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直腸肛管測壓在小兒先天性巨結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我們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疑似先天性巨結腸患兒32例,給予直腸肛管測壓檢查及鋇劑檢查,并將其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進行對比。結果 經過對32例患兒檢查結果分析與對比,直腸肛管測壓檢查結果準確率為93.75%;鋇劑檢查結果準確率為84.38%,兩項結果相比,直腸肛管測壓明顯優(yōu)于鋇劑檢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將直腸肛管測壓檢查方法應用于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中,診斷的特異性較高,并且操作方法簡單,對患兒無損傷,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直腸肛管測壓;鋇劑灌腸檢查;病理檢查;小兒先天性巨結腸
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在兒科臨床上是較常見的消化道先天畸形性疾病,其在消化道畸形中占居第二位[1],男孩發(fā)病率多于女孩。按病變腸管長度不同將其分為[2]:短段型;常見型;長段型;超短段型;全結腸-回腸型?;純旱呐R床表現(xiàn)為:胎糞延遲排出;腹脹;嘔吐;頑固性便秘等,若臨床不能給予及時處理,則會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小腸結腸炎、腸梗阻、腹膜炎、抵抗力下降、腸穿孔等并發(fā)癥狀,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與健康[3]。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疾病常發(fā)生于新生兒出生后的3個月內,因此,臨床早期給予明確診斷與治療是降低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本文選取疑似先天性巨結腸患兒32例,給予直腸肛管測壓檢查、鋇劑檢查及病理檢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疑似先天性巨結腸患兒32例(男26例,女6例),年齡17d~6歲,平均 (2.7±1.4)月?;純旱呐R床癥狀表現(xiàn):出生24h后首次排出胎糞;患兒需輔助措施才可首次排出胎糞;患兒排便次數(shù)低于3次/w。
1.2 方法 直腸肛管測壓檢查方法:采用胃腸功能多通道檢測儀,選擇外徑3.5mm的導管,于檢測前2h,使用開塞露或溫鹽水給予患兒通便?;純喝⊙雠P位,把壓力換能器放置在腋中線處,在導管內氣體均已排出后,給予壓力定標,將導管與氣囊插入肛門10cm左右,給予氣囊注氣同時,將導管向外牽拉,由電腦顯示出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肛管波相的運動頻率、肛管靜息壓、直腸靜息壓等。肛管重新放置于距肛門約5cm處,首先注氣5ml后,由2ml開始遞增,觀察腸管反應情況,如果存在RAIR消失;直腸順應性下降明顯;排便時腸道推進性蠕動波消失;直腸壁適應性反應消失等,可將其擬診為小兒先天性巨結腸。
鋇劑灌腸檢查方法:經肛管將20%硫酸鋇灌入患兒腸道,觀察結腸與直腸的形態(tài)變化,24h后給予患兒行X線檢查,確定鋇劑的排空情況,如果結腸有擴張、移行、狹窄等改變,給予其腹平片檢查,若見腸道內有鋇劑殘留時,可將其擬診為小兒先天性巨結腸。
病理檢查方法:對疑似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行骶管麻醉,選擇距齒狀線以上約1.5cm處直腸后壁的肌層粘膜進行活檢,如果病理檢查結果確定為先天性巨結腸,則給予患兒行手術治療。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處理,把均數(shù)±標準差確定為參數(shù)數(shù)據(jù)的表示方法,參數(shù)比較行t檢驗,P<0.05為標準,確定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直腸肛管測壓檢查結果準確率為93.75%;鋇劑檢查結果準確率為84.38%,兩項結果相比,直腸肛管測壓明顯優(yōu)于鋇劑檢查(P<0.05),見表1。
2.2 32例患兒直腸肛管測壓檢測結果與病理診斷相比較,假陽性率為3.1%;假陰性率為3.1%。鋇劑灌腸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相比較,假陽性率15.6%;假陰性率15.6%(見表2)。
3 討論
目前,隨著肛管測壓技術的成熟與發(fā)展,測壓設備的改進,直腸肛管測壓在臨床上已經成為直腸功能檢查及疾病確診的必備檢查指標[4]。正常情況下,直腸內排瀉物增多時,由于腸壁受到壓力,其會將信號傳遞給位于腸壁間的神經節(jié)細胞,肛門內的括約肌產生松弛,腸道內的容物下降,經中樞神經整合,啟動排便功能,但先天性巨結腸疾病導致神經節(jié)細胞缺乏,反射鏈接被破壞,致使肛門內括約肌不能產生松弛,糞便難于排出體外[5]。
傳統(tǒng)的檢驗方法為直腸粘膜活檢與鋇劑灌腸檢查,鋇劑灌腸檢查操作較簡便,并且檢查費用低,患兒家長樂于接受,但其敏感度差,易出現(xiàn)漏診情況,特別是對特殊類型的先天性巨結腸診斷比較困難,會延誤患兒的治療。粘膜活檢準確率高,一直是診斷先天性巨結腸的金指標,可是在檢查時需要麻醉,并且有出血的危險,患兒家長不宜接受,加之小兒腸壁較薄,在活檢取材時易造成患兒腸壁穿孔,使其在臨床應用時,局限性較大[6]。
直腸肛管測壓方法是在腸神經系統(tǒng)的內部完成,阻斷程度只同反射通路的完整性有關,而與腸管病變長度沒有關系,因此直腸肛管測壓方法在診斷超短段型、短段型、全結腸型的先天性巨結腸病變時敏感度不受病變類型影響,檢出率較高,并且直腸肛管測壓方法屬非侵入性操作,對患兒機體損傷性較小,加之其是從功能方面對患兒進行診斷,因此患兒家長與臨床醫(yī)生均宜于接受。筆者認為在實際操作中,醫(yī)生應注意給予氣囊注氣時,要從小劑量開始,每次增加不可超過3ml,并根據(jù)患兒年齡調整增加的容量,避免假陽性產生。從本組病例看,直腸肛管測壓檢查結果準確率明顯高于鋇劑灌腸檢查,這一結果提示,直腸肛管測壓方法是診斷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疾病行之有效的檢查方法,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潤芝,吳素芬,黃愛霞,等.不同年齡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腸肛管測壓特點的研究[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0,22(6):27-29.
[2]金祝,劉遠梅.直腸肛管測壓在經肛門改良Soave巨結腸根治術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1,32(3):33-34.
[3]孫曉毅,余東海,李娜萍,等.先天性巨結腸同源病:臨床診斷與手術指征的確立[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0,31(11):18.
[4]王偉,賈慧敏,王一.直腸肛門抑制反射診斷先天性巨結腸符合率的臨床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2,11(1):13-15.
[5]樊長河.先天性巨結腸類緣病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醫(yī)學,2011,31(11):126-127.
[6]王獻良,郜向陽.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09(10):214.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