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城 張敏敏
社會良性而有序的流動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行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隨著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十年,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已經逐漸開始出現了階層固化的趨勢,這是由于受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而階層固化將對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產生危害,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中國夢的實現。
社會流動對一個社會的發(fā)展極為重要,它影響著社會的階層和產業(yè)結構,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其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希望能夠向上流動,能夠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向上流動機會的社會才是良性發(fā)展的社會,社會應形成開放性的分層結構而不是封閉性的分層結構,開放性的社會分層結構具有彈性,社會流動性較大,個人地位能夠靠個人努力而獲得,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封閉性的社會則意味著社會階層較固定,社會流動較少或者基本沒有,個人無法自由選擇其地位,這樣會導致社會的動亂,不利于社會發(fā)展。而階層固化,則是各階層之間社會流動受阻。一般來說,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先賦性因素,即個人出生即獲得,先天賦予的條件,例如家庭背景,通過先賦性因素獲得地位稱之為先賦地位;一是自致性因素,即靠個人后天努力所獲得的能力,這樣獲得的地位稱之為自致地位。如果一個社會中社會成員的地位,先賦性因素決定性太強,向上流動困難,代際流動趨于停滯,社會分層結構就會趨于封閉,形成階層固化。
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演變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國主要是一個身份社會,身份是一個人出生就有的東西,即先賦性因素,社會地位的獲得主要是血緣繼替,一個人的地位是從出生就決定了的,通常父親的地位決定了子女的地位,子女的地位主要是靠繼承來獲得,對社會分層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血緣和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對于傳統(tǒng)社會分層結構,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將其稱之為“差序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①。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十分封閉,想要靠個人后天的努力獲得向上流動機會非常少,且難以實現。
1949年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分層結構與再分配體制密切聯系在一起,通過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國家?guī)缀鯄艛嗔怂械纳鐣Y源,然后依據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不同位置進行分配。社會流動基本上屬于政治主宰型模式,國家的制度與政策決定了社會成員的社會位置與地位。同樣的,在這個時期,身份成為社會分層的重要基礎,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以及單位制所形成的戶籍制度、檔案制度、干部級別制度等等,已經將所有人進行了身份定位:工人、農民或干部。在各種身份中,政治身份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社會地位具有決定性影響,對各個階層的邊界進行固定。而農村戶口則幾乎斷絕了農民改變身份的可能。社會分層結構仍然十分封閉,社會流動的幾率很小,向上流動十分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這種以身份為主導的社會分層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開始向以市場為主導的社會分層結構過渡。在這一時期,單位制開始弱化,戶籍制度也被打破,高考制度恢復,國家公務員考試制度、差額選舉制度等等,使得身份不再是決定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雖然仍存在許多制度性限制和障礙,但人們可以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獲得技能、知識和才能,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命運,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和可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代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被定為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自致性因素越來越多地取代先賦性因素成為決定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社會分層結構從封閉轉為相對開放,人們向上流動的機會與可能性大大增加,社會開始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向上流動。這個時期的社會分層結構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轉化(契約即是指根據利益關系和理性原則所訂立的必須遵守的協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了20世紀末。
當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十年時,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和產業(yè)結構調整,我國的經濟水平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國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導致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先富帶動后富”的“先富”已經實現,“后富”卻沒能夠成功“帶動”起來,從而導致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逐漸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富的越富,窮的越窮。社會地位的代際繼承性又開始增強,社會底層的人員進入上層社會的阻力又開始增大,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又開始降低逐漸出現了“階層固化”的現象,尤其是在青年一代。
