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
摘要:在《菊與刀》中,本尼迪克特利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與理論,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矛統(tǒng)一。菊花象征著恬靜淡然,武士刀代表著剛烈自閉,在《菊與刀》中,作者重點強調了日本這種矛盾的性格來自三個方面:等級觀念,情意觀念,羞恥觀念。如今,這本書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的經典著作。
關鍵詞:矛盾;等級觀念;羞恥觀念;情意觀念
一、寫作背景
1944年,諾曼底的登陸的成功標志著二戰(zhàn)的即將結束。日本,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美國政府便著手制定戰(zhàn)后對待日本,德國的政策。受美國情報局的委托,魯思·本妮迪克特為美國政府寫的一份有關日本的報告,,以便于美國制定對日本的整個局勢的發(fā)展。在《菊與刀》出版前,本尼迪克特曾出版過《文化模式》一書,書中介紹了三中文化模式,即,日神型、酒神型、妄想狂型。而對于《菊與刀》,這本書的副標題被漢譯為“日本文化的多種模式”。
對于本尼迪克特,她主張文化是“大寫的個性”,但是由于受到博厄斯文化相對論的影響,本尼迪克特認為世界存在著多種文化主張從整體上研究某一種文化的特性,強調把握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反對整齊劃一的模式。在《菊與刀》中,作者運用人類學的相關理論,意在表現(xiàn)日本文化矛盾統(tǒng)一的獨特現(xiàn)象。
二、矛盾文化
作者在《菊與刀》一書中對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有這樣一段描述:“日本人盛行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1]
從書名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矛盾的民族,矛盾性是其最大的特點。其中之一表現(xiàn)為各安其所,各就其位的強烈的等級觀念。正如書中所說:“地位大小,使用不同的禮貌用語?!边@種等級觀念強的民族特征能夠為我們解除許多關于日本人給我們的困惑,日本人為什么發(fā)動戰(zhàn)爭。這就與各安其所,各就其位離不開,他們認為只要各國擁有絕對的主權,世界就會處在一片無政府混亂狀態(tài)之中,因此必須在全世界中建立一種等級秩序。于是日本人為了世界的大和諧才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日本人把這個世界分為強者和弱者兩個等級,強者日本人就屈服,弱者日本人就征服。美國投放兩顆原子彈使得日本一夜之間變得滿目創(chuàng)傷,按邏輯推理日本應該痛恨美國,但事實相反,日本卻對美國一直很溫順,依附于他,追隨于他。這就是因為美國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強者,在日本人眼里美國是老大哥,自己是小弟,必須老老實實聽從大哥的指揮。
其次就是追求精神至上的信念,他們對精神的追求超過了對物質的追求。在二戰(zhàn)爭中,日本人的口號就是精神一定能戰(zhàn)勝物質,他們崇尚精神的力量并貫穿于戰(zhàn)爭中的每一次行動。日本人非常注重精神的作用,相信有堅強的信念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
再次就是對天皇的絕對崇拜,天皇在日本是至高無上的,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雖然日本在二戰(zhàn)慘敗,兩顆原子彈使日本一夜之間變得滿目創(chuàng)傷,國家癱瘓,民不聊生。但是日本人仍然一如既往的熱愛、忠于天皇。在日本,天皇是無罪的,不能受到任何批判,沒有人可以譴責天皇,天皇是完美的,不容質疑與批判的,正是因為日本人對日本天皇的絕對信仰,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戰(zhàn)后在國際審判中日本天皇沒有被審判。天皇可以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也可以結束一場戰(zhàn)爭,在二戰(zhàn)末期,日本人如此好戰(zhàn),美國人很難相信日本人會投降,在天皇發(fā)布投降書之前,有頑抗分子在皇宮外制造麻煩阻止投降書的宣布,但一旦詔書一出,這些頑抗分子也就屈服于天皇的命令。在詔書宣布前日本人還負隅頑抗,很短時間內日本人就聽從天皇的旨意放下屠刀和炮槍。這種鮮明的對比足以見得天皇在日本的絕對地位。
我認為最重要就是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就像是日本民族的“基因”一樣融在每一個日本人的血液里,并為他們代代相傳。封建時代武士們活著的主要目就是為主人的家系家名而奮斗。武士道精神賦予日本民族忠、義、勇的性格。使得日本好武喜刀劍,充滿斗爭性。武力決戰(zhàn)、報仇,切腹自殺在日本是經常發(fā)生的。由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人不怕犧牲非常勇敢,極具冒險性和挑戰(zhàn)性。日本人在戰(zhàn)場表現(xiàn)的非常英勇和殘酷。可怕的是這種武士道精神被極端右翼分子利用演變成軍國主義,導致日本不斷對外擴張、侵略、踐踏他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無數罪惡。
最后就是濃厚的恥感文化。日本人有很強的羞恥感,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一旦自己聲譽有一點點玷污,他們不管付出什么代價都要雪除,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日本人根本做不到。由于日本民族有著強烈的恥感文化,日本人經常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出現(xiàn)兩種極端,一種是對侮辱著毀謗者實施報復,一種是自殺。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人們都希望自己過得更好,所以人們首先要努力地使自己生存下去,其次就是使自己獲得社會的尊重。在美國財富的擁有者及為自由的而戰(zhàn)人士是足以贏得社會的尊敬的,也是可以較快的融入上游社會的人。但是在日本,遵守禮儀,保持自己的名譽以及明確自己的社會地位才有可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三、結語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講,“橫向比較”法在書中多系應用。從書中不難看出,本尼迪克特十分推崇這種方法?!拔幕峭ㄟ^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一種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2].因此,通過比較,找到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世界眾民族中形成自己的文化模式。因此在《菊與刀》中,作者將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以西方國家進行比較,最終得出結論。作為一名人類學者,要以一種絕對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種文化,不能帶有有色眼鏡。本尼迪克特踐行著一點,對于美國政府的違反人類學家道德的活動,進行了抵制甚至是批判。因此,從《菊與刀》中,也告訴我們,對待每一種文化,都要有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既不能抱有文化中心主義,又不能抱有文化自卑或是文化歧視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類學才能長足發(fā)展。(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Ruth),著呂萬和,熊達云等譯,菊與刀[M].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2頁.
[2][美]本尼迪克特著,張燕,傅鏗譯,文化模式[M].45——46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