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梅
摘要:初唐詩壇上泛濫著浮華艷麗的梁陳宮體詩的余風,如同王績這樣真率疏淺地歌唱出自己真實情感的詩人寥若晨星。他的詩歌極少反映時代變遷的動蕩離亂,多為對山林田園的冷靜描畫。其詩歌創(chuàng)作秉承“以會意為功”的理念,具有疏野澹樸、自然本真、幽冷清寒的風格,營構(gòu)出情景交融之意境。
關(guān)鍵詞:王績 詩風 真率 疏淺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是由隋入唐的著名詩人,其人“性特好學,博聞強記……陰陽歷數(shù)之術(shù),無不通曉”,被譽為“神仙童子”。他的詩真率疏淺,極具特色,在唐代尤其是初唐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恰如翁方綱所說:“王無功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鶯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p>
一、以會意為功的詩歌理念
王績在《答處士馮子華書》中說:“題歌賦詩,以會意為功,不必與夫悠悠閑人相唱和也?!笨梢娡蹩冎鲝垺霸娧灾尽?,以為無論詩、賦,都應(yīng)以言志為本,即言其“縱心自適”之志,主張詩歌應(yīng)自抒懷抱,不事雕琢。這種詩歌主張保證了他創(chuàng)作詩歌時感情的真實流露,從而形成了真率疏淺的獨特詩風。
王績或嘯傲山林草澤之中,歌唱山水田園的樂趣,如《初春》、《田家三首》、《春日山莊言志》、《山中夏日九首》等;或縱情琴酒之間,贊美飲酒的妙處,如《嘗春酒》、《題酒店壁》、《過酒家五首》等;或詠物懷古以抒發(fā)感慨,如《古意六首》、《過漢故城》等。這些詩歌都是真率疏淺之作,讀來令人耳目一新,神清氣爽。
如其《題黃頰山璧》:“別有青溪道,斜亙碧崖隈。崩榛橫古蔓,荒石擁寒苔。野心長寂寞,山徑本幽回。步步攀藤上,朝朝負藥來。幾看松葉秀,頻值菊花開。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边@首詩以崩、古、荒、寒修飾榛、蔓、石、苔,并沒有對景物的外形細致地刻畫,而是把景物崩塌、悠古、荒漠、寒峭的神韻作為心境的象征。
二、疏野澹樸的詩人情懷
“疏”指蕭疏灑脫之態(tài);“野”指野趣橫生之情;“?!敝覆磺竺?;“樸”指不事雕琢之行。疏野追求的是自然真率的詩美,澹樸體現(xiàn)的是淡泊名利的情懷。王績寫詩既不為帝王將相大唱贊歌,也不與宮廷文人互相唱和,只是為了自抒懷抱,自娛自樂。歸隱后更是在恬靜的大自然中,獲得身心的安適,形成了他蕭疏、野樸的山水田園詩。
王績率性走筆,一任情感自由流瀉。“郊扉乘曉辟,山醞及年開。柏葉投新釀,松花潑舊醅。野妻臨甕倚,村豎捧瓶來。竹瘤還作勺,樹癭即成杯。北潭因醉往,南畝帶星歸。田家多酒伴,誰怪玉山頹!”(《春莊酒后》)整首詩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野之氣:身居郊野,喝的是以柏葉、松花為料釀制的“山醞”;而酒具竟然是“竹瘤”、“樹癭”;身邊則是“野妻”、“村豎”。然這田家的“山醞”、這淳樸的鄉(xiāng)野生活讓王績陶醉滿足。
因著疏野澹樸的詩人情懷,他喜歡的都是一些清淡的寂寂無聲的景致:石,孤峰、雪、青松、竹等等?!伴L歌明月在,獨坐白云浮”(《山夜》)寫山村之夜的寧靜,也透現(xiàn)出詩人胸懷的高曠悠遠。;“溪流無限水,樹長自然枝”(《自答》),寫水的悠遠無盡、樹的舒展自如,透露出詩人淡泊名利的情懷;“橫階看臥石,隔墉聽飛泉”(《山中避暑》),“水聲全繞徹,樹影半橫塘”(《尋苗道士山居》),聆聽的都是自然的水聲鳥鳴,體現(xiàn)出的是自然真率的詩情。
三、自然本真的美學面貌
王績深受道家自然觀的影響。在道家看來,自然無為就是美,而且是最高的美,所以莊子在《天道篇》中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憋@然,王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也接受了道家以自然為美的美學理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活中不起眼的人與事都是他的素材。性之所至,思之所悟,即可發(fā)而為詩?!奥浠S處下,春鳥自須吟”(《春晚園林》),“舊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贈程處士》),讓一切都順其自然,看花開花落,看年來歲往,不必去打擾它們。