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彪
為迎接高考,現(xiàn)階段我們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第一輪復習,在復習中,大家都會想辦法提高復習效率,筆者以為加強地圖教學不失為其中一個好的方法。在教學中密切結合有關圖像,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為憑借,有利于學生建立知識聯(lián)系,展開想象,拓寬思路,形成知識網(wǎng)絡,便于提取應用。當然,毋須諱言,近些年絕大部分高考題也多以地圖為載體,來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其命題圖像多種多樣,而且多數(shù)是課本中圖的變形或創(chuàng)新,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地理課堂上加強地圖教學。
一、加強對圖表進行分類整理,抓共性,總結讀圖規(guī)律
由于地理圖表多種多樣,比如在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題中,地理部分出現(xiàn)較多的圖形類型就有:區(qū)域地圖、日照圖、等值線圖、模式圖、地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或景觀圖等等。因此,學生往往不勝其煩,一看到圖就暈,就抵觸。故教師在教學中對圖表進行分類整理,抓住其共性,總結讀圖規(guī)律,既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又利于學生在判讀不同類型的地圖時有所側重,提高讀圖效率。比如判讀等值線圖要“五讀一分析”,即讀數(shù)值范圍、讀極值、讀疏密程度、讀彎曲方向、讀局部小范圍閉合等值線,分析成因;判讀曲線圖,如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關系圖、不同因素對工業(yè)區(qū)位影響力圖等,應先看清縱坐標和橫坐標的含義,再認清各種圖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讀圖、析圖。注意利用曲線圖的連續(xù)性,向兩邊進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進而說明各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去解決問題。又如分析統(tǒng)計圖表時,可按下面步驟進行:一讀圖名、圖例,二讀坐標、數(shù)據(jù),三讀整體特征和變化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問題分析作答。
二、加強圖圖、圖文轉化訓練,提高學生應變能力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識都可在圖上直觀地反映出來,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在圖上可以顯示得更為緊密和清晰。復習時要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并加上圖文轉化、圖圖轉化訓練,以提高學生讀圖應變能力。如在光照圖的判讀中,有時要將局部圖轉化為整部圖,將從某一角度繪制的圖轉換成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角度去看,將試題中的圖轉化為課本上的圖或文字等,總之,要轉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方便解題。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將其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圖表,以讓學生了解圖像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增強他們的判讀能力和繪制圖表的能力。
三、加強對圖表內涵的知識規(guī)律剖析,提高學生整合能力
由于地理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豐富而多彩的自然、人文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因此,作為地理知識重要載體的地理圖表無疑蘊含了眾多的自然、人文規(guī)律,例如,眾多自然現(xiàn)象有著對稱分布的特點,這一特點在相應的地圖中便有體現(xiàn),如光照圖中蘊含的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以正午為軸對稱分布、等太陽高度圖中蘊含的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相同的各點以太陽直射點為圓心呈同心圓分布、氣候與自然帶以赤道為軸對稱分布,還有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及其引起的晝夜變化、熱力環(huán)流中的城郊風和山谷風、CBD中的功能分區(qū)等等,幫助學生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便成為地圖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也極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四、利用口訣把握圖表自身特點,加強學生記憶和遷移能力
由于地理屬于邊緣學科,兼有自然和社會學科的特點,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其學習既不同于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qū)別。在地理學習中,有許多規(guī)律性的知識需要記憶和理解,而且這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往往是通過圖表來體現(xiàn)的。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利用口訣有助于學生把握圖表自身特點,并加強學生記憶和遷移能力。如:1.左焦左傾左冬,右焦右傾右冬。在地球繞日公轉示意中,如果太陽在左焦點,地軸向左傾斜,左邊的那個位置就為冬至;如果太陽在右焦點,地軸向右傾斜,右邊的那個位置就為冬至。冬至位置確定了,其余三個分至點的位置也就確定了。2.點北北晝長,點南南晝長。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而且越向北晝越長;直射點在南半球,南半球晝長夜短,而且越向南晝越長。3.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在等值線圖上,等值線向高值凸出,則中間的數(shù)值和兩邊相比為低值;等值線向低值凸出,則中間的數(shù)值和兩邊相比為高值。這種方法對所有等值線都適用。4.凹坡通視,凸坡不通視。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由高向低,等高線由密變疏為凹坡可通視;等高線由疏變密為凸坡不能通視。5.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線圖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線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溫線圖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溫線往哪個方向凸,洋流就往哪個方向流。此外,還有“高高低低”、“夏順冬逆”、“凹岸沖刷坡度陡,凸岸堆積坡度緩”等等。
當然,加強地圖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這本來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止境的可探究課題,筆者敬呈拙見,只為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