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護士長是每一個護理團隊的核心,其作用大小直接決定了整個護理團隊水平的高低,在護理工作中落實精細化管理能夠充分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提高護理團隊間的配合程度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精細化管理主要是體現(xiàn)了精細態(tài)度、細致過程、精品成效幾個方面,從而實現(xiàn)人人管理、處處管理、事事管理。這就意味著醫(yī)院在原有的管理基礎上要做的更為細致與準確到位。我院就專門圍繞精細化的工作思路,將\"質量、安全、服務\"作為主題,制定出以問題為核心的精細化管理策略。針對護士長在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改善護理服務為標準,以精細化管理為入口點,轉變護士長傳統(tǒng)觀念,強化其管理責任心與綜合素質,提升護理服務。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護士長;護理服務;安全管理
1問題分析
1.1護士長綜合素質偏低 在護士長素質提高上本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護士長因為畢業(yè)時間早,現(xiàn)代化基礎理論接受少,日常事務處理又多等等方面都嚴重制約著護士長的綜合素質提升。同時目前護士長因為生活與工作原因很少有接受專門的管理知識培訓,導致現(xiàn)在護士長的綜合素質差,不能將整個護理團隊代好。
1.2在專科內涵建設方面有畏難情緒 本院重點??频淖o士長們由于多方面原因,任然缺乏專業(yè)技能提升與進修學習,以至于科室的特色凸顯不出來,同時從科室護士長發(fā)表的相關文章來看,總體上文正質量偏低,對于護理的深入研究與新技術的開發(fā)發(fā)展難度比較大,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沒有高度的指揮能力。
1.3管理工作依從性強,缺乏創(chuàng)造性,成效不突出 護理冠以是凸顯一個醫(yī)院基本能力的基礎,而護士長在整個護理管理團隊中擔任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任然存在著幾個方面:①有不被重視心理誤區(qū),②積極性、主動性不高,③日常事務工作應付了事,對于科室目標不明確,④科室管理與護理質量沒有進一步得到提升,管理思路單一,不能創(chuàng)新,對護理人員管理無從下手,⑤管理機制不健全,不能做到統(tǒng)一管理與公平管理。
1.4管理者法律意識、循證意識較薄弱 護士長的選拔都是從護士中選出經驗豐富、個人能力強、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護士,但是這部分人因為年齡的限制,思想已經形成一定的慣性思維,不能接受新時代的新思想,無法將各種新型的管理方法應用到工作中,同時對于當代小護士的種種做法也不能認同。容易形成經驗性管理模式,將自身的經歷帶入到當前時代的護理工作中,讓其他人進行效仿,往往這種管理模式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在護理工作中容易出現(xiàn)的護患糾紛一般都是采取法律程序解決,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不能針對當前形勢作出變動,被動型較強。
2精細化管理對策
2.1普及管理培訓,提高護士長綜合素質 護士長的選拔與招聘必須將學歷、職稱作為硬性條件,鼓勵護士長多學習,多進修,多發(fā)表相關文章研究。并針對這類的情況作出一系列的獎勵制度,對部分有能力者進行樹榜樣推薦,形成模范效應,只有這樣才能讓其他護士長不斷學習與進取,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其次,醫(yī)院有關部門要專門定期組織各類培訓,將日常中新思想與新方法都進行傳授,并在顯示工作中進行考核,讓護士長能夠接受新思想,敢于應用新方法。針對管理基礎薄弱的護士長要做出專門的培訓政策,進行弱點培訓,積極帶動整個部門學習氣氛。如將《做最好的自己》,《沒有任何借口》,《管理只做三件事》等書籍進行推薦閱讀,并在閱讀后寫好一篇讀書心得或管理論文,爭當優(yōu)秀員工、執(zhí)行者、管理者、創(chuàng)新者。
2.2加快人才培養(yǎng),促進專科內涵建設 針對醫(yī)院不同科室培養(yǎng)出專門的技術性人才:如ICU、急診、血液透析、手術室、母嬰護理、腫瘤、營養(yǎng)、糖尿、兒童危重癥、造口護理等等,每一個科室的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單獨操作配合醫(yī)師能力,并逐漸將護理過程中的各類經驗與方法進行普及與推廣,引領科室走向專業(yè)化與技術化??剖覂葘嵭凶o理目標化管理,每一年對護士長進修計劃、研究計劃、技術計劃等等做出明確的要求,并在一年的時間內對計劃進行跟進,根據護士長取得的不同成績做出更為細致的明確要求,并對護士長取得的成績進行季節(jié)評估、年評估等等,將評估結果納入到科室的綜合績效考核中。根據護士長的特長專業(yè)開設具有醫(yī)院特色的科室:腫瘤???、PICC門診科、糖尿病門診等等,通過不同渠道來滿足患者需求,從而提升護士長的綜合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加強醫(yī)院影響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2.3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改善護理服務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護理部門沒有良好管理機制是不能將整個護理部門人心拉攏的,同時管理機制也是整個部門護理工作開展的準繩。我院就針對管理機制作出了:護理部一科護士長一護士長3個目標管理的責任體系,在管理過程中充分做到年計劃、中評估、季考核、月反饋。年度工作通過下達《護理管理目標任務書》、《護理管理量化考核表》、繳納護理管理風險金3個途徑來實現(xiàn)3級目標管理。通過明確公開的考核方法將各個級別的管理人員責任明確,并進行重點突出。
