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蘭英
“挑夫”路風雨無阻,從未間斷。13000多個日日夜夜,周宏軍從青絲挑到白發(fā),一根扁擔早已磨得溜光發(fā)亮。他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沉甸甸的知識,也挑起了苗山孩子的希望。
一人撐起一所學校
周宏軍所在的達佑教學點,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xiāng)達佑屯,地處九萬大山腹地,云貴高原邊緣。達佑屯是汪洞鄉(xiāng)最偏僻的一個屯,也是全鄉(xiāng)唯一沒通公路和電的村屯,到這個教學點,需要從融水縣城乘坐4個多小時的班車到達同練鄉(xiāng),再步行30多公里的山路。每個月,身穿洗得發(fā)白的的確良上衣,腳穿解放鞋,頭戴草帽,59歲的周宏軍都要挑著五六十斤重的學習、生活用品,沿著這條陡峭的山路艱難地前行,中途還要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險峻處,走錯一步就是萬丈懸崖,不小心還會有毒蛇伏擊侵襲。周宏軍這樣描述自己當“挑夫”的日子:“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餓了頂著,渴了喝幾口山泉水。
周宏軍來之前,達佑屯沒有一所學校,到了讀書年齡的孩子都在山上放牛。1973年,村干部找到初中畢業(yè)的周宏軍說:“你來村里給娃崽上課吧!”“行!”周宏軍的回答斬釘截鐵。就這樣,1973年,16歲的周宏軍初中畢業(yè),成了達佑教學點第一位代課教師,月工資只有9塊錢。從此,他一人撐起了這所學校。
如果僅是為了這點工資,周宏軍或許早就堅持不住了。讓他一直堅持下來的,是苗山孩子渴望知識的眼神。周宏軍說,自己常常覺得這輩子就是為了山里的孩子才來到世上的。從小,山里孩子只知道教師這一個職業(yè),每個孩子的夢想都是當教師。而在孩子們眼里,周宏軍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唯一希望?!昂⒆觽兩踔懈咧?,或是在鄉(xiāng)里做生意,會算錢了,他們的高興勁兒就像過年,因為他們從我這兒學到了知識。這時,我就感覺特別幸福,覺得自己是一個少不得的人!”這,就是周宏軍感受到的大山教師的價值。
一肩挑起三種身份
38年來,周宏軍一肩挑起三種身份:教師、建筑工、挑山工。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學生的各種物品,他去挑……當孩子們像鳥兒一樣飛出大山,他的心情就像陽光般燦爛。校舍越來越破舊,缺門少窗,四面透風,教室里長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常常被露水、雨水、雪水打濕,幾十個衣服單薄的孩子在寒風中哆嗦……
“不能因為校舍問題讓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周宏軍說。1986年夏,周宏軍賣了家里的豬,帶著村民、一名代課教師和一群孩子邊上課邊建校。學校選址在半山腰上,運材料格外困難,村民投工獻料后都忙農活去了,搬運就落在周宏軍肩上。上山撬石頭,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軍用肩膀挑回來的。學校建成了,但教室還沒有安裝門窗,屋頂沒有蓋瓦片,桌椅板凳、操場一樣都沒有。每天放學后,周宏軍就操起斧頭、鋸子做木工,扛起鋤頭刮草地,一做就是兩三個小時甚至到天黑。每天天剛亮,他就起床,先去挑1個多小時的石頭、泥土才去上課。就這樣,學校的墻壁、地板,是他用木材一塊一塊拼裝的;凳子、桌子、黑板,是他親手打制的,木材不夠了,就拿自家的頂上。3年后,一座兩層4個教室的木房教學樓在苗山深處建起來了,孩子們又有了遮風避雨的港灣了。
由于常年在山里趕路挑東西,周宏軍常常吃不上幾口熱飯,路邊的露水時常打濕雙腳,他因此患上了風濕病。2009年,柳州市為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實施免費午餐,周宏軍的肩膀更加不能閑了。除了平時挑學習和生活用品,每個周末他還要到20公里外的同練鄉(xiāng)挑免費午餐的原材料。一個周末,周宏軍早早起床,扒了幾口冷飯,就趕去挑學生的免費午餐。早上天氣還暖和,他很快就順利趕到同練鄉(xiāng)。然而,下午突然變冷,他風濕病發(fā)作,腳疼得無法行走。硬著頭皮,他挑上擔子艱難前行,走不動,揉一揉,反反復復,幾經折騰,去時3個小時的路,回來卻走了6個多小時。
說起挑東西的日子,周宏軍摸摸肩膀,靦腆地笑笑:“肩膀都挑起‘皮了,不痛了,老肩挺耐挑,但不像個教書人,倒像個農夫。
一節(jié)課也不能少
多年來,由于環(huán)境惡劣,達佑教學點的教師走了一個又一個,前后7名教師,沒有一個人能堅持久留下來,只有周宏軍始終堅持著。周宏軍要走,不是沒有機會。2006年,教育部門計劃撤銷達佑教學點,調他到鄉(xiāng)里,但他主動請求留下。“娃崽去最近的同練鄉(xiāng)小學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遙遠,不安全?!奔议L符升根的顧慮,正是周宏軍的擔憂?!拔覜Q不能耽擱娃兒們的前程!”周宏軍說,“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誰還來???”
