提高流動人口的自我保健意識與主動獲取保健的行為,向貧困的流動人口孕產婦及兒童提供基本的免費保健服務,如在定點醫(yī)療機構設立“貧困孕產婦、兒童救助資金”,區(qū)域可探索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點定期開展婦幼保健宣傳教育,并選擇質量保障、地點便利的基層醫(yī)院作為流動人口的定點產檢分娩醫(yī)院、兒童保健醫(yī)院,并大力宣傳,讓貧困的流動人口知曉產檢、兒童保健的重要性并能主動去尋求相關免費服務,從而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提高區(qū)域的兒童健康水平[11,12]。endprint
[參考文獻]
[1] 全國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辦公室. 中國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工作手冊[S]. 2013.
[2] 余紅,劉丹. 2011年浙江省紹興市5歲以下流動兒童死亡監(jiān)測結果分析[J]. 疾病監(jiān)測,2012,27(11):903-905.
[3] 劉冰,楊柳,崔琴子,等. 沈陽市流動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狀況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10,25(9):1231-1233.
[4] 姚大鵬,高蓉,張平. 揚州市邗江區(qū)2006~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因分析及對策[J]. 當代醫(yī)學,2012,18(7):161-162.
[5] 秦維霞,祝寒松,葉麗娟,等. 2007~2011年廈門市5歲以下兒童死因流行特征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6):654-657.
[6] 李虹,闞靜,李軍. 章丘市2006~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因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7):399-400.
[7] 林麗華.長興縣流動人口孕產婦圍產保健質量調查[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0,24(7):45-47.
[8] 徐菱鈞,孔桂花,丘先. 深圳市寶安區(qū)流動兒童保健現狀及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3):316-318.
[9] 程曉仙,方群英. 桐廬縣流動孕產婦圍產期保健現況調查[J]. 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4):60-61.
[10] Lindstrom DP,Munoz FE. Migration and maternal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in rural Guatemala[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6,63(3):706-721.
[11] 姚大鵬,高蓉,張平. 揚州市邗江區(qū)2006~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分析及對策[J]. 當代醫(yī)學,2012,18(7):161.
[12] 周燕紅. 2006~2010年廣西武鳴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分析[J]. 廣西醫(yī)學2012,34(7):124-125.
(收稿日期:2013-08-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