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君
【摘要】目的:采用不同的臨床檢測方法對小兒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血清進行檢測,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幾種檢驗方法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過程中的意義以及價值。 方法:對我院兒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135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采用超高倍顯微鏡法、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法(咽拭子)、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免疫)、PCR法和冷凝集試驗方法進行臨床檢驗。并采用統計學方法對各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 結果:135例受檢樣品中陽性結果分別為30例(65.2%)、39例(84.8%)、42例(91.3%)、18例(39%)、15例(32.6%)。135例呼吸道感染患兒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診斷為MP感染的46例病例中,同時陽性15例;89例非MP感染組中,陽性者分別為2,7,5、3、3例。
【關鍵詞】小兒肺炎 支原體感染 臨床檢驗分析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8-0150-01
引言
肺炎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pneumaniae,MP)在兒童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較為常見。其臨床表現同其他肺部感染的臨床表現及臨床癥狀相似,沒有特異性,在臨床上常會導致誤診或是漏診的發(fā)生。因此通過臨床檢驗分析,準確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可有效地避免發(fā)生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35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臨床快檢驗的結果進行回顧分析,探討臨床檢驗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過程中的準確率以及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5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0例,女65例;年齡1歲至12歲,其中2歲以下患兒51例,2歲至5歲患兒45例,5歲以上患兒39例;所選患兒均有呼吸道感染癥狀,持續(xù)發(fā)熱,部分出現高熱,伴有陣咳、干咳、咳痰,呼吸困難、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嬰幼兒哭鬧不安、食欲減退。所選病例在性別比例、年齡組成以及臨床表現上具有代表性。
1.2臨床檢驗方法
1.2.1超高倍顯微鏡法
用消毒棉簽采取患者的咽后壁深部的咽腔分泌物。取出后將咽拭子上滴加適量生理鹽水,然后在玻片上充分擠壓,使分泌物充分分布于玻片上,最后壓上蓋玻片,置于超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在超高倍顯微鏡下可見到寄生于上皮細胞中或白細胞中的支原體呈蜂窩狀排列,為細小均勻散在的黑色顆粒、活動性強。觀察上皮細胞有支原體包含體附著或看見不停泳動的支原體;白細胞或吞噬細胞內吞噬數量不等、不能消化、大小不一、泳動異常的支原體判為陽性。
1.2.2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法
用無菌的咽拭子在被檢者口腔咽喉部捻數次采集分泌物標本,打開培養(yǎng)基瓶蓋,把咽拭子置于瓶內攪動數次后再把咽拭子對著瓶壁擠壓,盡量擠出其中液體,取出咽拭子,蓋上瓶蓋,置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小時觀察結果。培養(yǎng)基變成清亮的淡黃色為陽性,培養(yǎng)基原來紅色不變或者顏色不清亮的黃色判斷為陰性。
1.2.3 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
將試劑撕開,測試板平放,在檢測板右側的加樣孔中加入10 μl血清,再加入100 μl稀釋液后平放,等待3~5 min觀察檢測部視窗的結果,兩根紅線為陽性。
1.2.4 PCR法
檢測支原體試劑只有定性試劑,PCR反應有較高的靈敏度,對實驗條件,試劑及操作人員的要求都較高,稍有操作不當就易造成錯誤判斷,并且PCR定性試劑一般沒有藥品批準文號,臨床上在使用時是要很慎重的。
1.2.5 冷凝集試驗
陽性滴定效價在1∶32以上,恢復期效價4倍增加的意義大。40~50%病例的鏈球菌紅細胞凝集試驗陽性,血中出現紅細胞鏈球菌凝集素效價為1∶40或更高,滴度逐步增至4倍則更有意義。
2 結果
支原體肺炎感染和非支原體肺炎感染患兒不同試驗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MP感染和非MP感染患兒不同檢測方法結果比較
類 型 例數 超高倍顯微鏡法(%) 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法(%) 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
PCR法(%) 冷凝集試驗陽性 (%)
支原體肺炎 46 30(65.2%) 39(84.8%) 42(91.3%) 18(39%) 15(32.6%)
非支原體肺炎 89 2(2.2%) 7(7.8%) 5(5.6%) 3(3.3%) 3(3.3%)
五種檢測方法陽性結果:135例受檢樣品中陽性結果分別為30例(65.2%)、39例(84.8%)、42例(91.3%)、18例(39%)、15例(32.6%)。135例呼吸道感染患兒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診斷為MP感染的46例病例中,同時陽性15例;89例非MP感染組中,陽性者分別為2,7,5、3、3例。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表現多樣,大部分肺炎支原體感染表現為各種肺部癥狀,如:持續(xù)高熱、干咳等,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例的首發(fā)癥狀以肺外表現為主。臨床上及早確診、及時治療,能有效地避免了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目前,用于檢測MP感染的實驗診斷方法有超高倍顯微鏡法、支原體快速培養(yǎng)法、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及PCR等。由于抗MP-IGM檢測陽性率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如患兒的年齡、免役功能狀態(tài)等的影響,所以難免出現漏診、誤診。研究表明,血清中肺炎支原體異性IgM 抗體一般出現于肺炎支原體感染后1周,3至4周時達到高峰,隨后逐漸降低,隨后的9至12周逐漸減少直至消失。一般來說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潛伏期約為2至3周。有些患者就診時,IgM 抗體還未達到能夠被檢出的水平,因而出現“陰性”結果。我院檢測方法通常是選擇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其優(yōu)點是檢驗科能自己操作、結果報告快、費用低。其缺點在于:1、不定量,無法判斷急性期和恢復期的高低對比。2、抗體的陽性不一定是本次發(fā)病感染導致的。眾所周知,抗體一旦產生就會持續(xù)數月。所以一看到陽性就告訴患者支原體感染是有誤差,要結合臨床判斷。3、陰性不一定排除支原體感染,該實驗受患者免疫狀態(tài)的影響??梢约訇幮?,比如各種疾病或者藥物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4、近期不能作為治療效果的判斷指標,抗體產生后至少存在幾個月,所以即使疾病痊愈復查該項目也是不合理的,陽性告訴患者需要繼續(xù)治療更不可取。
參考文獻:
[1]孫新華,沈曉勇,張衛(wèi).肺炎支原體三種檢測方法的比較[J].醫(yī)學信息,2010,11(23):4199—4200.
[2]李靜.肺炎支原體感染血清學檢測分析[J].醫(yī)學信息,2009,22(12):275I一2752
[3]趙彩妮,宋紅.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98例臨床檢驗分析 J1_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 1,20(34):4417—4418.
[4]嚴小光,朱彥碹,馮亞青.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表現的臨床回顧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