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胸外傷的綜合治療,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本組胸腔閉式引流45例,開胸或胸腔鏡探查17例,其中肺破裂修補18例,主支氣管破裂修補3例,連枷胸巾鉗肋骨牽引10例,胸部加壓包扎11例,氣管切開10例,其他合并傷由相應??铺幚?。結果 經治療痊愈69例,死亡1例。結論 嚴重胸外傷的患者病情復雜,危重,必須迅速及時正確地早期診斷并采取有效的綜合治療,可有效地防止急性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的發(fā)生,可提高嚴重胸外傷患者的治愈率。
關鍵詞:胸外傷;治療
胸外傷是創(chuàng)傷后胸部及其重要臟器受到嚴重損傷致呼吸循環(huán)功能障礙,如不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可迅速致死[1-3]。因此早期積極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才能提高救治率?,F(xiàn)將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胸部外傷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齡3~65歲,平均34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60例,重物擠壓10例。三組患者從性別、年齡、胸外傷類型等各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單側連枷胸19例,其中小范圍胸壁軟化7例,大范圍胸壁軟化12例;雙側連枷胸2例;多發(fā)肋骨骨折49例(最少4根,最多8根)。70例均為閉合傷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氣胸,肺挫裂傷23例,主支氣管破裂5例,休克27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者15例(四肢骨折10例,右上肢離斷2例,肝脾破裂3例)。
1.2 方法 胸腔閉式引流60例,開胸或胸腔鏡探查17例,其中肺破裂修補18例,主支氣管破裂修補3例,連枷胸巾鉗肋骨牽引10例,胸部加壓包扎11例,氣管切開10例,其他合并傷由相應??铺幚怼?/p>
2結果
全組死亡2例,其中1例因患者胸部重物擠壓,雙側連枷胸合并血氣胸及創(chuàng)傷性窒息,受傷5h,院前未行任何治療措施,入院時已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衰竭,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另外1例患者合并有嚴重腦外傷,入院搶救無效死亡。其余病例痊愈,治愈率為97.1%。
3討論
胸部嚴重創(chuàng)傷時由于胸廓支架諸骨錯位,不但可直接損傷胸內臟器,而且由于胸廓運動對稱性和協(xié)調性被破壞,出現(xiàn)浮動胸壁(連枷胸)和反常呼吸,血氣胸,肺被壓縮改變胸腔負壓,縱隔移位和擺動導致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影響回心血量引起低心排量。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最終可導致急性呼吸循環(huán)衰竭死亡。
經治療本組病例后總結以下經驗:①合并有血氣胸肺壓縮的患者早期行有效的胸腔閉式引流術[4]。胸腔閉式引流除解除肺壓縮,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外,還同時觀察漏氣和出血量,如果閉式引流術后仍有持續(xù)大量漏氣,患者呼吸困難未見好轉,持續(xù)低氧血癥,要及時開胸或胸腔鏡探查修補肺破口促使肺膨脹,改善呼吸功能。本組17例患者胸腔閉式引流術后胸管仍有大量漏氣,呼吸功能未見好轉,持續(xù)低氧血癥,胸透肺未膨脹,故早期胸腔鏡及開胸探查發(fā)現(xiàn)肺破裂及主支氣管破裂,行修補破口,術后恢復良好痊愈。②合理的固定連枷胸壁。小范圍胸壁軟化加壓包扎可防止反常呼吸及縱隔擺動而改善呼吸循環(huán)功能。大范圍胸壁軟化加壓包扎,雖然可防止反常呼吸及縱隔擺動,但是限制呼吸運動使通氣量大大減少,不利于患者呼吸要求。故早期采取有效的肋骨固定。本組病例用巾鉗牽引固定肋骨,因為方法方便且效果良好,對骨折復位及肺膨脹效果好,但不利于患者活動。連枷胸的合理固定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環(huán)功能。③及時有效糾正休克,保證晶體與膠體的適當比例,防止在休克中出現(xiàn)肺水腫。④疼痛會使患者限制呼吸運動及良好的咳嗽咳痰功能,防止肺不張。故有效的鎮(zhèn)痛治療,可以維持有效的呼吸及良好的咳嗽功能,防止肺內液體淤積及肺間質水腫,對改善通氣/血流比值起重要作用。⑤保持呼吸道通暢。嚴重胸外傷患者呼吸道內有大量分泌物,需要及時排除,經鼻或口吸痰刺激性大,患者難以忍受,可導致缺氧及心律失常。如有條件早期氣管切開造口術,便于呼吸道管理,利于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而改善通氣。⑥肺挫傷后極容易合并感染,加重肺功能不全,一旦感染比較難控制,故早期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用腎上腺素皮質激素改善肺微循環(huán),穩(wěn)定細胞膜及溶酶體膜,減少肺泡損傷,降低滲透性,減少肺水腫,增加肺挫傷的吸收,利于肺挫傷修復。
通過積極采用以上治療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急性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的發(fā)生,可提高胸外傷患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何鵬編.重癥胸部外傷救治[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94:113.
[2]韓恒信.開胸治療連枷胸合并肝脾破裂[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4,1:35.
[3]伍光國,周永中.胸外科手術并發(fā)癥的預防與治療[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05.
[4]黃孝邁.現(xiàn)代胸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72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