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弋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理解能力較弱,在課堂上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如何在教師的示范及幫助下,嘗試自主解讀文本,培養(yǎng)初步的獨立閱讀能力和語感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yǎng)會傾聽、善評價的“金耳朵”
從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入手,通過示范引領讓學生學會朗讀,在學會朗讀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初步解讀,這是我的做法之一。例如:在每堂課的開始,我都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范讀結束評選班級的“金耳朵”。評選的內(nèi)容是學生對教師的朗讀進行評價。要求不用簡單的“有感情,很大聲”等籠統(tǒng)的詞匯進行評價,要明確到哪些字詞、句讀得好。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標點句讀,關注教師朗讀的表情,關注教師范讀時輕重的變化,也可以邊聽邊想象畫面。請看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的教學片段:
教師范讀結束后提問:咱們班的“金耳朵”們,你們聽出了什么?
生■:請大家看第三自然段。我聽到老師把“一個一個”和“漸漸升高”這些詞讀得很慢。
師:你知道我為什么讀得這么慢嗎?
生■:因為烏鴉是把石子一個一個放進去,水是慢慢地升高的。
(師引導學生讀,隨后引導全班跟讀)
生■:我聽出疑問的語氣。請大家看第一自然段,老師讀“怎么辦呢?”這句話語氣上揚,還有老師讀“到處”這個詞是拖長了音。
師:你真有一對金耳朵呢!那“到處”這個詞為什么要拖長音讀呢?
生■:因為烏鴉口實在太渴,水不好找,它找了很多很多地方,所以老師拖長音讀,好像找了很久呢!
……
為強化培養(yǎng)效果,筆者還嘗試分層朗讀法,開展“金嗓子”評選活動。第一個層次為朗讀詞語。將生字詞歸類后進行練讀,要求讀得準確,引導學生在傾聽中提醒同學易錯的讀音。第二個層次為朗讀句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角色情感等方法引導孩子讀好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遇到長句的朗讀就讓學生使用“魔法棒”(畫斜線)的方法進行斷句,要求傾聽的學生要注意長句是否讀出停頓、節(jié)奏。
就這樣,學生在傾聽和模仿中,朗讀能力不知不覺得到了提高,同時,在傾聽中學會評價,在評價中掃清了詞句的障礙,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為文本的自主解讀做好鋪墊。
二、抓住關鍵詞,找到解讀的“金鑰匙”
詞語的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打開文本閱讀大門的“金鑰匙”。在課堂上要運用多種策略,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聯(lián)系法。一方面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如教學人教版第三冊《一株紫丁香》,筆者引導探究:為什么孩子們要“踮起腳尖兒”?學生從上下文“安靜的小院”“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中發(fā)現(xiàn),夜深了,孩子們怕打攪老師休息,所以輕輕地踮起腳尖兒來走路。問題解決后,筆者引導學生帶著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輕輕地朗讀這一小節(jié)。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來理解詞語。如上文中“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的“掛牽”一詞不易理解,筆者通過提示“牽掛”,并引導孩子們回憶起平時和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從而理解詞語含義。
二是對比發(fā)現(xiàn)法。如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紙船和風箏》中的“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一句,其中的“漂流”“飄蕩”是重要詞語。學生熟讀課文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簡筆畫“河流”和“高山”,隨手將詞卡“漂流”貼在河流上,將“飄蕩”貼在高山上。學生發(fā)現(xiàn):“有水就漂,漂流的漂是三點水旁;有風就飄,飄蕩的飄是風字旁”,從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兩個容易混淆的字詞。
三是充實內(nèi)容法。如人教版第三冊《從現(xiàn)在開始》中貓頭鷹要求大家像他一樣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聽了議論紛紛”。筆者引導學生扮演小兔子、小松鼠、百靈鳥等的表現(xiàn),總結出“你一言我一語地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就是議論紛紛”。在充實和補白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生還通過情境理解了詞語,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理解詞語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換詞法、字形理解法、借助插圖法、實物演示法、字典查找法等等。學生掌握了較多詞語理解的方法后,可以放手讓學生拿著這些“金鑰匙”嘗試自主解詞。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可以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來理解詞語,再在小組和全班的平臺和同學們交流分享。慢慢地,學生就有了獨立理解文本的基礎。
三、做學習的主人,掌握解讀的“金點子”
低年級孩子愛提問題,但是他們不懂從何下手提問題,更不會提有“價值”的問題。因此,要教給學生“金點子”——提出有價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第一步,引導孩子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如:看到課文《稱贊》,學生會提出:是誰稱贊了誰?誰得到了稱贊?為什么會得到稱贊呢?稱贊是什么意思……帶著孩子提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文章中尋找答案,學生就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課題比較特殊,如題目帶有雙引號,或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還有的題目能引起許多疑問,這些都可以作為提問的對象。
第二步,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來提問。比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薄翱磥砟愕拿倒鍥]有白栽!”都出自鹿弟弟之口。孩子會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鹿弟弟一開始心情惋惜,現(xiàn)在又為什么高興了?筆者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聯(lián)系上下文尋找答案,深入思考小鹿的玫瑰花到底有沒有白栽。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慢慢學會了提問,提的問題也越來越有價值。同時課堂上因為學生善于提問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也經(jīng)常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教師進修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