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高
摘 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教法,明確時代的使命感,實現地理教育與素質教育同步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84-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已不能適應新的課堂教學需要。根據初中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在地理課堂教學和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國務院在《國家“十二五”中長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指出:“教育要不斷深化改革,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币虼?,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在地理教學中樹立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開創(chuàng)地理教學新局面。實現地理教育與素質教育同步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一、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鼻楦薪逃徽J為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紐帶,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弦熱情和積極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尤為重要。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更多的還是要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地學殿堂。如七年級上冊地理講到陸地地形的類型時,我是這樣導入話題的:我們的地球家園無比美麗,自然景觀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有綿延不絕、雄偉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有被譽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韻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蔥蔥、神秘莫測的亞馬孫熱帶叢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東非大裂谷……一段熱情洋溢的引言,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畫面,學生不禁發(fā)出陣陣唏噓之聲。這樣不但激起他們對地球的熱愛,而且很自然地引發(fā)他們要去研究的熱情和興趣。
二、在地理教學實施開放式學習
教學活動中要力求把靜態(tài)的內容變?yōu)榭商骄啃缘膬热?,對于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不必刻意追求標準答案,而是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談談自己的見解,從而達到開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目的。在地理教學中,我們除了給學生多創(chuàng)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外,還根據教學內容,支持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設法鼓勵學生從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要隨波逐流,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在學習“海陸的變遷”時,有位學生說:“若干年前有一條大魚死后沉入海底,最后變成了化石,突然有一天,我們在非洲大陸沿海的地層中發(fā)現了化石的一半,而另一半在哪里呢?”于是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在南美洲,有的說在北美洲,有的還說在非洲,還有的說可能已經不存在了。我說:“你又有了一個偉大的假說,讓我們共同尋找那剩下的另一半吧!”雖然同學們的問題和答案不是很成熟,但這畢竟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他們努力思考的結晶,我們不要輕易掐滅這剛剛燃起的火花。
三、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像釣魚島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衛(wèi)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梢試@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qū)及從領?;€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么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像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了,極易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四、回歸地理教材,構建知識體系
文理綜合考試雖然不是考死記硬背的死知識,而是強調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使之規(guī)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總之,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多角度、深層次、寬領域的綜合論題。創(chuàng)新教育是時代給教育提出的一個新的挑戰(zhàn),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努力踐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適應社會變革與發(fā)展的整體趨勢,真正實現地理教育與素質教育同步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 羅敏.加強地理教學的思考[J].內蒙古教育,1996(10).
[2] 王永民,《突出地理新教材案例分析教學方法之管見》《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