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
彭戰(zhàn)果老師的一次佛學課上,我們討論了關于“一”的問題。根據我個人之體驗,我已經直觀到各位老師和同學所說的都并非真正的道,并且感覺到這個一是不能言說的,一旦言說,就會落到具體層面的東西,但當時我還不能說出所以然。
這個一既然為萬物的本源,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轉化成老子的“道”,或古希臘的“邏各斯”,因此追問一,就是在追問道和邏各斯。
為了思考清楚這個問題,課后我仔細進行了思索,并帶著這個問題重新閱讀了《老子》,突然發(fā)現老子說出了我的想法。我們來看老子的觀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
釋義:
說出來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說出來的名,并非真正的名。無形無名時,道就是萬物的始源,萬物有形有名時又繼續(xù)養(yǎng)育萬物。因此,靜觀才可感受初始無形無象之道;而帶著利益的眼光,能看到道的終點——有名有形之物。有名和無名同出于道,同樣是在說道,因為道廣大無邊,用一個字無法形容,故而玄之又玄,無法形容的道乃是萬物的本源。
注:“玄”不同于某一具體事物之名稱,而只是對“無”、“道”的一種形容。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曰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庇终f:“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四大”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徼。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
釋義: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因此看不見,聽不見,觸摸不到,它是混為一體的,因此無法推測。它上面不顯得光亮,下面不顯得陰暗,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而最終又能形成為物,因此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迎著不見它的頭,跟在后面又看不見其尾。因此能以古人之道,統(tǒng)御今天的現狀,能知道古代之源頭,就叫做道紀。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二十一章)
釋義:
道未成物時,無形無狀,萬物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就形成了。道深遠難窺,然而萬物的確由道產生,并有信驗,從古到今都是這樣。我何以知道萬物始于道呢?我就是這樣知道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保ㄍ蹂鲎ⅲ?/p>
釋義:
有一種東西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萬物產生,無形無狀,萬物從其而來,滅之后又復歸于它,這樣反復循環(huán)而不改變,它是天地萬物之源頭,我不知道它的形狀,勉強命名為“道”,之所以命名為道是因為它“大”,而且其作用不拘于某一方面和領域,遍及天地萬物,而且可以返回和復歸。因此“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天地間有四大,而王只是居其中之一。人不違地,才能安全;地不違天,才能得周全;天不違道,才能得完備。而道卻是效法自身,在方法方,在圓法圓,不受拘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三十九章)
釋義:
一開始時,天得道可以清凈,地得道可以安寧,神得道可以具有神靈的本領,谷得道可以空虛,萬物得道即可產生,侯王得道可以使天下太平,這些都是道的作用。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四十一章)
釋義:
正真宏大之聲是聽不見的,真正的龐大物體是看不見的,道隱藏而無形無狀,萬物的形成皆是道產生的,而且道一旦賦予萬物,萬物即可憑其從道所得而從始至終自我運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釋義:
道是萬物的初始,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四十七章)
釋義:
道在萬物形成之時就賦予了萬物,如果能返回自身,即可感受道,道無形無狀,向外尋求,反而難以體會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之遵,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五十一章)
(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保?/p>
釋義:
萬物由道而來,形成之時道賦予萬物之本性,也就是所謂的德,德使得萬物能生長和成熟,最后外部之形勢又可使物可顯現自身的力量。因此,萬物沒有不遵道貴德的。道與德的尊貴,在于萬物之性命從道德而來。道生萬物,而德養(yǎng)育萬物,使萬物成長、發(fā)育,因此萬物皆各得其庇蔭。
附:王弼對老子大意的歸納: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王弼《老子指略》)
從以上的梳理來看,老子認為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極為廣袤無邊,周行不遍,已經超出人可以想象和言說的邊界,因此是玄之又玄,不可道,不可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比绻f出來的話,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光是一“道”字無法形容,因此以“道、玄、深、大、微、遠”各字來描述。道雖無形無狀,卻是萬物的由來。萬物從道之中獲得“德”,即可由“德”養(yǎng)之、畜之。道無形無狀,因此,從外面入手是觀察不到道的。萬物形成之時候,就被道賦予了德,即萬物的本性,返回物之本性,即可體驗到道,因此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崩献拥拇搜哉f中了我的感受。在我過去一年頻繁的于天地萬物的溝通交流中,我感覺到了這冥冥之中無法言說的東西,因此,關于“一”(道),我認同老子,是只可體驗,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關于一的問題,課上各位老師和同學都沒有說清楚一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癥結不在我們,而在于一本身就是不可說的,如果非得說什么,實際上也只能道出一的某種顯現,而不是一本身。無論是談對自然界的觀察,運動的協(xié)同,還是氣之類,都是一的顯現,而不是一本身。(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