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保ā兑巴罚┣锶绽锵﹃柕挠鄷熭p柔地鋪灑在群山之上,與漫山的黃葉相應(yīng)成趣。牧人與獵馬更是增添了無窮的生趣。詩人刻畫了一幅清新自然的自然美景,在描繪自然景物時,不加雕飾,注重表現(xiàn)自然本真之美,以自然本來的面貌來表現(xiàn)自然。詩人不用濃彩重色,不綴典故和成語,純用白描的手法,簡單的意象,寫出了山水的精神,構(gòu)成了一幅清晰的畫面。筆調(diào)自然樸素,意境清新淡遠。
《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斂眉俱握手,破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毖矍熬皼r即是口中詩句,詩風率真疏淺。詩中所述人、事、景仿佛信手拈來脫口而出,質(zhì)樸自然又生動逼真。
四、幽冷清寒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描述了一個炊煙裊裊、雞鳴狗吠的小村落,讓人感到一種人間煙火的溫暖,這溫馨的田園生活使人忘掉了塵世的動蕩、處世的煩惱。與陶淵明詩歌的平靜充實不太一樣,王績的詩歌蘊含著不平與孤獨。在歌詠田園山水生活的歡樂之際,他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孤獨、寂寞和苦悶。隱居生活中寂寞和孤獨如影相隨、揮之不去,所以王績不去注意身邊的紅花、綠柳,眼中只有樹蔭、幽泉等這些幽冷清寒的景物?!皫X澀攀藤易,巖崎策杖難”、“時時斷嶂橫,往往孤峰出”、“石橫疑路斷,雪暗覺峰沉”, 詩歌是心靈的流露,心冷導(dǎo)致了詩冷,他在詩文中的用詞的色彩都相當?shù)睦淝?,使得王績詩文擁有幽冷清寒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野膳調(diào)藜荏,山衣緝薛蘿”、“溪深常抱凍,澗冷鎮(zhèn)含秋”、“樹蔭連戶靜,泉影度窗寒”、“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凌云濁酒杯”,這些詩句無論是就意象的選取,還是就色調(diào)的運用都透出幾分涼意,詩人甚至直接用“寒”、“凍”等詞直接表達內(nèi)心感受,即使是炎炎的夏日,詩人也寫得與眾不同:“幽人自可憐,避暑更蕭然。片云堪度雨,小樹即生煙。巖雪頻經(jīng)夏,溪冰定幾年?橫階看臥石,隔牖聽飛泉。地使炎涼變,人疑歲序遷。拒知來遁俗,更是得逃年?(《山中避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能找到這片幽寒清冷的勝地來避暑,身體凍壞了也劃算。這恐怕是詩人內(nèi)心的冷寂使他覺得環(huán)境更加清冷吧?
五、情景渾融的意境營構(gòu)
寫景抒情詩的風格是多由意境的格調(diào)來決定。正如詩僧皎然所說:“夫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詩式·辨體》)王績的許多詩,無論是詠物抒懷,還是寫景抒情之作,都致力于其詩歌意境的營構(gòu)。
如其詩《秋園夜坐》:“秋來木葉黃,半夜坐林塘。淺溜含新凍,輕云護早霜。落螢飛未起,驚鳥亂無行。寂寞知何事,東籬菊稍芳?!鼻镆惯^半,獨坐林塘,詩人看著那新棟的溪流、流霜的輕霧。寒秋已至,流螢己難再飛起,小鳥也驚恐不安。何以排遣這寂寞輕愁呢?只有那初吐芬芳的東籬菊能帶來些許慰藉了。尾聯(lián)用典,以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自況,說自己也一樣具有堅貞自守、傲岸不屈的情懷。這首詩采用景實情虛之法,作品刻畫的寒秋之景形象具體、實在,同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雖無一筆直接抒情之句,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完全融匯于景物描寫中,如鹽之入水,看不見也摸不著,唯有細細品味,才能窺得一二。
參考文獻:
[1]章培恒, 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張銀堂.存在與誤讀:王績詩歌的獨特價值[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