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善
(西安交通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49)
近代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辭世已50年了。每逢過年過節(jié),海內(nèi)外同胞都會憶起于右任先生這首催人淚下的《遺歌》。這首詩是于老1962年寫于日記里,深深地抒發(fā)著他濃濃的愛國情懷。這本珍貴的日記收藏于日本京都西出義心先生手中。2014年的4月,筆者有幸見到了這本日記,也目睹了那首哀婉凄切,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耳熟能誦的《遺歌》的原跡(見圖1)。詩中飽含并表露著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qū)、偉大的愛國者、詩人、書法大師的遺愿,傾訴著他對祖國、對故鄉(xiāng)的深情。同時,筆者面對日記,讀著他深情凄婉,詞淡意遠,大樸不雕,自然瀉出的國殤絕唱,只覺得默默地在接受著異樣的心靈洗禮。
圖1 于右任先生《遺歌》原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髯翁于右任先生(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辭世已50年了,但他最具創(chuàng)造性氣勢磅礴筆活韻盛的書法藝術(shù)更為近代中華書史留下了金光熠熠的一頁。他將書法藝術(shù)的研究與民族“尚武”精神的振興結(jié)合起來的書法審美理念更是古往今來對中國書法本質(zhì)特征的揭示與弘揚?!俺R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lián),夜夜淚濕枕。”一詩就是他這一書法審美理念與實踐感悟的集中體現(xiàn)。
于右任先生無論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都寫得極具“尚武”精神,力感鮮活,獨具一格。他不但是近百年中國書法的大師、巨匠,也是千年中國書史的高峰。海內(nèi)外同道稱他為“當(dāng)代書圣”、“曠代草圣”,實至名歸,令人景仰。
柳亞子先生稱頌他是“落落乾坤大布衣”。這位一生不治家業(yè),把自己全身心地獻給了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關(guān)中農(nóng)民的兒子。1962年,他在日記里寫下一首令人感念至深的《遺歌》。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情懷更深深地印在了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心里,成了連結(jié)海內(nèi)外華人的精神紐帶與悽悽的招魂幡。
50年歲月匆匆,風(fēng)云變化,滄海桑田,世界依舊充滿災(zāi)難。可喜的是,海峽兩岸同胞已能夠往來探親,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日益擴大,層次不斷提升;血濃于水的親情更在默默地滲透、融化于中華同胞的血液之中。而民族的遺傳因子在親情交流中把海內(nèi)外同胞重鑄著更干凈、更純正、更同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50年彈指一揮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無論是“初一”、“十五”,還是“清明”、“寒食”,海內(nèi)外同胞都會憶起于右任先生的這首催人淚下的《遺歌》?!哆z歌》曾于1965年在臺灣《于右任先生紀(jì)念集》中發(fā)表過。《遺歌》發(fā)表后,因為照片的不盡理想,所以出現(xiàn)了順序判斷不定的遺憾。同時,一直未發(fā)現(xiàn)右老用毛筆寫過《遺歌》。他唯一的海外門人——日本金澤子卿先生用標(biāo)準(zhǔn)草書寫過的一幅《遺歌》,書跡被人裁掉了落款,使世人誤為右老親筆。
于右任先生留下《遺歌》的那本日記究竟在哪里?右老原稿到底是怎樣一個面目呢?由此,拜讀右老《遺歌》原件,是海內(nèi)外許多朋友望眼欲穿的久久的期盼。
2000年,值于右任先生誕辰130周年之際,在西安交通大學(xué)舉辦的“于右任與中華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日本高琦書道會天田研石先生指出,墨跡本《遺歌》作者是于右任先生唯一的海外門人——日本高琦書道會會長金澤子卿先生的事實。他提供了物證,并作了簡短的發(fā)言,從而引起了與會中日書家的密切關(guān)注。2010年,金澤子卿先生曾來函,期望筆者能將其書寫《遺歌》誤為右老親自所書的訛傳與誤會在海內(nèi)外書壇予以澄清。2013年,89歲的金澤子卿與世長辭。筆者十分痛心,也為未能及時正誤《遺歌》墨跡而遺憾。2014年年初,筆者通過《書鄉(xiāng)中國》雜志澄清了這一誤會,也是給海內(nèi)外朋友一個交代并告慰金澤先生。同時,又適逢高崎書道會的朋友來長安訪問,刊載這一史實的《書鄉(xiāng)中國》正好讓筆者在長安還了愿。
