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正明
在“三查六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實踐中,“學教案導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皩W教案”是為學生“學”和教師“教”而設計的學教統(tǒng)一、師生共用的教學方案,是師生合作學習的橋梁。它既是促進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的推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展示點評、達標拓展”,結合學科特點,創(chuàng)建師生高效合作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課堂的好幫手。學教案是在教師個人的初備,小組同伴的集體備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抓好“二次備課”,能提高學教案的質量,促進學教案的導學功能,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卓越。
一、學教案導學出現(xiàn)的問題
學教案是教師集體研討,在個人備課基礎上進行“同題異構”“同課異構”的結晶。它融入了組內教師的集體智慧,抓住了“重點”,破解了“疑點”,有利于教師導趣,導法,導思,導引,能引導學生想學,會學,樂學、創(chuàng)學,是學生學習的“航標燈”,學會的“路線圖”,會學的“腳手架”。
1.學教案編制上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具體
從形式上看,很多學教案在確定目標時,都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仔細分析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這三維目標并不具體,或者說,在課堂上實踐不好把握,不便完成。有時過多,過全,而重點不突出。
(2)內容習題化
也許是受到很多所謂“金牌學案”“名師學案”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老師編寫的學教案,習題比重過大,除了習題還是習題,甚至從高一開始,就以高考為參照,依葫蘆畫瓢,從課堂探究到課后檢測,全是模擬高考的習題類問題,一切圍繞高考轉,沒有解決“學什么”、“怎樣學”等問題,而且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忽視了語文學科對學生必備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漸染。
(3)適用性不強
由于受到以高考為功利目的的影響,很多老師在編寫學教案時,過多地考慮怎樣與高考接軌,因而在內容選擇上,力求把與高考有關的知識羅列全面,分析透徹,從而造成內容過多過雜。有的從高考命題的角度提出問題,讓高一二的學生無從下手,難以作答。
2.學案使用上存在的問題
(1)指導不得法
課堂上教師對學教案指導不得法,學生缺激情,學習缺氛圍,討論缺思路。有的老師對學教案使用生吞活剝、生搬硬套,形式單一,缺少變化,時間一長,學生就厭倦了,從而缺乏興趣,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直接影響學教案的有效使用。
(2)組織不得力
課堂上教師組織不得力,學生參與面不大,參與度不深。很多學生習慣于上課聽講,做筆記,被動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現(xiàn)在學教案中很多問題都得自己去自主完成,因而很不適應。而在討論探究、交流展示等環(huán)節(jié),更是讓那些能力比較強、有表現(xiàn)欲的學生去“表演”,所以常常是那些甚至那幾個“專業(yè)戶”活躍在課堂上。
(3)調控不到位
課堂上教師調控不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和諧,或教師取而代之,或一生發(fā)言大家來聽,效果不佳,效率低下。有的老師在學教案使用中仍然習慣于以講為主,注重了講深、講細、講透,而“學案”中安排的讓學生自我探索、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問題等活動太耽誤時間,還不如自己講效果好。一堂課,老師的講授占去了較多的時間,而學教案里的大部分內容只好讓學生課外草率處理了事,學教案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抓好“二次備課”,提高“導學”實效
這里所說的“二次備課”是相對于學教案編制的“一次備課”而言的。目前多數(shù)的學教案編制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首先是準備階段,備課組提前將學教案編寫任務分配給各個老師,并以各接受任務的老師為中心發(fā)言人。由各中心發(fā)言人結合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編寫學教案初稿。其他教師也要進行分析和研究,作好發(fā)言準備。然后是討論階段,也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在規(guī)定的集體備課時間內,由中心發(fā)言人對學教案初稿作解說,包括設計思路、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及存在的困惑等方面。組內同仁各抒己見,充分討論。最后是完善階段,老師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提出對學教案進行修改、補充、糾正、完善的意見,形成供備課組統(tǒng)一使用的較成熟的學案。
