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作為一種經濟產業(yè),已經為社會普遍接受,隨之而來的各地紛紛開拓旅游資源,尤其是民俗旅游似乎更受國內外旅游者的歡迎,但是民俗旅游和旅游民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旅游主體通過對異域民俗文化的游覽和探秘,來滿足自己旅游審美意愿的一種文化休閑行為,而旅游民俗則是某一區(qū)域的一種具有旅游影響力的民俗活動,民俗只有保持原生態(tài),才對旅游主體有意義。
[關鍵詞]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態(tài);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類以來的一種古老的行為方式。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旅游應該是一種通過地理位置上的轉移,對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觀或人文遺跡而產生的一種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的活動。因此,可以說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為主體的內容的旅游活動。是以本民族、本地區(qū)有獨自特色的生活習慣、民間文化藝術、禮儀習俗、村寨民居、巫攤歌舞、神靈信仰、服飾裝束等在內的傳統(tǒng)民俗事象作為一種對旅游客體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體產生一定的共鳴和互動的休閑娛樂活動。一個地區(qū)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鮮明,原始風格越純,歷史氛圍越濃,地方差異越大,生活氣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為特色旅游資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我國民俗旅游的特點
我國的旅游資源,可分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剛剛興起,但前景十分廣闊。自然風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歷史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能夠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幫助中國人了解自身的傳統(tǒng),但有局限性,表現在上層的帝王將相和下層的宗教信仰,很難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全貌;就各個分布地域來說,這些歷史遺跡只在中國版圖上占著有限的一塊地盤,且分布很不均勻。民俗文化卻在層次和地域上占著絕對優(yōu)勢。它首先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與集體傳承,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從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到再生產、交易的經濟文化,以及人生儀禮和民間藝術的精神文化。若進行比較,歷史文化(例如陵寢、宮殿、寺廟)是過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卻是活的文化,既是傳統(tǒng),又活在民間。例如,春節(jié)的社火及其他民間節(jié)日活動,無論上層、下層人民,無論中國、外國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傳統(tǒng)。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決定的。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有許多事象正在喪失它們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功能,但能通過游游業(yè)的開發(fā),使它們以另一種嶄新的方式保存起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tǒng)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富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與民俗旅游的關系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于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fā)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tǒng)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qū)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區(qū)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xiāng)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民俗旅游豐富的社會內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風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審美情趣,實現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jié)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才可能親身體驗和觸摸到旅游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事項,體會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審美與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在未來不久將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靈魂,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性資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yōu)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游品位的關鍵所在。
三、結語
在我國當前的旅游資源開發(fā)中,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現已成為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性資源??墒谴罅康拿袼孜幕糜钨Y源仍然散失在民間,自生自滅,默默無聞。積極地挖掘和開發(fā)民俗旅游資源,不僅可以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進同國際間的友好往來和交流,而且還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彌補以純觀光旅游為主,產品結構單一的不足,提高我國旅游業(yè)在國內國際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薛群慧:《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探析》,《思想戰(zhàn)線》,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風情旅游開發(fā)謅議》,《燕山大學報》,2005年8月
[3]閆喜琴:《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黃愛蓮:《民俗風情旅游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自我拯救》,《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對民俗文化影響的預測與調控》,《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6期
作者簡介:和冠南(1991-6),男,納西族,云南麗江人,江漢大學文理學院管理學院2011級旅游管理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