那么右老1962年所書寫《遺歌》的日記在哪里?一直以來成為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
2013年,筆者通過日本友人中川歡美女士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于右任先生1962年寫有《遺歌》的日記收藏于日本京都西出義心先生手中。征得西出先生同意,中川女士給筆者寄來了《遺歌》照片。獲此信息,筆者非常激動。一是圣物有靈,《遺歌》尚存人間。二是“遺歌”的收藏者是筆者結(jié)識近30年的老朋友。
西出義心先生是位極有眼光的藝術(shù)收藏大家。他鐘情中國于右任的書法、日本秋月明的繪畫。他的“畫廊”藏品中不但有于右任先生的大量墨寶,更有于右任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文房珍品。如鴛鴦七志齋臂擱、鎮(zhèn)紙、筆筒、印鑒、毛筆等,還收藏有于先生的衣物等生活用品。1989年,陜西于右任書法學(xué)會代表團應(yīng)邀參加日本高崎書道會成立60周年。在京都西出義心先生的畫廊,我與高崎書道會會長金澤子卿先生、臺灣心正筆會理事長李普同先生、陜西于右任書法學(xué)會副會長劉超先生還在他的畫廊里留下了中日四人合作的“澤及萬方”橫幅書作;同時,也對西出義心先生畫廊中收藏、展示的右老遺物感慨至今,難以忘懷。筆者在主編《于右任書法全集》的10年中,更得到金澤子卿先生和高崎書道會諸位師友的支持。西出義心先生更貢獻精彩藏品寫真,真情協(xié)助,令人感念至深。當(dāng)聽說于右任先生日記在西出義心先生手中時,頓時使我感覺到與這冊右老《遺歌》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緣,一切皆源于緣。
2014年4月,筆者受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委托率團赴日本成田市為第30屆成田山全國競書大會的優(yōu)勝者頒獎。有此機緣,便將這一信息告訴了住在京都的中川歡美女士,并表述了希望能拜訪西出先生、拜讀右老日記。繼而,中川女士向西出先生轉(zhuǎn)述了我的愿望,西出先生慨然允諾。4月2日,我們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代表團一行四人到達成田市,次日上午,在細雨濛濛中,參加了在成田山美術(shù)館舉行的參拜“筆魂”儀式和全國競書大會頒獎儀式。4月4日,筆者與中川女士約定在鐮倉會見西出義心先生(見圖2-圖3)。在風(fēng)光旖旎的海濱城市鐮倉市景點的游程中,我心里掛念的只是西出先生一行走新干線到了哪里?由于我們行程安排的變更,直到下午五時左右,西出先生一行才輾轉(zhuǎn)到了我們下榻的鐮倉王子酒店。
圖2 鐘明善先生與西出義心先生
圖3 西出義心先生與中川觀美女士
雖然我與西出義心先生距上次相見已過去27年了,但西出義心先生還是那么的精神矍鑠,還是那樣的含蓄微笑,依舊親切而自然。在中川女士陪同下,西出先生拿著用灰藍色麻布包裹的于右任日記親自到我住的房間,十分鄭重地將于右任先生1962年日記雙手交給了我,并將他的專著《視金錢如糞土》(于右任傳)一書贈予我。
當(dāng)目睹到這本珍貴的于老日記時,我立即以大禮叩拜。這是于右任先生辭世前兩年身心憔悴時的心聲與遺愿。親見并拜讀先生手跡,這是我期盼了30多年的宿愿,也是海內(nèi)外崇敬、熱愛于右任先生的眾多炎黃子孫、文化學(xué)人、書法家多年的渴求。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冊令自己心馳神往、期盼已久的32開本的精裝日記,并急切地翻出了1962年1月24日至1月25日先生用鋼筆書寫的日記——這就是那首哀婉凄切,令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耳熟能誦的《遺歌》。
右老日記上日期清晰的記錄是:“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三”“一月二十五星期四”,首行注“天明作此歌”,當(dāng)是二十五日。這首《遺歌》,有人稱為“望大陸詩”,也有人稱為“國殤”。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這首騷體自挽《遺歌》中首先想到的是“故鄉(xiāng)”,是未曾須臾忘懷的生他養(yǎng)他的三秦大地。
仔細拜讀,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右老的思想是先“望我故鄉(xiāng)”,后“望我大陸”,寫完之后再重新調(diào)整順序,在三段之后寫下了一、二、三段順次。大約因為“我之故鄉(xiāng)是中國大陸”,所以將“望我大陸”列為首段。
于右任先生自1949年去臺灣后,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xiāng)渭北的父老鄉(xiāng)親、山川草木;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祖國的統(tǒng)一。這種令人斷腸的心境大都寄寓在他所寫的大量詩詞中?!皦衾@關(guān)西舊戰(zhàn)場,迂回大隊過咸陽。白頭夫婦白頭淚,親見阿婆作艷裝?!边@是1959年先生所寫《思念內(nèi)子高仲林》詩。詩中敘說右老追懷如煙往事,思念患難與共的親人,夢魂縈繞,欲哭無聲?!皦衾锷裰荨?,筆底煙波。
