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曼
摘要:近幾年青春懷舊電影熱映,在社會上掀起懷舊思潮,引起人集體懷舊,但這種情感在當下社會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想象性、虛構性,青春懷舊影片是對過去的想象性構建,是對過去的剪輯和重組;二是當下性,懷舊在當今社會和商品消費聯(lián)系起來,具有懷舊消費的特點。本文以青春懷舊影片為例,從這兩方面分析懷舊現(xiàn)象的文化心理性。
關鍵詞:懷舊;青春懷舊電影;想象;虛構;消費
一、想象性、虛擬性
當今社會人們沉浸在懷舊氛圍中,懷舊是人渴望回到往昔,重新在時間性中體驗自身已經失去的東西,是人對當下生存狀態(tài)反抗的手段,人穿梭時空,念起以前種種,回望自由美好的過去,為人的當下存在提供某種解釋,人們容易懷舊是因為過去已經消逝,不復存在,引發(fā)人感傷情緒。懷舊這種情感是人對以前的回憶,而這種回憶不是逼真還原過去發(fā)生的一切,它是對過去的想象、虛構,可以說“懷舊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對現(xiàn)實創(chuàng)傷的修復只能以構想完美的方式來完成,與平庸、凡俗、瑣碎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極大落差,懷舊具有虛擬性與創(chuàng)造性?!盵1]青春懷舊影片就是通過將過去進行美化、賦予過去以意義滿足觀眾懷舊心理,使人感到心靈的慰藉,引發(fā)人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的感傷情緒,不管青春腐朽還是永恒,都是人心中不愿遺忘、最為珍貴的記憶。
近幾年青春懷舊電影用各種視覺符號,把我們帶進遠離當下的特定時代,試圖還原和重新塑造屬于過去的記憶世界,但這種還原和重塑具有虛構特征。不可否認青春懷舊影片通過各種手段營造出懷舊氛圍,盡力還原當年青春時代的場景,重建一個有關青春的夢鄉(xiāng),觀眾帶著感傷懷舊心情,主動走進這虛擬的想象夢鄉(xiāng),追溯過去,在青春世界里,重溫校園的生活,感受青春的美好與快樂,體驗青春的無奈與憂傷。但它們是一種在記憶基礎上對過去的想象性構建,只是以“懷舊”為手段,吸引和安慰觀眾,觀眾并不能從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本質,獲得有關以前真實歷史,在這當中“過去”經過人為的精心處理,主動或無意識的剔除過去可能存在的缺陷,留下的只是能夠喚起過去溫暖記憶的畫面,而歷史的真實被悄然拋棄。
所以青春懷舊影片是對“舊”、過去的模擬、虛構甚至重構,創(chuàng)造的只是一個幻像,雖有一定真實性,但和過去現(xiàn)實不完全一樣,人們觀看它,眼睛被這些圖像、符號吸引,沒有追問人在時間性中展開的真正意義。我們觀看的只是經過媒介技術剪輯、組合、虛構過的東西,并不是真正的事實,和人經歷過的真實青春不一樣,它展示的青春是經過剪輯的青春,是對過去、舊的重新組合、重構。青春懷舊影片營造的青春、夢想等對個體而言都是不在場的,對不在場的“我”來說,它只是想象性、虛構性的有關青春的回憶。
二、當下性——懷舊消費
消費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追求物質向上,代表人一種消費模式、價值觀念。如今,隨著商業(yè)化進程加快,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價值觀念已失去存在根基,現(xiàn)代人的消費已不是對物質內容的消費,而是一種符號消費或形象消費,從中得到精神滿足。懷舊消費就是如此,人們在懷舊思潮如此強勁的現(xiàn)實中,已經忘卻懷舊最初動機,尤其近幾年青春懷舊電影出現(xiàn),人的懷舊情感和商業(yè)、消費等聯(lián)系緊密,觀看它們只是在特定的場所,被特定年代的符號吸引回憶以前的青春歲月,當走出影院人們只是感概歲月流逝、現(xiàn)實無奈,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只是觸及思想表層,沒有引起我們反思人自身境遇、當下存在狀態(tài)。
懷舊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人在當下時代的一種表達,渴望回到原初狀態(tài),重新體驗原初經驗,在過去與現(xiàn)在、舊與新的沖撞下反思自身存在,但如今這種懷舊情感在社會上刮起一股強勁思潮,各種懷舊文學、懷舊電影、懷舊商品、懷舊餐館等琳瑯滿目,說明懷舊已成為一種消費行為,懷舊消費成為現(xiàn)實生活的熱點。為了迎合人們懷舊情結,出現(xiàn)如此多的文化商品,其中青春懷舊電影最為典型,從《那些年》《致青春》到《中國合伙人》、《小時代》再到當前影片《匆匆那年》、《左耳》等。它們的熱映,勾起一場有關青春的集體懷舊,但它們是在商業(yè)邏輯的刺激下包裝出來的文化商品,青春甚至情感都可以拿來消費。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們懷念青春、懷念夢想、懷念最初自我無可厚非,但在商業(yè)消費邏輯的侵蝕下,通過青春懷舊影片來消費青春、消費夢想、消費情感從而獲得商業(yè)利益的現(xiàn)象值得深思。青春懷舊影片引發(fā)的消費青春、消費懷舊可以用消費的符號形式化特點解釋。這些影片通過特定時代符號營造懷舊氛圍,但這些“符號只進行內部交換,不會與真實相互作用”[2]青春懷舊影片具有懷舊消費的符號性質,通過對特定符號的編碼、重組營造出特定年代的氛圍,實現(xiàn)與商業(yè)合謀,影響甚至控制我們對青春、懷舊特定情感的見解。人們觀看時只是匆忙瀏覽,消費的只是特定年代的符號而不是人生中有關青春、有關懷舊的個體情感體驗。所以在消費主義影響下,青春懷舊影片無非是一種風格,是人的可以懷疑的審美選擇。當懷舊成為一種符號,在商業(yè)的驅使下,在過去的表面掩飾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懷舊對象。
結語
青春懷舊影片關于青春的敘述娓娓道來,使人回到闊別已久的校園生活,瞬間喚醒曾經的純真與感動,緬懷青春,感慨萬千。但影片展示的青春是經過人為的剪輯、重組甚至虛構,帶有想象性和虛擬性的特點,同時青春懷舊電影的熱映,引起全民集體懷舊的情感共鳴,出現(xiàn)很多懷舊系列物品,這讓“懷舊消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青春不僅可以用來懷念,還可以用來消費。在當下社會,消費對象已經不局限在產品,什么東西都可以拿來消費如青春、夢想甚至情感,它們已經被商業(yè)邏輯侵蝕,和商品沒什么兩樣,這樣造成人的需要的異化,人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淺表化、感官化生活方式,不思考人本質深層方面,已經喪失人之為人的價值和意義。通過這兩方的分析,使我們對青春懷舊影片引起的人懷舊的文化心理有清晰認識。(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敬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載《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2]波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汪民安等編:《后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頁.
[3][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4]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福、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英]基思·特斯特:《后現(xiàn)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6]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楊德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
[7]趙靜蓉:《懷舊——永恒的文化鄉(xiāng)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