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瓊
【摘 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捷徑。以葉圣陶的“預習”思想為基點,直面現(xiàn)今教學中“預習”指導方法的不當,提出“預習”要遵循的原則及有效方法。
【關鍵詞】“預習”;葉圣陶;原則;方法
葉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既概括了教育目的,又點出了教育的理想境界。而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程度,教師不僅需要“授之以魚”,更需要“授之以漁”,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一、葉圣陶的“預習”思想
葉圣陶說:“所謂閱讀的習慣,并不是什么難能的事,只是能夠按照讀物的性質做適當?shù)奶幚矶?。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應當綜觀大意的,能夠綜觀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到此地步,閱讀書籍的習慣也就差不多了?!边@種方法主要是從“預習——課堂討論——訓練——舉一反三”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預習”是閱讀教學的前提基礎,也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說,“預習”是培養(yǎng)上述“閱讀習慣”的最主要階段。教學生預習最要緊的是讓他們自己“動天君”,也就是“動腦筋,開竅了”,得到理解,預習后上課“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和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边@樣的課前預習有利于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有利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熟悉知識點。
預習中的思考和快感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教師也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與方法,并有效地指導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后,在閱讀中將會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減輕教師課堂的工作量。
二、現(xiàn)今教學中的“預習”
實際教學中,我們也一直強調課前預習,但事實上,只有自覺性好的學生才能做好預習,相當一部分學生往往只是應付完成,或心存僥幸,不予重視。
事實上,布置了的預習最好在課堂上檢驗并給予評價指導。而且預習也要講究方法,要“動腦筋”,而不是只看看課文,書上仍是“一片空白”。葉圣陶先生舉例說在講《桃花源記》時,教師在課堂上逐句翻譯不如布置學生預習中查查文中“與今語不同的字或詞”,例如像年號、居處、本義引申義等,學生下了這番功夫,就會有很深的印象,不會在課堂上因講法單調而起厭倦之感。
三、“預習”的原則及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該取什么方法,認定那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
(一)“預習”的原則
教師在布置預習方面要遵循四大原則:一要有目放矢;二要適量適度;三要靈活多樣;四要時有時無。
“有目放矢”,是針對課堂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而言的。這樣可以縮減不必要的作業(yè)量,而且可以促進課堂的深入交流。
“適量適度”,當教師布置預習時,也是一種作業(yè),無疑給學生增加了作業(yè)量。所以深淺有度,適量就好,不要讓“預習”成為學生的負擔。
“靈活多樣”是投學生所好,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也可以根據(jù)不同方式反映出來的效果加以調整、選擇并引導,注意“哪些課文最好用哪些方式”。
“時有時無”,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布置”形成依賴性,避免他們認為沒布置就不用做。這樣不利于養(yǎng)成他們的預習習慣,而且“無布置”時可以檢驗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己設置預習問題的能力。
(二)“預習”的方法
其一,回歸文本。一般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的生字詞,都是讓他們去查字典,查生字詞的注音和解釋,可是這些詞他們不一定會用。這就可以讓他們把生字詞回歸文本,而且結合具體課文原意解釋;也可以在課文中圈注。這樣以后復習課文時看到圈點,就會加深印象。在拓展運用中,可以適當?shù)靥暨@幾個詞語讓他們造句。
其二,知識系統(tǒng)化。建議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新課的知識跟前面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做比較,這樣既是對前面學過知識的復習也是對新課文的預習。
總之,掌握好學習方法能減輕學生的負擔,能讓學習更有效、更優(yōu)質?!邦A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助益很大。倘若學生意識到了預習的重要性,掌握了預習方法,養(yǎng)成了預習的良好習慣,那么,他們以后的學習甚至人生都會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葉至善,葉至美,葉志誠.葉圣陶集(第十四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