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引起新生兒低血糖的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為臨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方法 對我院住院3380例新生兒于入院時進行血糖監(jiān)測。結果 檢出低血糖癥292例,總發(fā)生率為8.64%,其中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169例(14.07%),窒息18例(31.03%),糖尿病母親新生兒20例(38.46%),感染30例(2.97%),喂養(yǎng)不耐受7例(15.22%),肺透明膜病9例(30%),巨大兒10例(29.41%),消化道畸形13例(16.67%),黃疸16例(1.83%)。低血糖癥的發(fā)生與胎齡有關(χ2=23.37, P<0.005)。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與正常出生體重兒相比,低血糖的發(fā)生率差異均非常顯著(χ2=32.97, P<0.005; (χ2=27.91, P<0.005)。結論 對于有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糖尿病母親新生兒、巨大兒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要密切監(jiān)測血糖,及時發(fā)現并糾正低血糖,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低血糖造成的腦損傷。
關鍵詞:新生兒; 低血糖癥;危險因素;腦損傷
低血糖癥是新生兒最常見的代謝性問題之一。整個新生兒期都有可能發(fā)病, 尤其伴有高危因素時[1]。這些高危因素多見于窒息、早產兒、小于胎齡兒、感染、母親糖尿病、消化道畸形等。低血糖可造成嚴重的腦損傷。新生兒低血糖癥大多數均無臨床癥狀或表現不典型,易被原發(fā)病掩蓋,因此必須加強血糖監(jiān)測,積極防治。現筆者對住院新生兒3380例進行血糖監(jiān)測,共檢出低血糖癥292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3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新生兒中心收治的3380例新生兒進行常規(guī)血糖篩查,其中男孩2190例,女孩1190例;出生體重<2500g 1142例,2500g~4000g 2204例,≥4000g 34例;胎齡<37w 934例,≥37w 2446例。
1.2 方法 接診時即對3380例新生兒抽靜脈行血糖篩查,確診為低血糖癥的患兒用微量血糖儀動態(tài)監(jiān)測血糖,監(jiān)測1次/4h。
1.3診斷標準 世界衛(wèi)生組織目前指定2.6mmol/L(47mg/dL)是早產兒及足月兒血糖水平的一個閾值,當血漿血糖濃度≤2.6mmol/L時即為低血糖癥,而不考慮出生體重、胎齡及日齡[2]。
1.4臨床表現 新生兒低血糖癥大多無癥狀,部分癥狀不典型如震顫、肌張力低下、易激惹、反應差、嗜睡、昏迷、異??蘼?、呼吸暫停、呼吸急促、吸吮力差、拒奶、出汗、面色蒼白、四肢冷、體溫不穩(wěn)、發(fā)紺、心率減慢、心臟停搏[3]。本組低血糖癥中無癥狀者160例(54.8%),反應差30例(10.3%),呼吸暫停15例(5.1%),抽搐8例(2.7%),心率減慢5例(1.7%),發(fā)紺20例(6.8%),吸吮力差18例(6.2%),面色蒼白23例(7.9%),體溫不穩(wěn)13例(4.5%)。
1.5治療 無論有無癥狀,發(fā)現低血糖癥,首劑10%葡萄糖2ml/kg 靜脈推注,速度1ml/min, 之后持續(xù)滴注10%葡萄糖4~6mg/kg/min。每1h復查血糖,如>50 mg/dL ,則延長至復查1次/6h。如果血糖仍控制欠佳,可以2 mg/kg/min上調輸糖速度,直至最大劑量15 mg/kg/min。如果治療24h后連續(xù)2~3次測血糖> 50mg/dL,在監(jiān)測血糖前提下可考慮逐漸減量,每6h下調2mg/kg/min,但同時應增加喂奶量。一旦輸糖速度為4mg/kg/min,且攝奶量足夠,血糖穩(wěn)定50 mg/dL,可以不用再下調而直接停止輸糖。當靜脈滴注10%葡萄糖>12mg/kg/min,連續(xù)3次血糖均<2.6mmol/L,或低血糖反復間斷出現超過72h。病因可能為醫(yī)源性的如嬰兒血糖篩查和管理失誤、內分泌疾病、先天性代謝缺陷或高胰島素血癥,需進一步檢查,確診后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可能用到的藥物包括氫化可的松、二氮嗪、胰高血糖素及善得定[4]。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采用χ2檢驗對新生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共檢出新生兒低血糖癥292例,總發(fā)生率8.64%,其中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169例(14.07%),窒息18例(31.03%),糖尿病母親新生兒20例(38.46%),感染30例(2.97%),喂養(yǎng)不耐受7例(15.22%),肺透明膜病9例(30%),巨大兒10例(29.41%),消化道畸形13例(16.67%),黃疸16例(1.83%)。發(fā)生低血糖的時間<12h的有192例(65.8%),12~24h的有58例(19.9%),24~72h的有30例(10.3%),>72h的有12例(4.1%)。見表1。