實行專業(yè)委員會管理,保證整個護理專業(yè)朝著專業(yè)化發(fā)展。我院在實行醫(yī)院實行委員會管理后,能夠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委員會技術指導作用,全方位建立了以質量持續(xù)改進為基礎的管理模式。護士長在每一年年初都制定出當年的質量持續(xù)改進計劃書,并進行存檔。在一年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與督察,每一個季度都召開護理部質量分析會,每半年至少有1例流程改建成功的典型案例,進行全院交流學習,相互借鑒學習,確保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本科室充分以\"患者為中心\"建立專門的開放性服務模式,明確\"以患者為中心\"整體護理質量指標為考核重點,考核重心轉移,淡化護理記錄、管理臺賬記錄,突出患者床邊現(xiàn)場管理,細化分級護理制度工作要求。將護理制度中規(guī)范充分落實,以優(yōu)質護理服務為工作的總體要求,充分滿足患者的各類需求,提供主動咨詢,主動服務,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并將基礎護理納入到考核范圍中,全院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比賽,護士長帶領開展,并由科主任與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互評為最終標準,不斷完善護理服務與考核機制,改善原來死板的工作成效。積極研究探索護理部與各個科室之間的配合管理模式,以\"功效掛鉤\"為指導,制定《護理人員50%的績效分配方案》,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基礎護理、護理效果等等指標與人員的獎金掛鉤,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自主能動性與積極性。
2.4依法管理 強化護士長的法律意識,充分保障患者的療程安全,用法律知識武裝人,用循證思維去引導患者與護理人員的環(huán)境氛圍。護理部門定期組織培訓,對護理人員的基礎:《護士條例》、《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再次學習,并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制定出培訓考核,考核不合格護理人員再次進行學習,堅決做到合格上崗。全面落實患者安全目標措施:將患者的安全作為護理最終目標,仔細梳理與完善護理工作中的各項制度、規(guī)范、流程、應急預案,并堅決落實到位。
3成效
3.1護理管理團隊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近年來,醫(yī)院非常重視護理工作,請專家培訓及外出參觀學習培訓,簡化護理書寫等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一支高素質護理管理隊伍,
3.2??谱o理內涵建設 我院專門針對目前患者設有:腫瘤護理、血液透析、糖尿病護理、母嬰護理、危重癥護理、急救護理等省級以上??谱o士10名,這些護理人員都具備當前新思想與新技術,能夠單獨完成病房操作,以這10名護士為中心開展整個科室的建設。且專門的科室每年的建設增長速度為30%,能夠更好滿足患者專門病癥針對性看的需求,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價值,讓其在自身崗位上更好為科室做出貢獻。
3.3管理機制不斷創(chuàng)新,護理服務不斷改善 護士長經過相關培訓與指導后逐漸轉變?yōu)橹鲃訉W習,主動管理,主動思考管理模式的良心循環(huán)。整個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而大膽,在省內率先開展心理護理、簡化書寫、表格式電子病歷等,這一系列措施得到廣泛好評并進行推廣與交流??剖易o理工作采用質量持續(xù)改進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患者對護理總滿意度高達95%以上。\"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全院復蓋,護士長主動請戰(zhàn),擔任總指揮,將原有的一對一陪護工取消,采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病區(qū)患者滿意度從96%提高到99%。
3.4強化依法管理意識,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有效落實護理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建立非懲罰性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規(guī)范護理行為,保障護理安全,未發(fā)生危害性不良事件,護理投訴、非危害性不良事件下降50%。年內對潛在危險行為的患者,實行預警備案和護理干預,有效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牛。
參考文獻:
[1]王淑賢,張紅,郭曉麗,等.服務型領導理念在病區(qū)護士長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1(18):60-62.
[2]江建紅.縣級醫(yī)院加強護士長精細化管理之我見[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3):162,164.
[3]葛文娥.精細化管理在護士長能力培養(yǎng)中的實踐與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22):175-177.
[4]黃程程.精細化管理思路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0,(21):40.
[5]張華,陸?zhàn)?,漢瑞娟,等.以三維績效結構理論構建軍隊醫(yī)院護士長績效考核指標體系[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731-73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