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秀等
[摘 要] 本試驗引進8個青稞品種進行品比試驗,對各品種的特征特性、抗逆性、產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90-22產量最高,其次是94-17-1,建議在小中甸等高原壩區(qū)示范種植推廣。品引5號和品引1號兩個品種抗逆性及豐產性等綜合性狀差,建議淘汰。
[關鍵詞] 高原壩區(qū) 春青稞 品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143-01
青稞是高原壩區(qū)農牧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發(fā)展畜牧業(yè)的主要飼料、飼草和釀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但長期以來栽培的青稞品種單一,品質差,田間耕作粗放,科技含量水平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提高青稞單產和品質,進行青稞品比試驗,通過試驗比較,篩選出適應高原壩區(qū)生產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為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一、供試材料:供試品種8個(含對照CK在內),詳見表一
二、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地選擇在小中甸鎮(zhèn)大田內,海拔3214m,北緯27°32′33″,東經99°48′48″,年平均氣溫5.8℃,年平均降雨量879.8mm, 全鎮(zhèn)耕地面積1616hm2,其中青稞種植面積7358.5hm2。采用GPS定位,土壤類型為亞高山草甸土,土種為砂垡土,土壤肥力中等。
三、試驗設計:本試驗設8個處理3個重復共計24個小區(qū)隨機排列,四周設保護行,小區(qū)面積3m2 (150㎝×200㎝),小區(qū)間溝寬20㎝,廂面150㎝,分10行種植。8個品種平均畝播種量7㎏,折合每小區(qū)31.5g,每行3.15g。
四、試驗實施過程
1.播種 冬前翻犁曬垡,每小區(qū)施三元復混肥90克,再翻犁耙細,平整土地后劃分小區(qū),整平墑面,統(tǒng)一每小區(qū)用種31.5g,人工條播,每小區(qū)10行。于2013年4月9日進行播種。
2.田間觀察記載 青稞出苗后,試驗定為每周星期一上午觀察記載(即每隔7天觀察記載一次)。
3.田間管理 5月8日噴灑75%苯磺隆除草劑一次,6月15日畝用20%蚜螨靈60ml兌水4-8kg防治蚜蟲一次。其余管理措施與一般大田一樣。
五、試驗結果
六、試驗結果分析:1.生育天數分析 從表二可看出:參試品種的全生育期為158—168天,其中99-7、品引5號、品引1號、90-22、97-9、云青2號的生育期為168天,94-17-1、康青3號(CK)生育期為158天。
2.經濟性狀分析 從表三可看出:云青2號基本苗最多,為303萬株/hm2,最低是品引5號,為277.5萬株/hm2,其它在298.5-279萬株/hm2之間;有效穗數最高是云青2號,為262.5萬株/hm2,最低是99-1,為192萬株/hm2,其它在243-196.5萬株/hm2之間;株高最高是97-9,128.3㎝,最低是云青2號,為91.65㎝其它在116.9-92.25㎝之間;穗粒數最高是康青3號(CK),為43.8粒,最低是云青2號,為35.4粒,其它在43.2-40.2粒之間;千粒重最高是90-22,為37.2粒,最低是品引5號,為35.2粒,其它在35.9-36.8粒之間。
3.產量結果分析 從表四可看出:由參試的8 個品種產量結果分析可知,90-22、94-17-1兩個品種產量最高,分別是3300.1㎏/ hm2和3000㎏/ hm2,比康青3號(CK)分別增產32%和20%,產量最低的是品引5號和品引1號,比康青3號(CK)分別減產40%,云青2號、99-1和97-9與康青3號(CK)相比,增減率不明顯。
七、品種綜合評價:從整個試驗實施過程記載及田間觀察表分析,8個試驗品種從田間長勢看,由于出苗到拔節(jié)期間干旱,導致參試8個品種未能較好表現應有的品種特征??v觀全局,抗旱能力強、田間長勢好、綜合性狀優(yōu)良、高產的90-22、94-17-1可以在小中甸等高原壩區(qū)進一步示范種植推廣;淘汰產量低,抗旱能力弱、抗逆性及豐產性能等綜合性狀差的品引1號和品引5號兩個品種;與對照相比,綜合性狀不明顯的云青2號、99-1、97-9有待做進一步的品比試驗。
參考文獻
[1]高凡娥.青稞新品種對比試驗結果初報[J].甘肅農業(yè),2012,(3): 90~91
[2]馬其彪.聶戰(zhàn)聲.李云.高寒山區(qū)青稞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2,(2) : 129~130
[3] 田雪梅.冬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0,(5):41.~42.
作者簡介:李國秀(1972-)云南省香格里拉人,農藝師,主要從事種子管理和農業(yè)科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