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金
[摘 要]關愛留守兒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共建穩(wěn)定和諧社會。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 關愛 關注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關愛的缺少,極少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勢必造成孩子部分情感的缺失,易形成極端的情感性格:孤僻、叛逆、攻擊性等留守兒童較為普遍的性格特點。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反復而漫長的過程,而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是在幼兒和小學階段:習慣養(yǎng)成教育越早越好。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習慣于人生的關系:“一個人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就將得到很多的益處,一生受用不盡,習慣就是要小時候養(yǎng)成的,長大后養(yǎng)成好習慣就困難了?!?/p>
留守兒童,缺少家的溫馨和父母的關愛,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習慣。那么作為教育職能的學校,教師們應該怎么來關愛這些留守兒童,幫助其身心健康成長呢?
作為教師,對留守兒童要有愛心 、耐心。關心留守兒童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老師要從小事上、細節(jié)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用自己的愛去彌補他們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
首先,教師應該從生活上多關心他們,讓他們無時不倍感沐浴在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愛呵護中。要正其行,必先規(guī)其心。只有讓他們的心靈深處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其心靈受到震憾,享受到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和溫馨,他們才會敞開心扉,融入到班集體中,為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我班上有一位女學生——莎莎,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逢年過節(jié)也難以回家,孩子跟著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關愛親情的缺少,使她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讀二年級時,還養(yǎng)成了偷摸習慣。有一次,同桌楊某在中午放學時發(fā)現自己放在文具盒里的三元錢不見了,就立即找到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我了解到莎莎是其同桌,加上我對這個同學的了解,便迅速找來莎莎。用親切的口吻對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以先前從她身上找到的三元錢為契機正確引導、教育她,教育她應該形成怎樣的良好道德品質,樹立怎樣的金錢觀和人生觀。讓她深刻的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過錯,了解這種壞行為對自身學習生活及名譽的損害。我還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來看待,常和她談心,幫助她分析生活、學習上的疑難,從各方面關心她,幫助她辨明事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幫助她改掉了壞習慣,確定了新的人生目標,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其次,在學習上的關愛。家校溝通不力,導致學校、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盲區(qū)。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圍較差,孩子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鉆研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班集體活動對于他們影響非常大。一個溫暖、團結、向上的班集體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非常重要。
留守兒童許多是由他們的奶奶、外婆等隔代親屬來撫養(yǎng)的,而農村這樣的老人文盲率超過70%,他們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時的學業(yè)輔導與心理溝通。許多留守兒童因成績不好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走上輟學道路。作為老師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建立家長信息,保持學校與家長、臨時監(jiān)護人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在出現特殊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與家長和臨時監(jiān)護人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留守學生大多在學習上存在著些許的惰性。為了克服這些學生學習上的惰性,作為教師應看到他們學習上的每一點兒進步,在課堂上適時地加以表揚,使他們樹立信心,看到自己的進步。課后,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學生加以個別輔導、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肯定他們的成績,督促他們圓滿完成學習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因為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甚至動用刀子等器具,嚴重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安全,造成極壞影響。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作為班主任,我經常性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到學生的家庭中去,和這些學生進行情感和語言上的交流,以填補他們缺少父母呵護的空白。同時,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比如給他們過生日,讓每一同學都來關心、關懷他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卑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另外,在班級中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以班集體為中心,輻射每個學生,讓留守學生感受到在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無限的榮譽。教師成為他們心目中可以信賴的大朋友,可以傾訴心聲的親人,讓他們體味到班級大家庭的溫馨,感受到班集體和師長無微不至的關愛。使留守學生養(yǎng)成活潑、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生活上——學會關愛他人,團結、互助、友愛;學習上——腳踏實地、積極進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工作上——履行義務,行使權利,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只有學校的關愛是遠遠不夠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今后乃至一生的性格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略了他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系到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為了祖國的未來,為了明天的希望,讓我們共同努力,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愛,留守兒童必將在祖國這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