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對經(jīng)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術后肛門排氣的影響。方法 采用前后對照的研究方法將112例經(jīng)恥骨后前列腺腺癌根治術患者分兩組進行觀察,兩組患者均予術后常規(guī)治療。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為對照組,按常規(guī)術后48 h以后下床活動;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為干預組,于術后24 h下床活動;觀察并記錄兩組肛門排氣時間。結果 干預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35.5±10.3)h,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為(47.3±13.6)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結論 前列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縮短肛門排氣時間,促進腸功能恢復。
關鍵詞:早期下床活動;前列腺癌;肛門排氣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是男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高齡男性中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近年來,我國老年前列腺癌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的趨勢[1]。經(jīng)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是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但術后患者因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牽拉等刺激,加之腹腔開放,熱量的散發(fā),常導致胃腸功能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腸蠕動消失,術后排氣、排便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能促使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腹脹,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精神抑郁,對縮短手術恢復期、盡快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2],縮短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盡早恢復正常的進食功能,是患者康復過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早期下床活動也是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肺部及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在術前宣教過程中,向患者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并督促和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術后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經(jīng)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112例,采用前后對照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分組觀察,兩組患者均予術后常規(guī)治療。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為對照組,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73歲,按常規(guī)術后48 h以后下床活動,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前列腺腺癌根治術患者為干預組,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74歲,于術后24 h下床活動。觀察并記錄兩組肛門排氣時間。兩組患者均手術順利,術后情況良好,無明顯并發(fā)癥和合并癥,在年齡、麻醉方式、手術時間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了更好地促進患者下床活動,科室組成有床位護士、醫(yī)生及專門研究護士組成的團隊,將促進前列腺癌術后下床活動作為一個質量改進項 目[3]。分別負責評估下床活動的可行性、做好下床安全指導與協(xié)助、活動距離與時間掌握、文件記錄包括活動時間、排氣時間等。術前床位護士向患者做好術前宣教.發(fā)放\"術后活動宣教卡\",對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及活動方式以及時間進行重點講解.緩解患者術后因種種原因懼怕活動的緊張心理和患者因認知缺乏而不敢活動的消極心理,促進患者術后活動的依從性。術后第1 d醫(yī)生和床位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術后注意事項:除評估的患者有禁忌癥外,均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活動。術后活動的方式:以床上坐起5 min、坐床沿2~3 min、床邊站立2~3 min、扶床行走5 min等方式為主.活動時間選擇在每日輸液前后進行,10~15 min/次,2~3次/d。如運動中出現(xiàn)出血、心律失常等情況應停止運動,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床位護士協(xié)助患者下床,并提供必要的行走輔助工具,指導患者緩慢站起,注意保護,穿防滑的鞋子、尺碼合適的衣褲,以防止跌倒。讓患者了解排氣的概念,并記錄最早排氣時間。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P=0.01。
2結果
干預組患者排氣時間為術后25~90 h;對照組排氣時間為術后34~128 h,見表1。
3討論
據(jù)有關資料報道,腹部手術后腸蠕動的恢復通常需要3 d左右的時間(約72 h)[4]。在此期間,可由于腸管不規(guī)則蠕動或肛門尚未排氣、腹脹而引起腹部竄痛或脹痛,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及循環(huán)功能,還可加重切口疼痛和誘發(fā)切口裂開,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故早期促進患者排氣是手術患者順利度過術后恢復期的關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因體位的變化可引起腸道反射而促進腸集團式蠕動,加快腸內容物的排出[5]。術后盡早活動還可加速周身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傷口愈合,有利于腸蠕動和膀胱功能的恢復。促進早期活動是外科術后常見的護理措施,有利于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fā)癥。本組112例手術患者,其中24 h內下床活動者平均排氣時間為35.56 h,較對照組的通氣時間縮短了近13 h,故降低了手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術后的早日康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組結果提示,經(jīng)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后的患者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活動時間與排氣呈正相關.即活動越早排氣越早。而在臨床觀察中,有相當部分患者因切口疼痛、術后疲勞、、直立不耐受和心理因素不敢或不愿意盡早下床活動,嚴重地影響到患者的早期康復。因此要加大對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宣教力度,使其配合醫(yī)護人員,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孟霞,孟曉敏,楊曉海.早期康復訓練對老年高?;颊吒骨荤R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24-25.
[2]劉林,許勤,陳麗.腹部外科手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68-370.
[3]Kibber VA,hayes RM,Johnson DE,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bak to basics [J].Am J Nurs,2012,11(4):63-69.
[4]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3:152.
[5]王琳.外科腹部術后患者不愿早期下床活動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3):5547.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