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43)
蘭渝鐵路設計標準為國鐵Ⅰ級,旅客列車速度目標值為200 km/h。洛塘河車站特大橋位于洛塘河車站內,為四線鐵路橋,橋上設正線兩條、到發(fā)線兩條,線間距5.3 m,全橋位于直線上。
橋址處地震峰值加速度為0.3g(八度區(qū))。年平均氣溫14.6℃,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8.6℃。橋址位于自然坡率為40°~60°的單面山坡上,坡腳下即為省道206,省道下臨深約30 m的洛塘河;山坡上分布有與線路相交的兩個較大沖溝,溝內常年流水,散布有大量漂石,漂石直徑達2~5 m。橋址部分段落分布有錯落體,巖石有擠壓破碎現(xiàn)象,呈碎塊狀,風化嚴重,如果有撓動,錯落體沿傾向公路的節(jié)理有向下錯動的跡象。山體基巖卸荷節(jié)理及裂隙發(fā)育,節(jié)理將巖體切割成大塊狀,多數與山體結合力差,部分段落有危石分布。橋位處陡坡掛線,橫向地形控制設計。重慶臺側坡陡溝深,為使橋臺防護錐體穩(wěn)定,橋臺宜設置于挖方段內,這也是制約橋梁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橋處線路為四線,由于墩臺及基礎尺寸較大,山體陡峻,施工對既有山體破壞較大,并結合橋位處特殊的地形(跨越兩條大的沖溝且有大量巨石分布、縱橫向地勢較陡等)、地質(錯落體分布、節(jié)理發(fā)育等)、施工(交通不便、場地較小)等條件,主橋采用了四線(68+3×120+68)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方案,主橋按兩幅雙線橋并置設計,內側不設人行道(橋梁總寬22.56 m),共用基礎、墩臺。引橋部分采用24,32 m簡支梁。主橋總體布置見圖1。
圖1 主橋總體布置(單位:cm)
1)設計標準:客貨共線Ⅰ級鐵路。
2)設計速度目標值:旅客列車200 km/h,貨物列車120 km/h。
3)正線數目:雙線。
4)軌道形式:有砟無縫線路。
5)設計活載:中—活載。
單幅梁采用單箱單室直腹板、變高度變截面箱梁,邊支點及跨中梁高5.5 m,中支點梁高9.5 m,梁底變化段曲線采用二次拋物線。一幅箱梁頂寬11.21 m,底寬6.40 m。頂板厚0.45~0.60 m,底板厚0.48~1.10 m,腹板厚0.5~1.10 m。中支座中心橫向間距5.3 m,邊支座中心橫向間距5.3 m,全聯(lián)在中支點和邊支點處及跨中設置9道橫隔板,橫隔板均設置過人洞,中支點處的橫隔梁厚3.0 m,邊支點處的橫隔梁厚1.6 m,跨中橫隔板厚0.8 m。斷面見圖2。
圖2 主橋單幅箱梁斷面(單位:cm)
主橋采用掛籃懸臂澆筑施工,梁段按各節(jié)段重量相差不宜過大、施工條件等共劃分為18種,全橋170個梁段。0號梁段長9 m,1~3號梁段長2.5 m,4~6號梁段長3.0 m,7~10號梁段長3.5 m,11~16號梁段長4.0 m,17號梁段為合龍段,梁段長2.0 m,18號梁段為邊支點現(xiàn)澆段,梁段長7.8 m。其中采用掛籃施工的最重梁段為1號梁段,重約1 900 kN。
梁體設計為縱、橫、豎三向預應力體系,縱向按全預應力構件設計??v、橫向預應力筋采用抗拉強度標準值fpk=1 860 MPa,彈性模量 Ep=195 GPa,公稱直徑為15.2 mm的高強度鋼絞線;豎向采用φ25 mm預應力混凝土用PSB830螺紋鋼筋。由于本橋先施工左幅橋,后施工的右幅橋為滿足橫向預應力束張拉的要求,在內側頂板端頭各束設0.28 m×0.60 m的槽口,張拉時選用前卡式小千斤頂逐根張拉。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結構的靜力計算主要有:施工階段檢算;運營階段預應力混凝土主梁的應力、強度及抗裂性計算,支座反力和支座伸縮量計算,主梁的變形、變位及梁端轉角計算等。將主梁劃分為170個單元進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并對施工、運營共62個階段進行了模擬計算。由于高速鐵路橋梁對主梁工后殘余徐變有較高要求,故設計中需優(yōu)化鋼束布置,減少鋼束用量;另外盡量減小恒載作用下梁體上下緣的應力差,使梁體受力均勻。
