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080-02
行為偏差生是指學習差、行為表現(xiàn)差的學生。在我校行為偏差生的表現(xiàn)為:抽煙、喝酒、搗亂課堂紀律、不尊重師生、違反校園規(guī)章制度、沉迷網(wǎng)絡等。這部分學生在班級可能為數(shù)不多,但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他們能以點帶面,影響周邊的同學,甚至影響到班風、學風,阻礙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通過與部分行為偏差生的深入交流,我認為轉(zhuǎn)化這類學生的主要策略是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讓他們在師生中得到肯定,獲得更多的自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轉(zhuǎn)化行為偏差生呢?下面,談談我在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建立學生檔案,掌握基本情況
作為班主任,要對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知根知底,尤其是行為偏差的后進生,更要進行調(diào)查研究,從學習、行為、家庭、性格等各方面進行深入了解。
2011年,我班上有個蘇同學,成績差,有厭學情緒,喜歡搗亂課堂,與科任老師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利用課間時間強迫同學幫其“跑腿”買飲料、面包等東西。我還了解到蘇同學愛耍無賴、潑皮,只要他一個不愿意,連調(diào)整座位的事班主任也無法開展。于是,我刻意制造了一次“偶遇”的假象:蘇同學在校門口等車的時候,我故意經(jīng)過,假裝順路要載他一程。很自然地,送他回家并順便到他家里喝茶。這是我對蘇同學的第一次家訪。此行,我收獲不少。通過與其父母的溝通,我了解到另一個與在學校表現(xiàn)截然不同的蘇同學:膽子小,怕惹事,有孝心,時常幫媽媽做點小工活,夜里從不敢單獨出門?;匦:笪荫R上建立檔案,并分析制定了針對性的措施。后來,我經(jīng)常用“偶遇”的方式,到該生家里與其進行交流溝通,在取得蘇同學信任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從此,他很少跟科任老師有沖突,課堂上也遵守紀律,作業(yè)也不再抄襲,盡量獨立完成。由于落下的基礎(chǔ)太多,該生的進步不明顯,自卑感越來越強,一度要輟學。但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鼓勵下,該生還是堅持讀書,努力完成了初中學業(yè)。
二、充分尊重理解,用愛打開心扉
2010年,班上有個陳同學愛打架,曠課、逃課,夜不歸宿泡網(wǎng)吧,搗亂課堂秩序,小動作不斷,影響課堂教學。與該生交流過幾次,也做了思想工作,但該生也不愿透露太多關(guān)于他的信息,效果不佳。在一次打架事件中,該生在校外招惹社會青年,我護送該生回家,與該生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該生的家庭背景較為復雜,是養(yǎng)父從外地領(lǐng)養(yǎng)回來一個孩子。其養(yǎng)父視如己出,但因患有侏儒癥,家中還有上了年紀的奶奶,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理想。該生從小學懂事起,經(jīng)常被鄰居和同學欺負,嘲笑,自尊心受到打擊,有著很強烈的自卑感。為了掩飾自己的脆弱,該生學會了用暴力來反抗,于是養(yǎng)成了愛打架的壞習慣,經(jīng)常得不到老師的理解,就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對此,我真誠地向他表達了我沒有放棄他的想法,在班級里抓住機會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表揚了他,幫助他在班里樹立一個新的良好形象。他還是很在乎同學的眼光,也受表揚,感覺頭頂著光環(huán)也不好意思再繼續(xù)影響同學的學習了,慢慢收斂一些壞習慣。在同學和老師的關(guān)愛下,該生不再逃課,順利地參加了中招考試。
三、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機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
2012年,我班有個紀同學問題特多,如破壞學校消防栓,敲詐勒索低年級同學,抽煙,喝酒等,連家中嚴厲的父親也拿他沒轍。師生一致認為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學生”。而我覺得他沒這么差勁,總有他的長處,便著眼尋找他的閃光點。在一次校運會中,該生自信滿滿地為班級爭取了很多榮譽,也被學校選拔參加區(qū)運會。抓住這個契機,我在班級表揚了紀同學為班級、為校爭光,有著很強的集體榮譽感,號召全班向他學習。那時候我看到了他眼里散發(fā)出閃亮的光芒。此后,該生自動請纓要擔任體育委員,我以成績只是中等、行為需要考察為由讓其暫代體育委員的助手。寒假結(jié)束,該生包扎著手臂來注冊。問其原因,說是打籃球摔斷的。后來,我從同學的家長口中得知該生是因為寒假抽煙、喝酒、夜不歸宿被怒火中燒的父親情急之下給打斷的。我繼續(xù)假裝不知情并在班級對該生上學期的進步給予肯定,公布紀同學擔任副班長。也許是心虛,該生課后找到我,認為他當之有愧。看著他欲言又止,我沒有挑破,也不去觸及他的短處。我給予信任與肯定,并提出作為班干部的要求。他頂著班干部的頭銜,用班干部的要求規(guī)范著自己,發(fā)揮了內(nèi)在的潛力,成績進步飛速,從90名進到60名,再從60名進步到30名,最后順利考上了重點高中。紀同學的例子給我很多反思,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如果沒有用目標來引導來誘惑,那么該生或許只能頂著“壞學生”的頭銜和老師作戰(zhàn)到底。
四、做好家校聯(lián)系,搭建溝通橋梁
每個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長和老師、學校密切配合,方能雙管齊下,達到教育的效果。對于行為偏差的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也是家訪的必需對象。班主任要長期與這些學生家長保持聯(lián)系,隨時跟蹤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方能對癥下藥,達到轉(zhuǎn)化的目的。我校是農(nóng)村校,很多家長要么忙于務農(nóng),要么外出打工謀生計,較少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怕接到班主任電話。我認為和家長溝通不是一味告狀,而是交流對策,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是來配合家長教育孩子的,而不是告狀后把責任推卸給家長。當家長明白班主任的真心,才能積極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導工作。
2011年班上有個陳同學,自幼母親離家出走,隨父親生活,家中有個哥哥和年邁的奶奶。剛接手的時候,陳同學喜歡表現(xiàn),樂觀開朗,給我很不錯的印象,讓我認為他有個很好的家教。后來,一次家訪我了解到該生是個留守兒童,跟奶奶一起吃住,父親基本不在家。初二時,該生沉迷網(wǎng)絡,到處借錢,甚至偷奶奶的錢。在我知情后,該生破罐破摔,表現(xiàn)越來越差,不斷地逃課,也不回家過夜。于是,我聯(lián)系其父親,與其父親進行了溝通。后來,我在學生的幫助下,在一家黑網(wǎng)吧找到了該生,并和該生促膝長談。談話中,我了解到,該生怨恨自己的母親,也不喜歡父親,覺得父親常年不在家對自己一點都不關(guān)心,只管吃用,而他真正需要的是父親能夠多陪在身邊,多關(guān)心自己。找到該生逃課的原因,我和家長再次溝通,轉(zhuǎn)達了孩子的想法,得到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家長的配合下,父子間的矛盾逐漸化開,陳同學又回校上課,恢復到樂觀開朗的狀態(tài)。
總之,沒有哪個學生注定是“壞學生”或“好學生”。作為老師或班主任,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味追求成績,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引導,只要思想沒彎路,那么行動自然正確。愛是一劑精神良藥,只要對癥下藥,自然能夠事半功倍。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會遇到更多問題,也會想辦法克服這些問題。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