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微生態(tài)制劑在基層兒科的臨床應用,討論其在治療兒科不同疾病的作用機制及療效分析。方法 選取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患兒共364例,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病情確診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微生態(tài)制劑,對照組在治療中始終未用,治療后對兩組療效進行分析。結果 治療組顯效率分別為84%,,89%,89%,86%,82%;對照組顯效率分別為59%,66%,61%,53%,55%。表明微生態(tài)制劑在治療兒科不同疾病上均有顯著療效。結論 隨著微生態(tài)學在醫(yī)學領域的發(fā)展,微生態(tài)制劑越來越廣泛地用于臨床[1,2],且安全、有效,在消化道疾病中療效尤為突出。
關鍵詞:微生態(tài)制劑;兒科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患兒共364例,年齡6個月~8歲,男212例,女152例。其中乳糖不耐受(LI)47例,腹瀉病151例,功能性胃腸道疾病83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48例,濕疹等過敏性疾病35例。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180例,對照組184例,兩組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營養(yǎng)狀況、病情輕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組在病情確診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微生態(tài)制劑,用藥時間均在72h以上,對照組在治療中始終未用。微生態(tài)制劑選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寶樂安,青島東海藥業(yè)有限公司 ),用藥劑量6個月~1歲,半袋/次;1歲以上,1袋/次,3次/d。
2 結果
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治療組顯效率分別為84%、89%、89%、86%、82%;對照組顯效率分別為59%、66%、61%、53%、55%。表明微生態(tài)制劑在上述幾種疾病的治療上有顯著療效。所有研究對象均未發(fā)現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相關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3.1微生態(tài)制劑的分類 微生態(tài)制劑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大類。
益生菌是指由生理性活菌或/和死菌組成的微生態(tài)制劑。目前臨床應用的此類制劑有:單一活菌制劑如整腸生、麗珠腸樂膠囊、乳酶生、促菌生、降脂生、抑菌生等。多菌聯合制劑如:培菲康、媽咪愛、乳康生、金雙歧。死菌制劑如:乳酸菌素片、樂托爾等。
益生元是指一類非消化性物質,能選擇性刺激一種或幾種生理性細菌在宿主黏膜定殖和繁殖的物質,包括各種寡糖類物質如乳果糖、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異麥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一些中藥如人參、黨參、黃芪、等也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并能提高機體免疫機能。
合生元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組成的混合物。既能補充生理性的有益菌,又能選擇性地刺激有益菌的繁殖.
3.2微生態(tài)制劑的作用機制 微生態(tài)制劑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機制并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認為以下幾點是其可能的作用機制:①生物平衡理論;②酶作用學說;③生物拮抗屏障理論;④免疫增強學說;⑤營養(yǎng)學說;⑥抗衰老作用學說;⑦降低膽固醇作用。
3.3微生態(tài)制劑在基層兒科的臨床應用
3.3.1乳糖不耐受(LI) 乳糖不耐受(LI)是指由于小腸粘膜乳糖酶缺乏導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礙,從而引起的以腹脹,腹痛,腹瀉為主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嬰幼兒乳糖不耐受常導致嬰幼兒腹瀉或遷延不愈,危害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fā)育。黃永坤等[3]在文章中提到,含有益生菌如雙歧三聯活菌片(金雙歧),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培菲康)等微生物活菌制劑能促進動物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增生,遷移替代病損的絨毛上皮細胞,有利于乳糖酶的恢復及治療繼發(fā)性LI引起的腹瀉。
3.3.2腹瀉病 腹瀉病,是目前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包括病毒和細菌感染性腸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旅行者腹瀉等。黃志華[4]研究表明,迄今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研究是益生菌治療兒童急性輪狀病毒水樣性腹瀉,研究表明其效果最好,能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減少腹瀉的持續(xù)時間17~30h。對水樣便腹瀉應早期足量應用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制劑;根據糞便中腸道菌群的變化選用益生菌菌株。對細菌感染性腹瀉先用有效的抗生素殺滅致病菌后再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有研究顯示,乳酸桿菌益生菌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但抑制作用與細菌生長環(huán)境、細菌數量有關,同時致病菌亦對益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對細菌性腹瀉應先應用抗生素治療,再用益生菌補充。鮑氏酵母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制劑對旅行性腹瀉安全有效。
乳酸桿菌GG能預防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減少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癌癥患者放射性腹瀉的危險。AAD主要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的腹瀉,同時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毒副反應導致的腹瀉,為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其發(fā)生率視不同抗生素而異,為5%~39%[5]。研究表明,無論在抗生素治療的初期還是中期給予益生菌制劑,均能顯著減少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fā)生率,并縮短腹瀉的持續(xù)時間和腹瀉次數。
3.3.3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包括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小兒厭食癥)、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 益生菌有酸化腸道,改善排便和調節(jié)腸道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所以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小兒厭食癥)、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可推薦使用。
3.3.4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膽紅素有神經毒性,可導致膽紅素腦病,引起新生兒嚴重腦損傷及嚴重神經系統后遺癥,因此對新生兒高膽紅素癥患兒應及早進行干預。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新生兒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增加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重要原因。
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作用機制主要有[6]:①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過程,抑制其它有害菌;②降低腸道β-GD活性,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③降低腸道pH值,促進腸蠕動;④促進肝酶活性。其價格經濟,服用方便,未發(fā)現明顯不良反應,可作為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輔助藥物。
3.3.5濕疹等過敏性疾病 由于濕疹,變應性鼻炎為過敏性疾病,其病因為\"衛(wèi)生假說\"即兒童生命早期缺乏微生物接觸導致過敏性疾病發(fā)生,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可通過刺激IL-10、TGF-β、抑制Th2誘導的過敏反應,并誘導產生口服免疫耐受,調節(jié)免疫系統,使Th1/Th2恢復平衡,促進IgA分泌,增強黏膜防御機制,起到抗過敏作用。王曉昆[7]在研究中將變應性鼻炎患兒隨機分為酮替芬組及酮替芬聯合微生態(tài)制劑組。結果顯示,其聯合用藥復發(fā)率低于單用酮替芬組,因此,在變應性鼻炎的治療中可用微生態(tài)制劑來調節(jié)免疫,減少變應性鼻炎復發(fā)。
微生態(tài)制劑與其他藥物不同,它能起到\"已病治病、未病防病、無病保健\"的重要作用,在基層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琳.益生菌與嬰兒健康[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819-822.
[2]閆軍,郭信長.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肺炎繼發(fā)腹瀉的效果[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8):626.
[3]黃永坤,楊娟.乳糖不耐受癥及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7):463-465.
[4]黃志華.生態(tài)制劑在兒科腹瀉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9,37(2)105.
[5]廖煬,劉作義.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病的研究現狀[J].兒科藥學雜志,2008,14(6):5557.
[6]黃欣,李艷,黃志華.微生態(tài)制劑干預新生兒黃疸機制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2002,14(1):30.
[7]王曉昆.微生態(tài)制劑在小兒變應性鼻炎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 2011,11(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