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新課改的要求對課程資源作了充分的闡釋,并結合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闡述了在苗族地區(qū)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的優(yōu)勢和意義。
關鍵詞:課程資源 民族地區(qū) 歷史教學
新課改對課程資源的全新闡釋,顛覆了我們很多老師對課程資源的片面理解和認識,它告訴我們,課程資源不僅局限于教科書、參考書,還應包括教師的知識結構、課堂的組織能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一切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如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景觀、國際互聯(lián)網絡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個人覺得課程資源應是教學活動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并不與教師的學歷成正比,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組織和取舍課程資源來組織教學,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中沒有的且與該課時相關聯(lián)的知識、事例等適時有效地引進來,讓學生由厭學變?yōu)闃穼W,這是做老師的最成功之處,所以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運用是新時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具備的基本功。以往由于認識上的誤區(qū),我們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科書,上課基本上處于“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及”及“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個教案一本書”的單一模式,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乏興趣,事實證明學生都喜歡博學的老師,尤其是歷史教學,教師應善于挖掘資源,引今據典。
開發(fā)課程資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開發(fā)課程資源不能胡亂的堆砌,更不能過于牽強,必須有的放矢,恰如其分,要結合學科特點,不要一味的追求形式。綜合初中階段的所有學科,歷史課程是最具學科優(yōu)勢的一門課,歷史學科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它對老師的知識結構、學識水平、教學技能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不然,只照本喧科的話,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作為湘西鳳凰的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有著文化、地域、民族的優(yōu)勢,更應把鳳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歷史課堂呈現(xiàn)給學生,這不僅是把初中歷史教材和地方文化結合的一個有利平臺,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的局限
縱觀幾個版本的初中歷史教材,民族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可見它的重要性,但都沒有有關苗族和土家族的記載,而苗族卻是人口達900多萬的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貢獻應該是很大的,學生也應該是很渴望了解的,如何把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搬上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們去開發(fā)和挖掘。盡管在七年級歷史上冊《神奇的遠古傳說》中提到蚩尤部落,但并沒有說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是其它的書籍有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已成定論,也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和學生去探討,鼓勵感興趣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去尋找有說服力的證據,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湘西地區(qū)具有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
湘西地處邊陲,歷史文化積蘊深厚,資源豐富多彩,尤其是鳳凰的歷史和人物,她不僅是湘西文化的精髓和濃縮,更是湘西的一張名片,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更是豐富的課程資源,現(xiàn)主要以鳳凰為例列舉一些代表性的人和物。
1.資源內容豐富
第一,歷史人物眾多。鳳凰依山傍水,人杰地靈,古往今來不乏一些文韜武略的人才,如鴉片戰(zhàn)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人物鄭國鴻、文壇巨匠沈從文;支持戊戌變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民國第一任總理及力主維新變法的熊希齡;率兵投誠使鳳凰得以和平解放的湘西王陳渠珍;湘西鎮(zhèn)守史田應詔,響應孫中山、蔡鍔的護國運動,先后討袁和討段;淞滬抗戰(zhàn)時在嘉善戰(zhàn)役率七千湘西子弟抗日的師長顧家齊,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材的空白,但它卻是湘西和鳳凰引以自豪的人物。
第二,古城墻、遺跡較多。鳳凰(原名鎮(zhèn)竿,竿軍因此得名),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史重鎮(zhèn),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中以苗族居多,苗民深居山林,生活窘迫,常因抗租抗稅而深受官府壓迫,歷代封建王朝都把苗民視為野蠻化外異族,清朝乾隆年間,把武陵山苗族聚居的地方稱為“苗疆”,并修筑長城(現(xiàn)稱“南長城”或“苗疆邊墻”),建碉筑卡,堵御苗民離境外出,圈地為牢,禁止苗漢往來,邊墻遺址長約380里,幾經修繕,現(xiàn)開發(fā)為鳳凰著名的旅游景點,苗漢互市、通婚,打破了封建時期分疆而治的牢籠。鳳凰古城中保留的四道城門遺址(東、南、西、北門),朝陽宮(湘西王陳渠珍在鳳凰的駐地),萬壽宮(贛商在鳳凰修建的會館),以及現(xiàn)今鳳凰縣所轄的四個鄉(xiāng)鎮(zhèn)的名稱都帶有濃厚的軍事編制色彩,即總兵營(今山江鎮(zhèn))、得勝營(今吉信鎮(zhèn))、阿拉營(今阿拉鎮(zhèn))、鴨保寨(今禾庫鄉(xiāng)),這些古遺址、地名都承載著鳳凰厚重的歷史印跡,是直觀的歷史教學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留下的歌舞與文學作品較多。湘西地勢險峻,山高水深,溝壑交錯,久居這里的苗族土家族先民生活十分艱辛,但他們仍然樂觀向上,從他們日常的歌舞中體現(xiàn)得淋淋盡致,苗族、土家族歌舞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動作展現(xiàn)的都與春耕、夏耘、秋收的生產生活有關,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陬^文學有山歌、理歌、理詞、兒歌等,民間文學有許多的傳說,如流傳于湘西的民間傳說《狗取糧種》:傳說上古時期人們最初吃的是樹葉、野果,后來人們叫狗到天上去取“五寸長的稈稈,五尺長的穗穗”的糧種,狗忙于趕路,不小心在路上跌了一跤,把人們吩咐的話弄顛倒了,結果取來的糧種卻是五尺長的稈稈,五寸長的穗穗,因此現(xiàn)在的谷穗長五寸,稻稈卻長五尺”??陬^文學中尤以山歌為甚,多以五字和七字為句,字句規(guī)整、押韻,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不管是唱還是念都能朗朗上口。如:“湘鄂諭黔四朵花,兩千年前是一家,不管田彭和冉姓,走到天下是土家”。“修好大路緊要來,開好良田緊要載,修好水井你不挑,三年五年長青苔”。“好久沒到這邊來,這邊涼水起清苔,好想上去喝一口,刨開刨開又壟來”。這些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我們可以在欣賞唐詩宋詞時加以聯(lián)系和比較,學生一定受益非淺。
2.資源來源渠道多樣
第一,教師收集和創(chuàng)作。湘西教師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們會經常收集和創(chuàng)作有關苗族的作品,如鳳凰第二民族中學每年的中考對聯(lián),都顯示了民族學校的特色,“鄉(xiāng)里少年多壯志,蟾宮六月折桂;苗家兒女起鵬程,金榜一朝題名”,“喜苗王故里英才輩出書壯志;看盤瓠后人牛刀小試步蟾宮”。教師們收集的苗王城的對聯(lián):“征程十萬里百戰(zhàn)英雄歸去來,薪火五千年九黎苗裔騰飛起”。
第二,有關湘西歷史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較多。湘西,不知是因她的神秘而渲染她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較多,還是因為她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較多而神秘,總之,這些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可成為歷史課外活動的有益素材,如《邊城》《湘西王——陳渠珍》《血沃武陵山》《民族英雄鄭國鴻》《晚年熊希齡》《艽野夢塵》《血色湘西》《湘西剿匪記》《十一公里》等都是湘西的名人奇事,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閱讀和觀看這些歷史書籍或影片,總之,只要是對課堂教學有用的我們都努力去吸取和拓展,因為時代呼喚有效教學策略優(yōu)選。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2]肖成全,劉芳.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吳顯清.血沃武陵山.天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5]苗族簡史.貴州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