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 要:解方程的問題,就是要把已知方程通過變形轉(zhuǎn)化為最簡方程,但在變形過程中,有時可能為同解變形,有時可能為非同解變形,本文就方程的同解性和非同解性做重點探討和理論研究.
關(guān)鍵詞:同解變形;非同解變形;檢驗;同解理論
解方程是由已知探究未知的重要方法. 解決實際問題時列出方程后,求出方程的正確的解就成了首要問題. 在解方程的變形過程中,有時得到的最簡方程與原方程的解集相同,有時得到的解集不同,這都需要方程的同解性和非同解性理論為其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 方程的同解概念
1. 同解概念的引入
先看一個實例,解方程2x+5=3,第一步推導過程:若2x+5=3成立?2x=-2?x=-1;第二步推導過程:若x=-1成立?2x=-2?2x+5=3,明顯可以看出,這里每一步推導都是可逆的. 對于“推導的每一步都可逆”這種可逆性(一種等價關(guān)系),稱為同解.
2. 同解方程的定義
定義1 方程f(x)=g(x)(1)與方程f1(x)=g1(x)(2),若(1)的解是(2)的解,則方程(2)稱為方程(1)的結(jié)果方程,簡稱結(jié)果.
例題中方程x=-1是方程2x+5=3的結(jié)果;方程2x+5=3是方程x=-1的結(jié)果,可以說方程2x+5=3與方程x=-1互為結(jié)果,這樣的兩個方程稱為同解方程.
定義2 若方程(2)是方程(1)的結(jié)果,且方程(1)是方程(2)的結(jié)果,則方程(1)和(2)稱為同解方程,簡稱同解.
由上述定義可知,原方程經(jīng)過可逆變換得到最簡方程,這樣最簡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的. 若是由原方程經(jīng)過不可逆變換得到的最簡方程,即若f(x)=g(x)?x=a,b,c,…,而不能倒推回去,那只能說后者是前者的結(jié)果,這時必須經(jīng)過檢驗,將求出的數(shù)一個個加以檢驗,看是否為原方程的解.
到底哪些變換是可逆的?即經(jīng)過哪些變換得到的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的?前面的例題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方程的兩邊加上同一個數(shù)得到的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的;在方程的兩邊同乘以一個不為零的數(shù)得到的方程是和原方程同解的,等等. 下面我們將這些內(nèi)容抽象出來作為定理,以后遇到這種變換就可以直接去解,以免每解一個方程都要去證明其可逆性.
[?] 方程的同解變形
為了敘述方便,先給出兩個定義:
定義3 把一個解析式變換成另一個與它恒等的解析式(即原定義域不發(fā)生變化),稱為第一類的恒等變形. 把一個解析式變成另一個與它條件恒等的解析式(即原定義域已發(fā)生變化,在兩個解析式的公共定義域內(nèi)恒等),稱為第二類的恒等變形. 這兩類變形統(tǒng)稱為恒等變形.
定義4 把一個方程變換成與它同解的方程,稱為方程的同解變形(即可逆變換).
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有時需要在方程的一側(cè)(或在方程的兩側(cè))分別進行恒等變形,只要方程的定義域不發(fā)生變化,那么變形后所得新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的.
同解定理1 方程f(x)=g(x)(1)與方程h(x)=k(x)(2),其中f(x)≡g(x),g(x)≡k(x). 如果方程(1)(2)有相同的定義域M,那么方程(1)與(2)同解 .
它的特殊情形是僅對方程的某一側(cè)進行恒等變形(兩方程的定義域要求相同). 由于整式方程的定義域是全體實數(shù),而經(jīng)過去符號、合并同類項等恒等變形所得的新方程,其定義域沒有發(fā)生變化,則得到的新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的.
同解定理2 方程f1(x)=f2(x)(1)與方程cf1(x)=cf2(x)(2)同解,其中c≠0.
這里的c≠0條件不可缺少. 因為c≠0,才可以將(2)的兩邊同乘1/c變成(1),從而變換是可逆的. 若c=0,則變換不是可逆變換,兩個方程就不同解了,解分式方程和無理方程時,可能會遇見這種情況. 比同解定理2更一般的情況有如下定理.
同解定理2′ 方程f1(x)=f2(x)(1)與方程f1(x)h(x)=f2(x)h(x)(2)同解,其中h(x)對于方程(1)的定義域內(nèi)的值都有意義,且h(x)≠0.
同解定理3 方程f(x)=g(x)(1)與方程f(x)+h(x)=g(x)+h(x)(2)同解,其中h(x)為一整式.
若所加的h(x)不是整式,就不能保證所得的方程與原方程同解了. 如:方程x+1=3的解是x=2,若方程的兩側(cè)同加一個分式x+1+=3+,顯然x=2不可能是新方程的解,從而新方程與原方程不同解.
解整式方程時,常常用到的移項,其理論根據(jù)就是同解定理3. 解分式方程、無理方程和其他方程時,也時常將某一部分式子從方程的一邊改變符號后移到另一邊,其理論根據(jù)就是較同解定理3更一般的,將條件h(x)改為一解析式,且滿足:方程(2)與方程(1)有相同的定義域.
同解定理4 方程f1(x)f2(x)=0(1)與方程f1(x)=0(2),方程f2(x)=0(3)同解,其中對于每一個方程的定義域中的任一個數(shù),使得左端都有意義.