現在,達佑教學點只有5名學生,分二年級和四年級。學生再少,也要按規(guī)定開課。周宏軍第一節(jié)上二年級的課,四年級學生自習;第二節(jié)上四年級的課,二年級學生就自習……如此復試教學,忙得不亦樂乎。但在他心里,教學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說:“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蓖舳脆l(xiāng)中心小學教學輔導員覃啟祥說:“這么多年,周老師毫無怨言地堅守崗位,家長們人人豎起大拇指。鄉(xiāng)里每次開會,不管多遠,他都一次不落。”一天,周宏軍腰疼犯了,無法直立走路。學生來到他家,問:“今天還上課不?”他說:“你們先去自習吧?!币晦D身,他又拄著拐杖一瘸一拐上課去了。
學生上學要經過4座河面寬30米左右的獨木橋,橋下是波濤洶涌的河流,一不小心就會掉下河。每年夏季山里都會漲水,每逢刮風下雨,周宏軍都要到橋頭,把孩子一個個背過橋。隔三差五,他都會去檢查木橋牢不牢固,常常在橋上加釘子、換木板,為了學生的安全,周宏軍慎之又慎。雖在全鄉(xiāng)最邊遠最艱苦的學校任教,但周宏軍卻是全鄉(xiāng)教師學習的榜樣。他4次獲得縣級教學獎勵,2009年被柳州市評為優(yōu)秀鄉(xiāng)村教師。
一生守護大山孩子
清貧,是周宏軍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在他的家里,一件像樣的家具、電器都沒有,住的還是父親20多年前蓋的木瓦房。盡管生活拮據,但他從不吝惜資助別人,先后領養(yǎng)了4名孤兒,助養(yǎng)了1名殘疾兒童,其中一個孤兒已經上大學——而他自己,卻沒有一個孩子。
學生交不起雜費,周宏軍就用自己的工資墊上,幫學生買作業(yè)本、草稿紙、字典等。遇到學生生病,他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個子高大的學生符濤右腿紅腫,無法行走。周宏軍每天背他上學、上廁所……20天后,符濤的父親從外地趕回接他去醫(yī)院,符濤怎么也不肯上擔架,說不想離開周老師的“背”。
周宏軍說:“再苦再累都不要緊,只是山里條件太差,苦了孩子們!”如今的達佑教學點,只有半個籃球場,一根歪欄桿,球筐歪歪地斜掛在欄桿上?,槵樧x書聲,越過崇山峻嶺,在大山間回蕩。
讓周宏軍感到欣慰的是,他所教科目的質量與鄉(xiāng)校一樣好,有4名學生直接考上縣重點中學,人口不到200的達佑屯,已先后走出5名大學生。周宏軍的事跡傳開后,先后有來自北京、廣州、武漢的志愿者來達佑屯授課。這些,讓周宏軍更加執(zhí)著了自己的教育夢。望著自己付諸一生心血的學校,周宏軍思緒萬千。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退休前學校有一面五星紅旗,為孩子們真正升一次像樣的國旗,唱一次有音樂伴奏的國歌,做一次有音樂引領的廣播體操……
“歲月不饒人,50多歲的我有點力不從心。有時累得直不起腰,有時累得吃不下飯?!北M管如此,周宏軍卻不言放棄,他說:“我這個‘扁擔教師要繼續(xù)為山村的孩子們再走下去!”(據中國教育新聞網、新華網整理)
(責任編校: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