在這首《遺歌》的敘述中,于右任先生以古代風(fēng)騷體為之?!白蛳鼔衾@黃花崗,又入中原舊戰(zhàn)場?!彼麘涯睢肮枢l(xiāng)”,懷念生他養(yǎng)他的嵯峨山下,渭北沃野,三秦父老,回憶“少小鄉(xiāng)村學(xué)放羊,壯年出塞射天狼”的崢嶸歲月;懷念他的年邁的妻子“凄風(fēng)吹斷咸陽橋”“白頭夫婦白頭淚”;懷念他的“瓦屋三間二陸風(fēng)”的簡陋的故居;懷念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民治學(xué)校、斗口農(nóng)場、西北農(nóng)專;懷念與他同生死共患難為辛亥革命共赴國難的長安軍民;懷念關(guān)中的社火、秧歌;懷念渭水、華岳。留下了詩人深深腳印的故鄉(xiāng),雖“不可見”,但“永不能忘”。其情凄切、深沉、愴涼、悲壯,一起筆便把整個詩的思鄉(xiāng)巒士的凄絕之情推至最高潮。
于右任先生早年即立志報效祖國,以天下為己任。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數(shù)十載為國為民。早在民國紀(jì)元十多年前,他即高呼“同胞同胞為奴何如為國殤”,立志一腔熱血灑在中華大地。“身死為國殤”,是中華兒女的意志,更是他的誓愿。他的一生也是為此信念而獻身的。滄海桑田,往事悠悠,飽經(jīng)憂患而魂系神州的于先生在感到來日無多之時,也像他所崇敬的愛國詩人陸游一樣,在病臥床榻時想著“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以天下為己任的于先生傾訴自己的遺愿時更想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為什么要“葬于高山之上”,是要讓我“望我大陸”。闊別了20余載的大陸,留下了先生大半生崢嶸歲月、酸甜苦辣的大陸,在他感到大限將至之時,怎能不魂牽夢繞深沉地懷念呢?雖然“福州雞鳴,基隆可聽”,然而兩岸一水相隔,生離猶如死別。“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痹谠娙诵闹校魵q月,伊人應(yīng)答,親人團聚,重話桑麻,一切現(xiàn)實希望和殘夢都化為烏有了。對這位年邁蒼蒼的辛亥革命老元戎,愛國詩人,只剩下“痛哭”了?!爸挥型纯蕖彼淖质谴嗽娭郏彩谴嗽姷幕{(diào)?!澳袃河袦I不輕彈”。于先生當(dāng)年在受到清政府通緝追捕時不曾落淚,在靖國軍失利困難叢集時也不曾落淚。然而,此時此刻,百感交集凄然淚下的老詩人,眼睛模糊了,也許只有淚水才能沖淡詩人心中無盡的痛苦。他像屈子作賦時的心境一樣思絮魂游;他夜不能寐,由無際的青天,想到茫茫的大野,想到“山之上,國有殤”。“國殤”,死于國事者。他想到自己身為國事鞠躬盡瘁的炎黃赤子,希望在百年之后能葬在這蒼穹之下,大野之間,高山之巔;含著眼淚,望著大陸,渴望魂歸故里。
年事漸高的于先生晚年居臺灣,多次因病住院。據(jù)說當(dāng)年每當(dāng)他重病住院時,都有不久人世之感,都要寫一書法長卷。他晚年所書《千字文》、《赤壁賦》、《秋興八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就是在預(yù)留絕筆的心境下寫出的。他在寫《遺歌》的同年4月,還寫出了《歷史博物館建館記》,乃鴻篇巨制,筆驚鬼神。他在辭世的1964年,雖已年屆86歲,但還題寫下《礪園》,為他的學(xué)生李普同先生寫下了“向荒山大海高空爭地,與自由平等博愛聯(lián)盟”,李普同先生題箋為“右老五三絕筆”?!皩懽质亲羁鞓返氖隆?。書法是于右任先生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也像張旭一樣,將“天地事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其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熱情至老不衰。
就是在他即將離世的這一年,他在稀疏的幾十頁日記中對讀書、親友、作書、遺愿多有記述。我們從先生日記中僅摘錄片段(詳見圖4-圖7)。
一月二日 星期二
“昨今兩日皆放假。今早去院寫字。下午與無名往觀音山。無名久想謁四姐墓,我亦想去,故今日同行。歸后到院中寫字。
今日未看書,歉甚。”
一月四日 星期四
“此數(shù)日少看書,寫字亦不多。
早看新經(jīng)第四章。
字已留議員二人?!?/p>
一月六日 星期六
“早來院寫字。
每日逼我太甚。”
一月八日 星期一
“午讀馬太福音第八章。
午宴陜西立法委員十一人?!?/p>
一月九日 星期二
“我實在支應(yīng)不了。有說不出的苦。
午讀馬太福音第九章。
晚讀謝康樂詩。即謝靈運,襲康樂公?!?/p>
一月十四日 星期日
“在李彌將軍家午飯。
早寫字。晚看馬太福音第十四章?!?/p>
一月十五日 星期一
“早讀馬太福音第十五章。
晚約張親全家便飯。(即想想家)
因張新自美歸?!?/p>
“此后改看字為讀字。紀(jì)實也。”
一月二十一日 星期日
“遠遠是何鄉(xiāng)?