近些年來,“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這些詞逐漸成了熱詞,“官二代”世襲權位、“富二代”世襲財富、“窮二代”世襲貧困越來越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不爭事實,拼搏不如拼爹,精英開始再生產而不是循環(huán),“二代”現象的出現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現今階層固化的傾向。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演變主要是從以血緣為基礎的身份社會到以計劃經濟為主導、政治身份為主的身份社會,再到以市場為主導、自致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契約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又開始慢慢向身份社會進行回溯,但如今的身份社會的形成與性質已與之前的身份社會有了較大的區(qū)別,可以說是一種新身份社會。社會分層結構也從封閉到開放再到如今又開始有了封閉的趨勢,人們的切身體驗也表明階層固化的趨勢開始加速,青少年通過教育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個人的能力也并不能成功幫助其向上流動,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成為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當今階層固化的原因探析
引起階層固化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但總的來說,階層固化是由于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主要由先賦性因素所決定,自致性因素對社會地位獲得的作用弱化,導致代際流動趨于停滯,精英人員出現復制或者再生產而不是循環(huán),底層社會人員的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而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使得先賦性因素在個人社會地位獲得中越來越重要則是由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所導致的。endprint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首先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轉變。改革初始,為了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總體經濟水平,提高國民收入,國家采取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擴大收入差距的利益分化政策。在此政策下,經濟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一部分人迅速地富裕起來,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之后,所有制、所有權方面的改革使得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fā)展,就業(yè)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多樣化,同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采取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格局。這些經濟上的改革,使得新型階層大量出現,階層產生分化,但同時也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財富這種資源的傳承主要是代際傳承,這就使得下一代的財富從一開始就處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底層社會人員難以擁有平等的發(fā)展條件。這種差距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今天,充分顯示了其不可跨越性,雖然國家及時進行了政策調整,將“效率優(yōu)先”轉變?yōu)椤靶逝c公平”兼顧,然而收入分配的起點不公平,以及再分配制度的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原先政策的受益者擔心失去已有的利益,從而阻撓甚至反對深化改革,導致在短時間內,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向上流動的阻力更大,使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階層兩極分化越加明顯,階層的分界線越加明顯,“富二代”“窮二代”大量涌現,階層固化開始明顯。
導致階層固化的政治因素通常與經濟體制聯系在一起,政治體制對階層固化的作用并不像經濟體制那樣直接,而是通過為經濟體制保駕護航而對階層固化產生影響。一方面,早期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身份社會的一些制度,如城鄉(xiāng)二元制度,戶籍制度等雖然隨著改革開放始逐漸松動,但仍然存在著慣性作用,戶口代表的身份并沒有完全被打破。城市戶口的人員擁有著比農村戶口的人員更多的資源。即便農民進入城市,為城市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另一方面,政治權力缺乏監(jiān)督與制衡,當政治權力進入市場經濟,必然會對階層分化和固化產生影響,有權力的人與沒權力的人,權力大的人和權力小的人進行交易,公共權力成了私人謀取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為了公共利益。同時監(jiān)督體制的不健全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權力腐敗,通過各種不正當的渠道使得自己的子女進入官場,繼承自己的政治地位,產生出“官二代”。
階層固化的直接原因可以說是文化資本的缺失,這體現為教育的不公平。教育是社會成員,尤其是新生代的青少年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教育本應該是幫助青少年通過個人后天努力,獲得自致地位的方式,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確如此,幫助大量的人實現了向上流動。然而,隨著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十年,教育的作用開始被政治與經濟因素所掩蓋,青少年通過教育向上流動開始變得困難。一方面,在起點上,教育資源在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分配極為不公,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分配不公,教育費用大幅度提高,這使得農村地區(qū)的青少年以及貧困群體的青少年無法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能夠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失去了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結果上,由于就業(yè)體制的不健全,通過教育所獲得的自致能力也不能夠為青少年獲得相對應的就業(yè)崗位,來自下層群體學歷高、能力高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可能只能找到月薪兩三千,成為租住在狹小房子中的“蟻族”,在公務員考試中即使以高分成績通過筆試,也因沒有關系而在面試過程中被刷掉。而“官二代”、“富二代”卻能夠憑借權力和財富,輕松獲得體面的工作。這使得先賦性因素對社會地位的獲得越來越重要,階層被進一步固化。