計算中主要考慮了結構自重、二期恒載、預應力、混凝土收縮徐變、列車荷載、動力荷載、搖擺力、離心力、制動力、溫度力等。
本橋為多跨連續(xù)梁,合龍順序對橋梁結構受力有較大影響。通過不同梁高、不同合龍順序(中跨—次中跨—邊跨、邊跨—次中跨—中跨、中跨—邊跨—次中跨)的比較,確定了合理梁高和“中跨—次中跨—邊跨”的合龍順序。同時需要注意由于合龍順序不同對橋梁施工過程的受力影響也不同,本橋采用先合龍中跨的方案。主梁結構驗算結果見表1。
表1 主梁結構主要檢算結果
豎向靜活載作用下位移:邊跨豎向最大位移14.9 mm,為跨度的 1/4564,中跨豎向最大位移-54.8 mm,為跨度的1/2190。
梁端轉角:控制值 θ≤3×10-3rad,計算結果為θ=0.63 ×10-3rad。
主橋縱梁橫向計算模型簡化為兩點支承的框架,按剛性支撐計算??v向計算長度按一個輪對的荷載在橋面板上的有效分布寬度取值,其荷載工況按日照、寒潮兩種模式考慮。
引橋非岔區(qū)采用部頒“通橋(2005)2201”T梁,計算跨度為24,32 m。引橋道岔區(qū),采用了計算跨度為24 m及32 m簡支道岔梁(截面為多片組合T梁)。邊梁尺寸同“通橋(2005)2201”,中梁頂寬1.36 m;根據橫向不同的活載布載工況對梁體進行檢算,其中活載橫向分配系數采用修正剛性橫梁法計算。經檢算邊梁可采用通用圖布束;中梁根據檢算情況配束。梁跨縱向布置時,岔跟、岔端到梁縫的距離需滿足軌道專業(yè)的要求。與非岔區(qū)簡支梁T梁相比,相同線間距情況下主梁片數增加,提高了主梁抗彎、抗扭剛度,使主梁的變形滿足岔區(qū)橋梁的要求。車站5.3 m線間距段落引橋橫斷面布置見圖3,32 m中梁驗算結果見表2。
圖3 引橋橫斷面布置(車站5.3 m線間距段落,單位:mm)
表2 岔區(qū)中梁主要檢算結果
主橋墩身采用四線矩形實體墩(墩身橫向寬18.5 m),雙幅橋共用,基礎采用2.0 m不等長挖孔樁基礎。
橋墩頂帽直接支承橋跨結構,為將上部結構的力均勻地傳遞給墩身,頂帽必須有足夠的厚度,并配足夠的鋼筋。由于本橋兩幅橋共用一個橋墩,中支點處頂帽承受較大的荷載,為確定中墩頂帽厚度和配筋,采用Midas軟件建立頂帽實體模型進行分析。頂帽主力作用下最大拉應力在兩支承墊石之間。按偏心受拉構件計算,頂帽橫向每延米需配10根φ25 mm的HRB335鋼筋。
引橋段落位于橫向斜坡上,為減少施工對山體的破壞,采用四線雙柱式橋墩,每個墩柱底設大直徑矩形挖孔樁。墩身為矩形截面(墩頂截面尺寸3 m×4 m),墩身橫向不放坡,縱向由于剛度控制設42∶1的坡度;蓋梁橫向寬20.9 m,縱向寬3 m,跨中梁高3.1 m。由于基礎樁徑達4 m以上且兩側墩柱不等高(圖4),較小尺寸樁及兩側等高柱身的橋墩受力特點不同。故采用空間梁單元建立墩身整體模型進行分析,樁身縱向及橫向考慮土側抗力(采用土彈簧模擬,彈簧剛度=土層厚度×樁計算寬度×土層地基比例系數×土層深度),樁底嵌入弱風化板巖2 m處固結。經計算比較,當外側墩身高度超過14 m時,兩墩柱間設一道橫梁(截面2.5 m×2.5 m),可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和抵抗橫向水平荷載的能力。
圖4 引橋雙柱墩橫斷面(單位:cm)
