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利培酮輔以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方法 將我院住院病歷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合用組與單用組各50例。分別給予入院前,治療1、2、4、8、12w末,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RPS),陽性癥狀量表(SAPS),陰性癥狀量表(SANS)計算減分率,評定治療有效率療效及副反應(TESS)。結果 BPRS減分率,兩組4w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SAPS減分率,兩組4、12w末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1、2、8w末差異不大。SANS減分率,兩組8w末(P<0.05),4、12w末(P<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TESS評分應無明顯差異。結論 利培酮輔以MECT治療精神分裂癥起效快,對陽性,陰性癥狀控制均有效。尤其對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療效更好。兩組病例副反應均較小。MECT是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手段,起效快,療效好,對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療效更好。
關鍵詞:利培酮;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最常見的疾病。在國內1982年12個地區(qū)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為5.69‰[1]。目前利培酮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療效有限,尤其是對以陰性癥狀比較突出的精神分裂癥難以取得較好的療效,限制了其進一步推廣。我院自2005年以來利用利培酮輔以MECT治療精神分裂癥,現對其療效進行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入院時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17分,無軀體及器質性疾病,無酒精及藥物濫用史,無相應的禁忌癥。隨機分為合用組與單用組。合用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17歲~56歲,入院時BPRS量表評分均分50.5分。單用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16歲~60歲。入院時BPRS量表評分均分為51分。入院后兩組病例服藥時間均自入院后第2d開始,起始量1mg,2w內根據患者服藥依從性分別加至3~4mg。兩組的性別年齡,BPRS評分均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利培酮服用時間與劑量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合用組50例例全部采用美國產醒脈通IV型電抽搐治療儀,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時采取患者平臥位,靜脈給阿托品為0.5~1.0㎎,然后靜注異丙酚1.5~2.0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給司可林1mg/kg靜注,不插管面罩給氧氣,手控呼吸,肌肉的自發(fā)性收縮出現在足部,然后當肌肉的自發(fā)性收縮消失時插入口腔保護器,然后根據患者不同的年齡體重設置能量百分比,用醒脈儀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心電、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并分別記錄治療前后的血壓、心率、醒復時間以及患者治療的靜態(tài)電阻值。治療于入院后3~4d開始,2~3次/w,治療10~12次為1個療程。兩組根據睡眠情況適當加苯二氮卓類藥物,但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藥。
1.3療效評價和副反應評定 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陽性癥狀量表(SAPS),陰性癥狀量表(SANS),分別在治療后的1,2,4,8,12周末對兩組病例做一次減分評定與療效評定。臨床療效指標,以BPRS減分率≥75%,為痊愈,減分率≥50%<75%為顯效,減分率≥25%<50%為進步,減分率<25%為無效。痊愈+顯效為總有效率。減分率為(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兩組數據全部應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減分率對比分析 兩組病例BPRS總減分率在1、2、4、8、12w末對比分析(見表1)SAPS總減分率(見表2),SANS總減分率(見表3)。
2.2療效評定對比分析 兩組療效1、4、8、12w末療效對比分析分別見(表1~8)
2.3副反應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中主要副反應為頭痛及記憶力障礙,但均為一過性、短暫性的,并且是可逆的,不需要任何處理,治療后即可恢復。故兩組統(tǒng)計學處理無差異。
3 討論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是在傳統(tǒng)電休克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靜脈麻醉劑和肌肉松弛劑從而控制精神癥狀的一種物理方法[3]。該方法的作用機理是以一定量短暫脈沖式距陣波電流通過腦部,結合麻醉和肌松技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大腦皮層癲癇樣放電而達到治療目的[4]。目前MECT是治療精神障礙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療效較好[5]。
本研究通過隨機抽取精神分裂癥患者兩組各50例,分別給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合用利培酮與單用利培酮,然后進行對比研究。采用BPRS,SAPS,SANS計算減分率和統(tǒng)計治療有效率,分析發(fā)現,①合用組BPRS治療1周末減分率達到36.10%,而單用組只達到28.92%,但治療4w末減分率達到82.12%,而單用組只達到73.21%,兩組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P<0.01)。表明合用組起效快,療效好。②SAPS減分率1、2、8w末變化不大,但4、12w末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陽線癥狀有反復傾向,不穩(wěn)定,并且治療初期較難控制。③SANS減分率兩組治療治療4、8、12w末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4、12w末較明顯(P<0.01)。表明利培酮輔以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較陽線癥狀好,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和治療次數的增加,陰性癥狀的改善越來越明顯。④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副反應均較少,均能耐受,不需要特殊治療。⑤兩組療效百分比對比,在治療初期及后期均有較好的療效(P<0.05),但在治療中第2w末兩組百分比對比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利培酮輔以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起效較快,對病情控制穩(wěn)定,不易反復,是急性期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有效手段[6]。
綜上所述,對于處于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抗精神病治療的基礎上對其輔以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能明顯控制精神病性癥狀,并且維持治療效果較好,有利于陰性癥狀的恢復及認知功能的較快改善,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家人的負擔,因此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樹橋.醫(y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59-260.
[2]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3]胡曼萍,陳妙珍.3180例次現代無抽搐電休克的監(jiān)護和管理[J].中國民政醫(yī)學雜志,2002,14(1):57-58.
[4]吳樹躍,吳民吉,陳惜如,等.無抽搐電休克對急性期精神病干預的療效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5,5(1):49-51.
[5]吳興曲,楊來啟,王蓉蓉,等.無痙攣電休克治療難治重性精神病100例分析[J].河北精神衛(wèi)生,2001,3(2):98-99.
[6]曹志慎,傅深省.脈沖波無抽搐電休克對精神分裂癥急性期干預的療效分析[J].中華新醫(yī)藥,2003,2(5):33-34.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