“二次備課”要在以上“一次備課”的基礎上,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集體“二次備課”,二是個人“二次備課”。
1.集體“二次備課”
集體“二次備課”應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學教案在上課使用前的備課,二是學教案在上課使用后的反思性備課。
(1)課前備課
有的老師認為學教案本來就是經(jīng)過集體充分討論完善形成的,現(xiàn)在剛印出來,還有什么好“備”的呢?其實不然,先前編寫學案,主要是根據(jù)對課標、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雖然也考慮了班情、學情,但相對來說,是不充分的??偟膩碚f,還是知識考慮得多,方法尤其是學法考慮得少。現(xiàn)在要上課了,要具體操作了,自然是課堂流程考慮得多,學生在課堂如何組織,整個課堂如何推進,等等。這個時候大家坐在一起,研究探討,側重點自然有所不同,對于課堂上學教案的使用意義當然不容小視。
(2)課后備課
一般來說,課上完了,學教案用了,好像已經(jīng)沒事了。而事實上,一堂課剛剛上完,學教案使用是否“趁手”是最有感覺的。目標設定是否恰當,能否實現(xiàn);內容設置是否符合課堂實際,能否順利完成;檢測內容是否合適,難度是否恰當,能否達到檢測的目的;設計的課堂流程是否順暢,師生合作是否和諧;整堂課下來,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語文素養(yǎng)有效提高。等等,這些問題如果能在課后進行及時反思總結,對學教案的優(yōu)點進行提煉,對學教案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修改意見,有利于對學教案進行完善,下次使用時就有了較好的藍本。
這樣做,不但能積累可供以后使用的文本資料,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次的反思總結,積累編寫學教案的經(jīng)驗,讓學教案編寫工作更順利,便于以后編寫學教案第一次就完善成型。這種“一次成型”的學教案編寫,既減輕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強了學教案使用的實效。
2.個人“二次備課”
個人“二次備課”也應做好課前備課和課后備課兩項工作。
(1)課前備課
再好的學教案也只有符合自己班情、學情的才是最好的。備課組統(tǒng)一編寫的學教案再好,畢竟是集體共用的,帶有很強的通用性,因而,每個老師上課前針對學教案使用的“二次備課”就尤為重要了。
每個老師必須結合本班的特點和情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對已經(jīng)編好的通用學教案進行加工,從目標設定、內容調整、問題選擇、難度變化等方面進行“增、刪、調、變”等具有針對性的再創(chuàng)造,形成適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較為實用的“自用學案”。切不能不顧學情盲目照搬學案,胡子眉毛一把抓,結果必定是費力不討好,收效甚微。
(2)課后備課
對于每一個老師來說,一定不要認為一堂課完了,自己的教學任務便完成了,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完成了,學教案的使命也完成了。老師必須通過課后的“二次備課”來了解課堂效果的好壞,認真分析產(chǎn)生這種效果的原因,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并能根據(jù)信息,盡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作出質的判斷和量的分析。如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理和理解掌握情況,課堂組織調控是否合理有效,等等。教師通過第二次備課獲得信息反饋,既是對學教案使用效果進行評價,又能根據(jù)課堂實踐,及時總結學教案的優(yōu)缺點,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以便對學教案文本進行修訂,為學教案使用積累經(jīng)驗。
總之,“二次備課”是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認識論和學習心理理論提出的,遵循和反映現(xiàn)代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的認識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對改進“學案導學”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集體“二次備課”不僅有利于發(fā)揮集體智慧,編寫出較為成熟實用的優(yōu)秀學案,而且有助于更好使用學教案,充分發(fā)揮學教案在導學中作用,實現(xiàn)課堂高效。而通過教師個人“二次備課”,不僅能通過教師個人智慧讓學教案在班級學習中發(fā)揮出卓有實效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師展現(xiàn)自己個人的獨特魅力,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與學生一起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豐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