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為什么不誠實,為什么總用說謊的方式來逃避責任。而事實上,孩子犯錯以后之所以會說謊,大部分原因在成人身上。仔細回憶一下:在孩子犯錯之后,我們是否會嚴肅地審問他們,逼他們說出真相?我們是否會因此取消孩子的某種權利?我們是否會因此事提及孩子過往的“犯錯史”?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爾德曼認為,說謊的動機可歸為三大類:第一類,討別人歡心;第二類,夸耀自己和裝派頭;第三類,自我保護。孩子在犯錯之后說謊,顯然是屬于第三類,原因就在于他們害怕成人追究錯誤以及隨之而來的責罰。那么,假如我們放棄那種興師問罪的方式,而改用一種輕松對話的方式來讓孩子知道說出真相后面對的并不一定是“狂風暴雨”,那么他說謊的幾率會大大降低,甚至覺得自己根本沒必要說謊。
以下是筆者在日?;顒又薪?jīng)歷的真實事件,在此與大家分享。
案例一:掛鉤事件
事件背景:
在活動區(qū)“大舞臺”的一面墻上,我們黏貼了一排掛鉤用來懸掛服裝和樂器。一天中午自由活動時,鑫鑫忽然說:“老師,小嘉把大舞臺的掛鉤拔掉了!”我問:“是小嘉拉掉的?”鑫鑫點了點頭。由于鑫鑫從不說謊,于是我和搭班老師把小嘉叫了過來,對話由此產生。
第一次談話:究竟是不是你拔掉了掛鉤?
“小嘉,大舞臺的掛鉤是你拔掉的嗎?”搭班老師問孩子。
“不是的,我沒有拔。”小嘉的聲音不太響,但答案很明確。
“那鑫鑫為什么說掛鉤是你拔掉的?”搭班老師追問道。
小嘉看了看我們,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我拔掉的。”
“小嘉,不能說謊。說謊的小朋友是要送到小班去重新學本領的!”搭班老師加重了語氣。
“我沒有拔,她看錯了!”小嘉依然否認。
……
因為我和搭班老師都沒有親眼看到小嘉拔掛鉤這一幕,所以在小嘉的竭力否認下,我們也不敢武斷,談話陷入僵局。
第二次談話:你好厲害,你是怎么把掛鉤弄下來的?
我再次向鑫鑫確認,知道把掛鉤拔掉的確實是小嘉。于是,我再一次找到了小嘉。
“小嘉,你在干嗎?”我“好奇”地問正在玩小汽車的小嘉。
小嘉看了看我,說:“玩小汽車?!?/p>
我繼續(xù)問:“這個小汽車是你的嗎?我以前好像沒有看到過嘛!”
小嘉笑了,回答說:“是的。這是昨天爸爸給我新買的!”
我說:“是嗎?可以讓我看一看嗎?”
小嘉想也沒想就把小汽車給了我。
玩了兩分鐘,我口氣輕松地問他:“哦,對了!忘了問了,你好厲害啊,早上你是怎么把掛鉤弄下來的?老師之前弄了好幾次都弄不掉呢!”
小嘉笑笑說:“其實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我就過去輕輕地拉了一拉,它就突然斷了?!?/p>
我說:“是嗎?你太厲害了吧!不過,早上為什么不愿意承認呢?”
小嘉想了想說:“因為老師要批評我的,還要送我去小班?!?/p>
案例二:巧克力事件
事件背景:
小貝送了我和搭班老師一人一顆費列羅巧克力。我們把巧克力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中午,我去吃飯了,搭班老師在走廊里看孩子們用餐。午飯后,我發(fā)現(xiàn)辦公桌上的巧克力只剩一顆了,另一顆不翼而飛。此時,小成過來報告:“燕燕剛才吃了老師的費列羅巧克力?!贝畎嗬蠋煱蜒嘌鄮У礁?,燕燕嘴巴邊果然有一點隱約可見的巧克力。此時,周圍圍著一圈小朋友,我在一旁整理材料。
第一次談話:是你吃了巧克力?
“燕燕,老師不是說過不能隨便進老師辦公室的嗎?小朋友都在活動室里,你一個人跑到里面去,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到你,會有危險的。”搭班老師沒有提巧克力的事情,先提到了常規(guī)問題。
燕燕看著搭班老師和周圍的小朋友,沒有回答。
“是你吃了巧克力嗎?”見燕燕沉默,搭班老師提到了巧克力。
“不是我吃的!”燕燕否認。
“……不是你吃的,你嘴邊怎么會有點巧克力呢?”搭班老師拿出了證據(jù)。
“那是不小心弄臟的……”燕燕回答。
“這個肯定是巧克力!”
此時,小成也跳出來說:“老師,我看見的,是燕燕吃的!”
周圍的小朋友也都附和著:“肯定是燕燕吃的!”
在這樣的壓力下,燕燕依然否認:“不是我吃的!”
搭班老師和我都無語了!
第二次談話:巧克力味道怎么樣?老師也喜歡吃巧克力!
自由活動時,我把燕燕叫到身邊,笑瞇瞇地問:“燕燕,費列羅巧克力好吃嗎?”
燕燕看看我,沒有馬上回答。
我又繼續(xù)說:“其實老師也喜歡吃巧克力,特別是費列羅巧克力,里面有果仁的,我覺得很好吃。剛才你吃的時候吃到了嗎?”
這次燕燕想了一會兒,終于說:“吃到了?!?/p>
我馬上問:“剛才巧克力是你吃的,對嗎?”
她沒有回答,看著我。
我“輕松”地說:“老師不是要批評你,老師就是想知道一下。吃一顆巧克力沒什么大不了的?!?/p>
她說:“是我吃的!”
在第一次談話中,其實我們還沒有張口說話,小嘉和燕燕就已經(jīng)本能地感受到了“危險”,鄭重其事的約談和嚴肅的表情,都讓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自我保護的戒備心理。
在第二次談話中,我們營造了較為寬松的氛圍,以一種比較平靜的方式引導他們放下戒備心理,說出真相。兩種談話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平時習以為常的教育方法。
當然,這兩件事情到此并沒有結束。接下來,我沒有“輕松”地以“原來是這樣啊”一句帶過,也沒有板起臉細數(shù)孩子的不是,質問他們怎么可以說謊不承認錯誤,并懲罰他們,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說出事實會有危險。我的做法是,和顏悅色但認真地向孩子說明:不小心拔掉掛鉤和忍不住吃了巧克力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掛鉤壞了可以再粘,巧克力沒有了可以再買。但拔掉掛鉤會給小朋友帶來不便,如沒有地方掛衣服,大舞臺亂糟糟的;巧克力是小朋友送給老師的禮物,小朋友知道自己送的禮物不見了會難過,老師也會著急。以此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理解自己的做法對他人產生的影響。最后,再引導或鼓勵孩子想出補救的措施,知道犯了錯誤是可以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