2.2本組新生兒低血糖癥中,早產兒低血糖癥的發(fā)生率與足月兒低血糖癥的發(fā)生率相比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χ2=23.37, P<0.005)。見表2。
2.3在發(fā)生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中,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分別與正常出生體重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相比,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97, P<0.005; (χ2=27.91, P<0.005))。見表2。
2.4在發(fā)生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中,男性患兒低血糖癥的發(fā)生率與女性患兒低血糖癥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 P>0.05)。
2.5無癥狀低血糖癥患兒恢復較快,隨著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多在12h內恢復正常;癥狀嚴重低血糖癥或頑固性低血糖往往提示內分泌疾病、先天性代謝缺陷或高胰島素血癥等疾病,正常血糖水平恢復時間長,血糖水平波動大,可能造成腦損傷。
3 討論
低血糖癥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疾病,其發(fā)生率為3%~11%。有研究統(tǒng)計,早產兒低血糖整體發(fā)病率約20%~30%,極低出生體重兒低血糖發(fā)病率可達45%~50%,早產小于胎齡兒約45%,糖尿病母親嬰兒40%左右,明顯高于足月兒[5]。新生兒出生后12h內是出現低血糖的高峰,1w內需要監(jiān)測血糖,整個新生兒期都有可能發(fā)病,尤其伴有高危因素時[6]。本組病例低血糖癥總發(fā)生率為8.64%,其中有65.8%發(fā)生在生后12h內。窒息、早產兒、小于胎齡兒、感染、母親糖尿病、消化道畸形等均是導致低血糖癥的高危因素。
從本文的統(tǒng)計看出,早產兒容易發(fā)生低血糖,遠遠多于足月兒。這是因為早產兒具有以下特點:①糖原和脂肪儲備不足、攝入熱卡不足;②生后正常及應激狀態(tài)代謝所需能量相對較高;③糖異生、生酮作用和肝糖原分解機制不成熟;④胰島素相對高水平;⑤易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如低出生體重兒、小于胎齡兒、窒息等[7]。這些使得早產兒比較足月兒更容易發(fā)生低血糖。
胎兒肝糖原的貯備主要發(fā)生在胎齡最后4~8w,胎齡近37w時肝糖原貯備才迅速增加。胎兒棕色脂肪的分化是從胎齡26~30w開始,一直延續(xù)至生后2~3w。出生早期參與糖異生和糖原分解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差,對各種升血糖的激素不敏感。生后12h生酮作用的兩種限速酶:肉毒堿棕櫚?;D移酶I和β-羥基-β甲基戊二酰輔酶A合酶的基因才開始轉錄。第一次喂奶對嬰兒升糖機制成熟很關鍵,因其提供長鏈脂肪酸起動肉毒堿棕櫚酰基轉移酶I的轉錄和合成。血糖濃度下降引起體內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的一種適應性的反應,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皮質醇和胰高血素水平升高,使血糖濃升高,當這種反應發(fā)生故障或被某種病理因素限制時,常不能逆轉低血糖[8]。
巨大兒特別是糖尿病母親新生兒,由于胰島細胞處于分泌亢進狀態(tài),體內胰島素過多,因而低血糖癥發(fā)生率也較足月正常體重兒明顯增高。本組患兒中巨大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29.41%。曾有研究報道糖尿病母親新生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為20%~40%,本組病例為38.46%。究其原因,是由于母親的慢性高血糖癥導致了胎兒的慢性高血糖癥,因此引起胎兒胰島素生成增加及胰腺的過度刺激,引起β細胞增生,并反過來引起胎兒高胰島素血癥,從而導致新生兒低血糖,而低血糖持續(xù)是由于肝糖原生成與釋放減少所致,并且同時兒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對低血糖反應減弱而加重[9]。
窒息時機體嚴重缺氧,刺激肝糖原分解增加,糖原無氧酵解加劇糖的消耗增加,加之患兒進食少,消化吸收功能差,更易發(fā)生低血糖,本組窒息患兒低血糖癥發(fā)生率為31.03%。
葡萄糖是新生兒期腦組織代謝的基本的、最主要的能源,又是合成許多物質如脂類、蛋白質、核苷的重要因素,對腦的生長發(fā)育至關重要。新生兒腦組織貯存葡萄糖少,而對糖的需要量又大。葡萄糖須通過膜轉運蛋白(GLUT1載體)才能進入細胞,糖先由血腦屏障GLUT1載體進入腦脊液,再通過神經細胞膜上GLUT1載體進入神經細胞。低血糖時GLUT1載體活性下降,腦組織葡萄糖的供給減少。
