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陽
中國網絡文學如果從蔡智恒《第一次親密接觸》算起,到今年也即將走過了十七個年頭了。2004—2006年是網絡小說最重要的階段。可以說在十七年網絡文學中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十年是網絡文學開創(chuàng)階段,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世的簡陋與粗獷。而2004—2006年,伴隨著網絡文學的發(fā)展,網絡文學漸漸由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集中的體現(xiàn)則是2004—2006年的玄幻熱潮。這之后無論是歷史小說、穿越小說的出現(xiàn)都只能在玄幻小說的巨大受眾面前甘拜下風。甚至許多穿越小說只有穿越情節(jié),穿越后就成了玄幻小說。如《斗破蒼穹》以及正在起點更新的《莽荒記》。唯一可以和玄幻并駕齊驅的是言情小說,而網絡言情小說的巨擘地位卻是在出現(xiàn)之初就確立了。自玄幻小說在2004—2006年確立了其主流地位,之后的網絡小說基本上就成了玄幻、言情以及玄幻加言情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穩(wěn)定了下來。而學界在網絡文學初始階段就開始將其納入了研究視界,從理論的視角來研究這種大眾文學、通俗文學。
陳平原先生曾經在其《小說史,理論與實踐》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除了個人興趣,以理論思辨取代史實考證這一研究思路,其實蘊涵著一種走捷徑而不愿坐冷板凳的僥幸心理,而不是像西方學者那樣從具體的研究對象中發(fā)現(xiàn)為以前的文學理論所未能解釋的‘變異,并根據自己的研究推演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當前的網絡文學研究,基本上是陳陳相因,猶如一潭死水。沒有受到精英與大眾一致好評的網絡文學的出現(xiàn)可能是這種局面出現(xiàn)的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無疑是學界缺少陳平原先生所提坐“冷板凳”心理的作祟。學界中沒有讀過多少網絡文學的人大有人在,后來網絡文學在民間興起了一股又一股熱潮,于是僵化、冷清的學界出于功利性的學術目的,根據自己所掌握卻并不適合文學“變異”的理論知識,選擇幾本正熱的網絡小說讀了,便開始了所謂研究,將民間的熱潮轉為書房的功利,以期獲得標新立異、升職評優(yōu)的“學術”成果。于是主題先行成了必然,甚至鬧出笑話。而運用神話理論、文化視角等貌似新鮮、可靠的角度來對網絡小說進行分析、解剖,無疑使網絡文學在搖搖欲墜的“文學”地位上雪上加霜。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網絡文學的蔚為大觀,只出現(xiàn)在中國。雖然可以運用西方的大眾文化理論、消費理論、符號理論來解讀它們,但是為什么產出這些理論的西方卻沒有出現(xiàn)這么壯觀的網絡文學現(xiàn)象。這不得不引起文學理論研究者的注意。這也給用這些理論解讀當代中國繁盛的網絡文學的學者敲響警鐘。開出花兒的地方沒產出果實,產出果實的地方卻削履適足迎合嫁接來的花,這樣的研究還有價值么?所以網絡文學研究更應該從冷板凳、從閱讀出發(fā),理出適合的理論再來解剖網絡文學,而不是被當做研究對象,打一開始就成了各種西方理論的注腳吧!因而網絡文學這么迅速的被納入理論視角為學界研究,其實是網絡文學的最大的悲哀。所以學者們還是靜下心來從閱讀做起吧,放棄你所據有的理論,認認真真的把網絡文學作為“變異”來研究,而不是匆忙得出陳陳相因的死水式結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