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是擺在所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嘗試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進行改革,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國內形勢與國家政策的認識。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社會實踐 課程改革
一、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瓶頸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政策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是宣傳國家大政方針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該課程的教學卻面臨許多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與倡導啟發(fā)式教學的矛盾
傳統的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模式大都是任課教師照本宣科,模式刻板,學生被動,缺乏互動交流。顯然,這與現代教育倡導啟發(fā)式教學,開啟學生思路、自我解讀政策、判斷形勢趨勢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2.教師上課內容的滯后與學生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的時效性之間的矛盾
國內外形勢與政治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而教師上課常用的參考資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時事》等,這些資料內容詳實、豐富,但往往比學生們當下關心且喜聞樂道的形勢問題、熱點問題滯后,這就容易造成教師所上的形勢與政策和最新的國內外形勢與政策存在“時差”,難以吸引學生。
3.考核方式的單一與學生積極思辨能力的矛盾
目前形勢政策考核方式多以考查為主,通常學生交一篇學習論文,由教師批閱給出課程學習成績,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這樣既不能充分體現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功能,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因此,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教學形式途徑單一,主要是課堂教學,課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不強,教學過程極容易形式化,學生難以學到為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識,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有的班級甚至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時間看作是有事開班會無事放假的機動時間,導致這門課程的教學體系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削弱了主導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正漸漸喪失課程設置初始的宗旨。
二、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進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校的社會實踐是連接大學生與社會的橋梁,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拓展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社會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了解社會對人才需求、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各高校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影響力日益突出,這些成熟的經驗也是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進行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的優(yōu)勢,但仍然需要正視一些問題。
1.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泛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學分必修課,要求每位大學生必須完成足夠的學時,而社會實踐特別是“三下鄉(xiāng)”等暑期社會實踐往往受人力、物力的局限而不能覆蓋到每一位大學生,這種情況下,“精英模式”比較常見,即組織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學生代表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團隊,把實踐的機會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學生身上,忽視了普通同學的實踐需要,社會實踐面的狹窄必然影響形勢與政策課程既定目標的實現。
2.將社會實踐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制度機制不夠完善
當前各個高校的“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服務西部計劃”及各類社團活動結合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是兩條并行的體系,都具有相對規(guī)范的制度機制,現若將社會實踐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內容,則需要再擬訂相應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考核評估制度,規(guī)范社會實踐教學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可操作性。
3.鼓勵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須先受教育”的原理提示我們,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這個載體在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作用,教師的社會實踐是關鍵,教師不僅是學生實踐教育的指導者,更是積極地參與者。只有親自參加了,才能切身體會到社會實踐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才能不斷分析情況、理清思路、認準形勢,進一步增加形勢政策課的教學效果。
4.將社會實踐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的載體還需要社會的廣泛支持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珍惜和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大局,增強實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責任感,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實踐的地點不僅包括城市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還應該涵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部隊、企事業(yè)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把地方建設發(fā)展的服務需求與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相結合,將形勢與政策課的說教演化為學生切身體會的感受。
三、社會實踐運用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將社會實踐運用于課程改革的探索也因各高校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筆者僅就其共性略述如下:
1.高校要大力拓展相對穩(wěn)定社會實踐基地
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不僅可以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而且有利于社會實踐的連續(xù)性和經常性,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經驗總結和不斷創(chuàng)新,更有利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總體設想和長遠規(guī)劃。
此外,高校還要從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fā)轉變思想觀念,通過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建立互惠雙贏的社會實踐模式。高??梢杂糜邢薜慕涃M借助實踐基地的支持,完成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任務,實踐基地可以借助學生的實踐破解生產或發(fā)展中的技術、人力、信息等困境,這種實踐基地與高校教育的互利雙贏關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深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關鍵。
2.科學規(guī)劃形勢與政策課程制度機制,將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授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形勢與政策課程從總體的授課內容而言,主要分為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分析、專題教育兩大部分,國內國際形勢與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三農問題”、大國博弈、省情概況等,專題教育主要包括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三觀”教育、經濟形勢等,這些具體的內容可以通過課時與實踐按一定比例的方式授課,如在講授“三農問題”時,可以將理論知識放在課堂上講授,組織學生到附近農村去做“見習村官”,就是讓學生深入到農村中去,通過與村民的交流溝通,參與一定的農村建設,了解農村發(fā)展的現狀,從而增加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3.在理論考核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實踐報告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考量
以往通過小文章的考核方式形式單一,學生易于應付,使得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成果難以檢驗,教學流于形式。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拉近了政策理論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認識,只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分析文章才更具有深度。此外,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也應該是一項重要的考量指標,它反映了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觀察的廣度、對理論的理解程度、思考問題的角度,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成果是一個重要檢驗指標。
綜上所述,只有課堂上的理論被社會實踐所證明,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才能為學生所真正接受,形勢與政策課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