低血糖導致腦細胞能量失調,影響腦細胞代謝和發(fā)育從而造成腦傷,甚至是不可逆的損傷持續(xù)的嚴重的低血糖,尤其是與其他潛在的病理因素重疊時。嚴重持久(>30 min)的低血糖可造成腦細胞壞死。腦細胞壞死的機制為能量衰竭(磷酸肌酸和磷酸腺苷濃度降低)、細胞膜去極化。表現為Na+、Ca2+內流和K+外流,激活了細胞的磷脂酶和蛋白酶,改變了線粒體的新陳代謝,觸發(fā)了自由基的形成,改變了突觸傳遞的模式,最終引起神經元壞死。嚴重的低血糖可以造成選擇性的腦部多個區(qū)域神經細胞的壞死,包括大腦皮層、齒狀回、海馬和尾狀核[10]。
在未成熟兒腦缺氧狀態(tài)下,低血糖能加重腦損傷。此外,早產兒低血糖的初始階段腦血流量代償性的增加,以維持腦組織血糖的供給,早產兒這種腦血流的改變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容易誘發(fā)腦室內出血。
新生兒低血糖癥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或無癥狀,本組低血糖癥患兒中,無癥狀者達54.8%。故預防及常規(guī)監(jiān)測顯得尤其重要,要做好產前檢查及孕期保健,積極防治妊娠期糖尿病、早產、巨大兒,要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時機,盡量減少圍生期窒息。生后要盡早開奶,注意保暖。住院患兒要常規(guī)進行監(jiān)測,若有異常,要及時動態(tài)跟蹤,直至低血糖癥糾正。
本文統(tǒng)計發(fā)現,性別不是新生兒發(fā)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男女發(fā)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既往的相關研究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可以認識到早產、低體重兒、小于胎齡兒、窒息、感染、巨大兒、喂養(yǎng)不耐受、糖尿病母親嬰兒等是新生兒低血糖癥的危險因素。對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要連續(xù)監(jiān)測血糖,及早發(fā)現,合理治療,盡快糾正,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低血糖造成的腦損傷。
參考文獻:
[1]Mitanchez,D.Glucose Regulation in Preterm Newborn Infants[J].Horm Res,2007,68:265-271.
[2]劉振球, 余加林. 早產兒低血糖研究進展[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08, 3(5): 381-386.
[3]Phillipe Chessex,MD,Karen Schafer,Paul thiessen .Newborn Guideline 5:Definition of Neonate hypoglycemia[J].British Columbia Reproductive Care Program,2003.
[4]Jain A, Aggarwal R, Jeevasanker M, et al.Hypoglycemia in the newborn[J].Indian J Pediatr ,2008,75:63-67.
[5]V. Zanardo, S. Cagdas, R. Golin. Risk Factors of Hypoglycemia in Premature Infants[J].Fetal Diagn Ther,1999,14:63-67.
[6]孫鵬,滕檄萍,付連德.98例新生兒低血糖診斷與治療初步探討[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 2012,02Z(7):113-114.
[7]Harris DL1, Weston PJ, Harding JE. Incidence of neonatal hypoglycemia in babies identified as at risk[J].J Pediatr, 2012 Nov;161(5):787-791
[8]Staffler A1, Klemme M, Mola-Schenzle E, et al.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 are at risk for hypoglycemia once on total enteral nutrition[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3 ,26(13):1337-1341.
[9]Poolsup N, Suksomboon N, Amin M. Effect of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 2014,21;9(3):e92485.
[10]俞君. 新生兒低血糖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兒科雜志,2011,29(6): 559-561.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