此定理不僅僅適用于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方程,定義域始終是一切實數(shù),若定理中沒有附加條件,則結(jié)論不成立. 較同解定理4更一般的,指一個方程與多個方程同解的情形,仍然成立.
同解定理5 如果方程(1)與(2)同解,方程(2)和(3)同解,那么方程(1)與(3)同解. 這一性質(zhì)又稱方程同解關(guān)系的傳遞性.
依據(jù)這些定理,我們先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學課本總結(jié)了五個步驟:①去分母(根據(jù)定理2);②去括號(根據(jù)定理1);③移項(根據(jù)定理3);④合并同類項(根據(jù)定理1);⑤系數(shù)化為1(根據(jù)定理2),最后是根據(jù)同解定理5(用若干次),以上各步都有相應(yīng)的同解原理作保證,則解方程的檢驗步驟就可以省略. 如果真要檢驗,其作用也只是驗算計算是否正確. 關(guān)于方程的同解性問題,課本上采用等量公理→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方程的基本性質(zhì)→方程的同解原理進行敘述,明確同解原理是解方程的理論根據(jù),為了便于學生接受,僅僅換了一種說法.
再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方法(課本上介紹了四種)和各自的步驟,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每步都有相應(yīng)的同解定理作保證,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更是如此,也就沒有提出檢驗的必要,整式方程(含一元高次方程)都是如此.
然而,在解其他類型的方程,如分式方程、無理方程時,出現(xiàn)的情況往往不那么簡單,未必步步都可逆,也就是出現(xiàn)了非同解變形.
[?] 方程的非同解變形
解方程的過程,就是指將方程進行一系列變形的過程. 如果所做的變形有同解定理作保證,那么此變形一定是同解變形(即可逆的);如果所做的變形沒有同解定理作保證,那么這種變形就是非同解變形(即不可逆的). 在中學教學中,常用的非同解變形主要有以下幾類:
1. 方程的兩邊分別自乘同次方. 由方程F1=F2(1)得到F=F(2). 一般情況下,方程(1)與方程(2)不同解,但只可能引起客解,而不會出現(xiàn)失解. 客解是由方程F1=ωF2中來的,這里的ω是1的n次方根中任一個非1的根. 特別的,由F1=F2?F=F可能引進客解,這種客解就是方程F1=-F2的解.
如解方程=7-x,兩邊平方得到()2=(7-x)2,即[+(7-x)]·[-(7-x)]=0,就相當于用原方程左邊的共軛根式去乘方程的兩端,而增根x=10恰恰就是使所乘式子等于零的值.
2. 方程兩邊取同次方根. 例如f(x)=g(x)?=,在實數(shù)域內(nèi),一般也不是同解變形. 因為對于后一方程要求未知數(shù)滿足附加條件f(x)≥0,g(x)≥0;而原方程卻不需要有這一條件.
3. 方程兩邊取倒數(shù). 由方程=(1)轉(zhuǎn)化為方程=(2),方程(1)與方程(2)一般不同解,原因是定義域有了改變. 這里方程(1)中x滿足條件g1(x)≠0,g2(x)≠0,而方程(2)中x滿足條件f1(x)≠0,f2(x)≠0,所以這種變形既可能丟失解,也可能引起客解.
4. 應(yīng)用誘導比例. 應(yīng)用合分比定理將方程=(1)轉(zhuǎn)化為方程=(2). 一般情況下,方程(1)與方程(2)也不同解,原因是定義域有了變化. 如解方程=,由合分比定理得,=,則x2-2x+1=0,x1=x2=1,在變形中失去了原方程的一個解x=0.
5. 根式化簡. 例如·=φ(x)?=φ(x),因為前一方程要求x滿足f(x)≥0,g(x)≥0,而后一方程要求x滿足f(x)g(x)≥0,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變形也不是同解變形.如解方程·=,通過恒等變形,=,原方程的定義域是x∈[1,+∞)擴大為x∈(-∞,0]∪[1,+∞),而增根x=-1恰恰就在定義域擴大的那一部分里面.
類似地,lg[f(x)]2=φ(x)?2lgf(x)=φ(x)之類的變形,一般也不是同解變形.如lgx2=lg4,若推出2lgx=2lg2,得到x=2,就將x=-2這一個根丟了;若推出x2=4,得到x=±2,這就避免了丟根的情況.
方程定義域的變化可引起根的增減. 對于方程變形中所引進的客解,只要通過檢驗就能解決問題;但對于變形中失去的解,卻不易找回. 所以在變形時要及時考慮變形是否會引起失解,如果發(fā)生要及時做補充處理予以避免.
當然,以上幾種非同解變形只是常見的,不是詳盡無遺的,具體可另文討論.
[?] 相關(guān)理論在中學方程教學中的處理
根據(jù)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又根據(jù)學生知識面的局限性和可接受性,在中學階段要闡述較多的同解性和非同解性理論是不符合實際的,課本上在具體處理上恰到好處. 有關(guān)同解理論的闡述,初中階段可分為:整式方程階段、分式和無理方程階段;高中階段也可分為:對數(shù)方程階段、簡單的三角方程階段. 教師可根據(jù)方程教學的幾個階段逐步介紹一點,注重方法,而不必過分強調(diào)理論. 個人認為,教師本人則需要理論理解,實際操作上把握,就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材與教法做深入探討,以便在教學中有理論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