本橋采用反應譜法利用結構分析軟件Midas進行抗震分析,地震輸入方向分縱、橫向分別計算。主橋按一聯(lián)連續(xù)結構建立空間全橋模型:梁、墩、承臺采用空間梁單元模擬;考慮樁—土—結構耦合作用;主橋與墩身之間采用主從約束方式,按活動墩和固定墩約束相應的自由度;二期恒載作為非結構質量施加于橋面;活載按橋上有車、無車分情況考慮,順橋向不計活載引起的地震力,橫橋向按列車活載的50%計。經分析縱向地震作用下,梁部縱向地震力主要由固定墩承擔,故固定墩墩身尺寸、墩身及樁基配筋均相應加大;橫向地震作用下,主墩受力相差不大;由于結構橫向抗彎剛度較大,第一階模態(tài)質量所占的比重較大。
由于本橋為高墩、大跨、長聯(lián)、多線車站橋,故對全橋做了車橋耦合動力仿真分析。按列車—線路—橋梁空間耦合振動分析模型進行分析,包括車輛計算模型、軌道計算模型和橋梁計算模型,分別建立橋梁、軌道和車輛的運動方程,以輪軌關系、線橋關系為聯(lián)系紐帶,運用數值仿真方法來求解車線橋系統(tǒng)的動力響應,評價其行車安全性。經分析橋梁幾種典型的振型如圖5所示。在不同車組作用下,梁的豎向和橫向最大振動位移分別為22.1 mm和0.551 mm,墩頂橫向最大振動位移為0.335 mm,相應的振動加速度也小于規(guī)范限值,橋梁振動性能良好。列車行車安全性、舒適性及平穩(wěn)性均滿足要求。
圖5 第1~4階振型
該橋整體處在車站范圍,線路選線受地形、地質等條件限制,橋位處陡坡掛線,橫向地形控制設計,故橋梁基礎施工是本橋的難點之一。設計中采用了“下?lián)跎戏馈钡木C合防護體系,即在坡腳下方緊鄰公路側設重力式坡腳擋墻;基頂以上山坡側根據地質、地形條件采用抗滑樁、錨桿(表層設主動防護網)等防護措施;基坑開挖設鋼筋混凝土護壁。為保證施工安全,待坡腳及山坡側擋護結構施工完畢后再進行橋梁下部結構的施工。刷方段橫向防護示意如圖6。
圖6 刷方段橋墩綜合防護橫斷面(單位:cm)
山區(qū)車站橋梁布孔受制因素較多,需結合地質、地形、地物、施工條件、車站布置等條件綜合布孔。
山區(qū)橋梁需重視刷方地段的防護設計,既保證了施工安全,又對運營后的線路安全也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合理的防護設計和橋梁下部結構形式,減小了施工過程對環(huán)境的破壞,避免了大開挖、大刷方。
由于高速鐵路橋梁對主梁工后殘余徐變有較高要求,在滿足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優(yōu)化配束、控制恒載作用下梁體應力來滿足使用性能。
通過車橋耦合動力仿真分析,詳細地分析了多線大跨連續(xù)梁結構動力特性,表明該橋具有良好的振動性能,滿足行車安全性、舒適性及平穩(wěn)性要求。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 10002.3—2005 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 50111—2006 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范立礎,胡世德,葉愛君.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西南交通大學.洛塘河車站特大橋車橋耦合動力仿真分析報告[R].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5]倪燕平.《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修改及對鐵路橋橋墩的影響[J].鐵道標準設計,2005(11):82-84.
[6]尹京,王巍,劉鵬輝,等.高速鐵路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動力性能試驗研究[J].鐵道建筑,201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