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問題設計要難易適度,要有趣味性,要有探究性,要有創(chuàng)新性,要有遷移性,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挑戰(zhàn)性,要有拓展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08-01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問題很有講究,它是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師生的對話或討論,使學生理解所有學內容,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中就有提問法的論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待問者反此?!边@種方法有著古老的歷史,也是現(xiàn)代教學中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教學方法。有位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設計得巧妙,則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從而產(chǎn)生知識遷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地設問,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需要作過多的思考,則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那么,應該怎樣提出問題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藝術。
一、問題要難易適度
提問必須要有思考的價值,這樣才能刺激學生投入學習,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課堂提問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所以設計問題時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難易適度,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學生在嘗到甜頭,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如果設計的問題太容易,則無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果設計的問題難度太大,會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情感特點,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這樣的提問處理具有層次性和聯(lián)系性,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讓課堂波瀾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細細漣漪蕩開來”的教學氛圍,在這種由“善問”營造的有效教學中,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并能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問題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烏申斯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求知的動力,好奇是興趣的先導。課堂是否生動活潑,很多時候是由提問的問題來決定的。趣味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它通常用于新課開始時,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生疑,知疑,產(chǎn)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動機。教師進行問題設計要盡可能使問題新穎、靈活,使學生感興趣。如教學《七顆鉆石》,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1)你讀過哪些童話故事,你喜歡童話故事嗎?(2)《七顆鉆石》是一個很美麗的童話故事,你速讀課文之后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這個故事嗎?(3)寫水罐的哪次神奇的變化,是你最感興趣的。其中哪些詞句寫得最好,好在哪里?并請你有感情的朗讀出來。(4)究竟是什么讓水罐變得如此神奇的?假如當時你見到了那個小姑娘,你會對她說什么呢?(5)你也曾經(jīng)給予別人幫助或接受過別人的幫助嗎?讓我們一起分享你敘說的感人的愛心故事吧!
三、問題要有探究性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就是說,通過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思想的體現(xiàn)。只有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通過探究去獲得教學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能徹底改變學生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中,如果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狹窄,時間過于緊迫,學生的思維連一點“旁逸斜出”的機會都沒有,學生中就不會迸發(fā)出有創(chuàng)見的思維火花,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就無從談起。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究時空,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展示及表現(xiàn)其思維過程,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從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斷發(fā)展。在設計問題時,問題情境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太遠,問題要和學生學過的知識有某方面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因此,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思考,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自己探究獲得答案與教師傳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將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而后者產(chǎn)生一種坐享其成的懶惰心理。
四、問題要具有遷移性
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論述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使用,才能練熟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8]論述中強調知識向能力的遷移,強調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形成語文遷移能力,例如,在教學魏巍《我的老師》時,可以創(chuàng)設下面的遷移情境,將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探究,進行遷移訓練:(1)都是寫“我”的老師:兩個學生的情況是否一樣?老師的教法是否一樣?(2)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是否一樣?(3)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何異同?由于所給材料和表達的情感在內容上有相似之處,學生容易比較這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和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異同。教師出示的三個問題自然地把他們帶入遷移訓練的情境之中??梢?,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情境,就會再次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要通過提問學生,產(chǎn)生“一石”(問題)掀起“千重浪”(學生思維)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