是我之故鄉(xiāng)。
我之故鄉(xiāng)是中國大陸。
……”
一月二十二日 星期一
“葬我在臺北近處高山之上亦可,
但是山要最高者。
讀馬太福音二十章?!?/p>
圖4 于右任先生日記真跡選
一月二十三日 星期二
“今為自由日。”
一月二十四日 星期三
一月二十五日 星期四
“天明作此歌”作遺歌,并調(diào)順序。
一月三十日 星期二
“讀馬太福音二十五章。
今日靜靜的在院一天。
寫字十余件?!?/p>
二月四日 星期日
“春節(jié)將近,用費太大,將如之何。
今日晚約同鄉(xiāng)數(shù)人吃年夜飯?!?/p>
二月五日 星期一
“讀馬可福音第一章、第二章。
今為春節(jié)元旦,天氣甚好。”
二月六日 星期二
“讀馬可福音第三章。
向各處賀春節(jié)?!?/p>
二月九日 星期五
“讀馬可福音第六章。
早開同鄉(xiāng)會。
團拜。為七友畫展請客?!?/p>
二月十日 星期六
“早讀馬可福音第七章。
讀馬可福音六七章后,乃見耶蘇真力量?!?/p>
二月十二日 星期一
“讀馬可福音第九章。
無名女有一點誤會,我將郵票收拾好,待他不來,翻怪我。真怪事?!?/p>
二月十三日 星期二
“讀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昨為胡宗南作挽聯(lián),輕重之間實難下筆?!?/p>
二月十七日 星期六
“我在此時真難做人。
早想辭職。種種事故作不清楚。滯留而又滯留,謂之何哉?!?/p>
圖5 于右任先生日記真跡選
二月二十五日 星期日
“昨晚十時胡適之先生逝世?!?/p>
圖6 于右任先生日記真跡選
三月十日 星期六
“夜間想起多少好朋友都死去。實在傷心。
好朋友之死,早知我對大事之無能。”
三月十一日 星期日
“圣經(jīng)味淡而永,百讀不厭?!?/p>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一
“今是國父紀(jì)念日?!?/p>
三月十三日 星期二
“今日是大太太生日,敬謹(jǐn)渡過。”
三月十七日 星期六
“我想我前要葬在高山上,及今思之,如大太太何。不如說十年后非我子孫將我倆合葬?!?/p>
1994年,筆者應(yīng)臺灣中華書學(xué)會張炳煌理事長的邀請,訪問臺灣。在書學(xué)研討會、書法展覽之后,筆者在李普同老師和幾位師兄妹的陪同下,拜謁了臺北大屯山頂面向西北的于右任先生墓園。在向右老鞠躬禮拜時,我想到右老的一生,想到這首催人淚下的《遺歌》,想到在此孤零零地長眠于海峽彼岸異鄉(xiāng)土地上的關(guān)中鄉(xiāng)賢,中華赤子,一陣陣揪心的酸痛,令我遙望西北潸然淚下。
圖7 于右任先生日記真跡選
半個世紀(jì)過去了。于右任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書法藝術(shù)更成了中華魂魄,國之瑰寶。我們最敬愛的于右任先生靜靜地躺在臺北大屯山上,海拔七百余公尺的“八拉卡”,“面臨臺灣海峽中原河山”“青龍?zhí)ь^,白虎伏首,山環(huán)水抱,可稱福地”。今日海峽兩岸同胞往來漸增,髯翁九泉有知,亦當(dāng)含笑。拜讀了他頁數(shù)不多的1962年日記,我想著這位老人的與大太太“合葬”的遺愿尚未實現(xiàn),而先生的精神、藝術(shù)正待我們繼承弘揚。
臺灣文化界的朋友已將右老墓園申報為必須保護的文化遺產(chǎn),大陸的朋友也即將出版36卷巨帙《于右任書法全集》。海峽兩岸文化界書法界的朋友正以各種方式紀(jì)念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qū)、偉大的愛國者、詩人、政論家,譜寫了中國書法史最燦爛華章的書法大師。此時此刻讀著他的深情凄婉,詞淡意遠,大樸不雕,自然瀉出的國殤絕唱,讀著他的日記,只覺得默默地在接受著異樣的心靈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