不同類型的社會因素也為階層固化做出了貢獻。首先,中國傳統(tǒng)的子承父業(yè)的家族觀念可以說是階層固化的思想起源。這種思想觀念不僅僅存在于傳統(tǒng)社會,在當今社會中仍然是比較根深蒂固的想法。父母通常希望子女能夠繼承自己的職業(yè),并以此為榮,因此,通常為此使得父母想方設法的為子女能夠繼承自己的職業(yè)而努力。其次,中國是一個講關系的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與熟人社會,是強關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則成為了承載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載體,一個人所擁有的強關系越多,其成功的幾率越大,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越大,這種社會性質使得先賦性因素本身即成為了決定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關鍵。再次,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作為平衡由于收入差距過大的再分配機制,其關鍵便是實現結果的平等,將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傾注到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中去。保障底層人員的生活質量,縮小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載體,使得底層社會成員能夠擁有較好的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等資源,擴大底層人員向上流動的渠道與機會。然而,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導致再分配并不能公平的進行,從而使得階層固化沒有辦法化解。
階層固化的危害
一個社會要想發(fā)展與進步,則應具有開放性的社會分層結構,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應該良好且有序,社會成員能夠在自己的努力下實現向上流動。而階層固化,不僅會為個體社會成員帶來負面情緒,也會對整個社會運行造成極大的危害。
階層固化使得個人不能夠實現正常的發(fā)展,剝奪了個人通過努力獲得較好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的權利,一方面導致底層社會人員對自己的前途產生絕望感,積累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這種負面情緒的積累,會導致底層社會人員產生不公平感與被剝奪感,最終導致反社會情緒的產生,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會造成社會的動亂,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階層固化會使得我國社會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貧富分化差距進一步擴大,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矛盾與對立,導致社會緊張,從而威脅社會的穩(wěn)定。
階層固化同樣不利于社會的運行,降低社會運行的效率。在一個階層流動主要靠背景、靠關系的社會中,由于缺乏公平的競爭機制,底層社會群體的人員無法躋身進入社會的中上層,其發(fā)展愿望被扼殺,最終其將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得過且過,使得社會失去了發(fā)展的群眾力量;而上層人員為了保住自己的社會地位,則會犧牲國家利益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思進取,不想創(chuàng)新,使得社會失去了發(fā)展的活力。同時,階層固化,使得大量的社會資源被分配到并不缺乏資源的上層社會,而真正需要資源的底層卻無法使用,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使得社會運行效率低下。
階層固化本身便是社會公平缺失的反映,反過來階層固化又使得社會公平難以實現。社會公平不僅是一種價值理念,同時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要求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合理而平等地分配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強調權利平等、分配合理、機會均等和司法公正,從而促進社會均衡合理和穩(wěn)定和諧的發(fā)展,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維護社會公平。早期由于注重效率兼顧公平的政策取向偏差,為了實現經濟增長,而將資源運用在經濟發(fā)展好且快的地方,而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造成了人們在先賦性資源擁有上的巨大差距,導致了階層的固化,若階層進一步固化,底層社會人員無法獲得需要的政治、經濟、教育、社會保障等資源,將會進一步加強社會的不公平,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最后,階層固化將導致中國夢難以實現。在不久前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對中國夢做了進一步闡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同時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雹谥袊鴫舻淖罱K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民生活幸福,然而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社會成員無法通過努力來實現自身愿望,提高生活質量,人們無法實現“我的夢”,階層固化只會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只會使得人們因為無法向上流動而絕望,不能帶給人民幸福感,更加無法實現“中國夢”了。因此,階層固化將使得中國夢難以實現。
總的來說,當今中國社會由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已經在青少年一代中開始出現了階層固化的傾向,這種階層固化將會給個人帶來負面情緒,影響個人的發(fā)展,同時也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破壞社會公平,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中國夢的實現。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夢的總體架構和指標體系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13@ZH024)
【注釋】
①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光明日報》,2013年3月18日。
責編/張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