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麻黃厚樸湯治療88例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我科收治的8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麻黃厚樸湯治療組(簡稱觀察組),以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組(簡稱對照組),每組各44例,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觀察組患者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3例,有效率93.18%;對照組患者顯效16例,有效26例,無效2例,有效率95.45%。兩組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1例(2.27%),對照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4例(9.09%),兩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麻黃厚樸湯在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中,臨床療效與西藥相當,但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麻黃厚樸湯;療效
慢性支氣管炎屬于呼吸科常見疾患之一,臨床多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xiàn),其發(fā)病率是年輕者的1.2~2.3倍[1],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不斷攀升的趨勢,其作為發(fā)生于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常并發(fā)肺氣腫,已有研究證實:本病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出現(xiàn)水腫、肺脹等危急重癥[2],而嚴重威脅老年人群的健康,故而探尋本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是現(xiàn)今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按照全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專業(yè)會議擬定的“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進行。納入標準:①年齡:50~90歲;②符合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③患者意識清楚,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其他肺部疾患者如支氣管異物、結核感染;②有嚴重軀體疾患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功能不全者;③有嚴重精神疾患者;④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根據(jù)上述標準,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將我科收治的8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
1.2病例分組 根據(jù)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依照隨機-平行對照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即:麻黃厚樸湯治療組(簡稱觀察組),以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組(簡稱對照組),每組各44例。
1.3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中男58例,女30例;年齡:53~78歲,平均(68.5±3.8)歲;病程:2~19年;癥狀:所有患者均連續(xù)2年以上且每年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咳嗽、咯痰癥狀。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可比性(P>0.05)。
1.4治療措施 對照組:予以止咳祛痰、平喘止痙、抗感染以及吸氧等治療措施。觀察組:予以麻黃厚樸湯(主要藥物組成:麻黃、厚樸、浮小麥、石膏、五味子、半夏、細辛、杏仁、甘草),隨證加減治療,其中寒痰較重者減石膏加干姜;外寒內熱者加桑白皮、黃芩;咳嗽重者加枇杷葉、金銀花,水煎服,200ml/次,早晚頓服。
1.5療效判定 治療10d后,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咳嗽、咯痰)及體征,以及痰液以及肺部聽診變化情況,依次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顯效者為咳嗽、咯痰、氣促明顯好轉,痰液變?yōu)橄”?,痰量減少,氣喘及肺部啰音消失,有效者為咳嗽、咯痰、氣促稍有好轉,痰量稍有減少,無效者為臨床癥狀未減輕或者加重,進而計算有效率。
1.6安全性評價 治療后根據(jù)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進行安全性評價。
1.7統(tǒng)計學措施 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整理與分析,設定a=0.05,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3例,有效率93.18%;對照組患者顯效16例,有效26例,無效2例,有效率95.45%。兩組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比較 觀察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1例(2.27%),均為惡心;對照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4例(9.09%),其中胃腸道不適1例,惡心3例,停藥后癥狀均消失。兩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患,尤以老年患者多見,發(fā)病多由于在多種因素刺激下,患者支氣管黏膜發(fā)生水腫,破壞了氣管上皮細胞,乃至終末支氣管和肺泡壁,同時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多種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力較差,呼吸道防御機能下降明顯,以致于本病多發(fā)[3],且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容易并發(fā)多種嚴重疾患如肺心病、阻塞性肺氣腫等[2]。
中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痰飲”、“咳嗽”等病癥范疇,認為其病位在肺,與脾腎關系密切,本病治療的關鍵在于祛痰止咳的同時,扶正補虛。麻黃厚樸湯即以此為立方依據(jù),本方乃小青龍湯中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厚樸、石膏、小麥,仍從肺病起見。加厚樸以下氣,石膏以清熱,小麥引入胃中,助其升發(fā)之氣,酌加收斂之五味子、清熱之半夏、細辛以及止咳之杏仁,調和之甘草,諸藥具補脾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功效,合用則痰去咳止,疾病可望向愈。
有鑒于此,我科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對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予以麻黃厚樸湯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有效率93.18低于對照組有效率95.45%,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1例(2.27%),對照組患者共出現(xiàn)不良反應4例(9.09%)。
參考文獻:
[1]范雪南.80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22):73-74.
[2]翁衛(wèi)文.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5):1460-1461.
[3]周銘楷.老年慢性支氣管炎84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3B):139-140.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