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yī)療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這一實驗教學在醫(yī)學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并聯系實際,提出了通過合理設置實驗內容、改變實驗課教學方式、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等形式對實驗課進行優(yōu)化,探討醫(yī)學實驗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能;研究生;課程實施
《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是一門包括分子、細胞、蛋白領域的基礎實驗技術課程,其中包含的實驗技術是目前在科研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技術,是醫(yī)學院校研究生完成課題不可或缺的實驗技術,因此《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已成為研究生課程的必修內容之一。為了提高實驗課教學效果,應注意如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合理設置實驗內容
《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實驗教學內容應根據醫(yī)學科研的具體特點和培養(yǎng)目標而設置。首先要強調基礎性,把分子生物學的質粒提取、轉化、酶切和細胞生物學的細胞培養(yǎng)無菌技術及蛋白質電泳融合在整個實驗課里,使整個實驗具有連貫性。其次,要注重實用性。要完成一項醫(yī)學課題,掌握分子生物學的real-time PT-PCR,細胞生物學的細胞培養(yǎng)以及顯微鏡技術,蛋白質學的Western blot等幾項常用且比較前沿的實驗技術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完成研究生課題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因此這些實驗技術設置在了我們的課程里。
2改變實驗課教學方式
2.1調整理論課和實驗課順序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一般將理論課安排在實驗課的前面,造成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講解實驗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但是由于學生對該實驗缺乏感官認識,只能理解吸收一小部分內容,使學生置于消極的被動狀態(tài)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思維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針對這個問題,應適當調整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授課順序,嘗試將某些理論知識的學習放到實驗課的后面,即學生先做實驗,然后帶著問題進入理論課的學習,教師可以將實驗的結果和討論結合到課堂的理論教學當中,從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蛋白質電泳時,學生對蛋白質在凝膠中從負極向正極泳動的原因較難理解,可以嘗試先進行蛋白質電泳實驗的操作,學生有了明確的感性認識,帶著問題進課堂,用實驗現象去輔助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這種實驗課和理論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技術,也有利于學生求知欲的激發(fā)和學習主動性的提高[1]。
2.2讓學生參與準備流程 《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實驗準備工作繁多,如:試劑的配制、高壓、分裝,實驗耗材的滅菌,菌種的培養(yǎng)等,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這些工作已經由實驗師完成。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只是根據老師的指導將這些實驗試劑進行加樣,對于試劑如何配置等卻一無所知。這種教學流程使學生在實驗中處于被動,缺乏主動操作和思考,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會使學生對實驗課失去興趣。因此,可以嘗試開放實驗室[2],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實驗準備,讓他們了解實驗前需要什么,如何準備,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知識面,為獨立完成畢業(yè)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合作能力 一個科研課題通常需要幾個學生通力協作才能順利完成,所以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合作能力。例如,在Western blot實驗中,將2~3個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可以將提蛋白、配凝膠及電泳、轉膜等工作分工,每個學生都要獨立完成實驗的一部分,然后將各個部分連接起來,在實驗過程中,要求每組同學分工協作、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密切配合,這樣一個Western blot實驗才能成功完成。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知識互補和互相學習[3],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tài)度。
2.4增加自主實驗設計 《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這門課程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幾項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科研思路,將所學的實驗技術應用到具體的科研課題中。現在的實驗教學內容往往是幾個固定的實驗項目,學生只是單純的接受和學習,實驗課結束后,僅僅了解了實驗的一些原理和操作,而不能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未來自己的科研課題中。因此增加學生自主實驗設計的內容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將來要進行的課題研究,應用實驗課所學的實驗技術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講臺上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講解,并接受同學的提問,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評。當實驗課進入這個環(huán)節(jié)后,新穎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所學和所用緊密聯系起來。這種實驗課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的提到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
3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
傳統的實驗課成績往往以實驗報告為依據,不少學生應付了事,抄襲現象時有發(fā)生,實驗報告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因此,可以用多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實驗課成績。例如:①實驗課出席率;②平時實踐表現;③實驗報告;④自主實驗設計。通過綜合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實驗課的重視,同時又能夠比較全面的評價實驗課的成效。
4教師的必備條件與自我提高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實驗教學改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障[4]。作為一名實驗技術課程的講授者,既是科研服務工作者,同時又是學生的接觸科研的啟蒙老師,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均要規(guī)范,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嚴格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因此,教師應具備以下條件:①熱愛實驗室工作,認真對待科研及教學;②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能夠熟練使用實驗室的各種儀器,深度了解實驗技術的原理;③不斷的獲知和學習科研領域中的新興技術,能夠對實驗課內容進行更新;④具備科研和教學等多種技能,工作積極上進,具備不同學科間的科研協作精神和認識。
《醫(yī)學基礎綜合實驗技術》是一門更新換代特別快的實驗課,要求講授的內容與時俱進,教師需要不斷提高理論基礎知識和業(yè)務實踐能力,既要經常查閱國內外文獻,又要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對所學知識進行更新,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艷峰,曹雪濤.關于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27(5):468-470.
[2]楊雅婷,李天俊,王英超,等.高校生物化學開放性實驗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天津農學院學報,2013,20(1):55-57.
[3]文曉紅,李靜.PBL在研究生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1,19(2):301-304.
[4]陳孔亮,鄭啟明.高校實驗室體制改革思路[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0,17(2):96-9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