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現(xiàn)代煮法與《傷寒論》[1]煮法,哪個發(fā)揮了湯劑的最大療效。方法此次研究我們對\"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傷寒論》煮法和現(xiàn)代煮法所煮出來的湯劑,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其透光度,計算得出吸光度,從而反映湯劑的整體有效成分。結(jié)果《傷寒論》煮法煮出的湯劑的透光度均比現(xiàn)代煮法高。結(jié)論《傷寒論》煮法較現(xiàn)代煮法更大發(fā)揮了湯劑的療效,此方法值得臨床醫(yī)生的重視。
關(guān)鍵詞:《傷寒論》煮法;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分光光度計
1兩種中藥煎煮方法的對比與研究
1.1中藥來源廣東和翔制藥有限公司。
1.2煎煮用具砂鍋(2.5L)。
1.3折算標準根據(jù)現(xiàn)代研究[2]采用的折算標準\"1兩=13.8g,1L=10合=200ml,1斗=10升,杏仁(一個)=0.3g,附子(一枚)=15g。\"
1.4具體操作
1.4.1《傷寒論》煎煮方法麻黃湯:麻黃三兩(40g),桂枝二兩(27g),炙甘草一兩(14g),杏仁七十個(21g)。上四味,以水九升(1800ml),先煮麻黃(耗時25min),減二升(400m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500ml),去滓,溫服八合。(總耗時58min)。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27g),細辛二兩(27g),附子一枚(15g)。上三味,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黃(耗時25min),減二升(400ml),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耗時69min)。
1.4.2現(xiàn)代煮法麻黃湯:麻黃14g,桂枝9g,炙甘草5g,杏仁7g。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9g,附子5g,細辛9g。
根據(jù)衛(wèi)生部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關(guān)于印發(fā)醫(yī)療機構(gòu)中藥煎藥室管理規(guī)范的通知,現(xiàn)代煮法:將藥放入砂鍋中,自來水加入沒過藥面3cm,浸泡30min。再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20min。煎煮過程中,用瓷棒進行攪拌3次。
2具體的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
2.1煎煮按照上文中《傷寒論》的煎煮方法和現(xiàn)代傳統(tǒng)煎煮方法兩種不同方式對\"麻黃湯\"及\"麻黃附子細辛湯\"各進行煎煮3次,用紗布反復過濾3次共得到12份100ml標準實驗品。其中將古代及現(xiàn)代煎煮法所煎得的3份\"麻黃湯\"分別標記為\"A1\"、\"A2\"、\"A3\";古代及現(xiàn)代煎煮法所煎得的3份\"麻黃附子細辛湯\"分別標記為\"B1\"、\"B2\"、\"B3\"。
2.2離心提純將12份標準實驗品各取10ml離心5min(3500r/min)后,取上清液用0.45um的濾膜濾過,得到藥物的有效成分各5ml待用。
2.3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將12份經(jīng)離心提純的有效溶液各取約2ml至比色皿中,取蒸餾水為標準參照物,選取適宜波長為270nm,分別置于紫外分光光度測出其透光度T,記錄其12份有效溶液的透光度。
3實驗結(jié)果
見表1,表2。
我們所采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的有效溶液的透光度T,可通過朗伯-比爾定律直接反映湯藥有效成分的濃度。其基本原理是:朗伯-比爾定律作為光吸收最基本定律之一,是吸收光度法、光電比色法、比色分析法的定量基礎,適用范圍涵蓋所有吸光物質(zhì)與電磁輻射。但比爾-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①入射光為平行單色光且垂直照射;②吸光物質(zhì)為均勻非散射體系;③吸光質(zhì)點之間無相互作用;④輻射與物質(zhì)不會發(fā)生光化學現(xiàn)象,只發(fā)生光吸收過程。而我們通過離心過濾提純的湯藥完全符合以上要求。此外,朗伯-比爾定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A=lg■■=lg■■=K·l·c
其中A表示溶液的吸光度,Io表示入射光強度,It表示透射光強度,T表示透光度(T=Io/It),K為吸收常用系數(shù),L為吸收介質(zhì)的厚度,c為吸收介質(zhì)的濃度。在研究過程中,K始終為固定常數(shù),L為溶液的厚度,既比色皿的厚度均為1cm,c為我們研究湯藥的有效成分的濃度,T值即為我們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所測的透光度T,見表3,表4。
4討論
吸光度是指光線通過溶液或某一物質(zhì)前的入射光強度與該光線通過溶液或物質(zhì)后的透射光強度比值的對數(shù),影響它的因素有溶劑、濃度、溫度等。我們所測的吸光度(A)能反映出待測湯劑中有效成分的濃度。而通過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傷寒論煮法煮出的湯劑的吸光度均比現(xiàn)代煮法高。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為:
4.1《傷寒論》中麻黃主要是用于寒邪外束而需以汗法的病證,其入湯劑都要求先煎,對于麻黃先煎去沫的問題論之者較多,而對于先煎時間長短與麻黃功效的關(guān)系問題,論之者較少?,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麻黃富含麻黃堿、偽麻黃堿、黃酮及揮發(fā)油,由于麻黃湯等方在煎煮的過程中大都需要較長的時間,由此可以可以判斷麻黃所含之揮發(fā)油成分并不是麻黃湯類方導致患者發(fā)汗作用主要物質(zhì);而且偽麻黃堿具有抗炎、抗過敏及鎮(zhèn)痛、利尿等功能。孫逢國[3]等將通過麻黃單煎取沫及沉淀反應,認為泡沫中含有麻黃生物堿。馬愛華[4]等將麻黃單煎、麻黃與葛根共煎進行對比實驗,報道麻黃合用他藥物合用時,應采取先煎麻黃的方法,有利于麻黃堿成分的溶出。因此麻黃先煎的時間越長則發(fā)汗之力越強,而現(xiàn)代煮法中并未對先煎加以重視。
4.2湯劑的加水量是湯劑制備的重要參數(shù),直接影響湯劑的煎煮時間,并最終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量過大會破壞藥物有效成分,加水量過少不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傷寒論》中劑型多為湯劑,在藥量、加水量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對于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言,由于方中含有麻黃、細辛、附子等藥,這些藥物具有的毒性,加水量相對偏大,可以保證其充分煎煮,有利于增強用藥的安全性,而溶解出來的有效成分也相應增多[5]。
5結(jié)論
《傷寒論》湯劑的煎煮法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有:
5.1思想認識《傷寒論》非常重視湯劑煎煮法,而現(xiàn)下臨床相對重視程度不足,而且有關(guān)采用煎煮法提高湯劑療效應用研究更少。。通過對張仲景《傷寒論》湯劑煎煮法研究,可以提高認識,加強湯煎法臨床實踐研究中。
5.2借鑒意義《傷寒論》中所論述的煎煮法包括藥物及整體湯劑的煎煮方法。藥物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煎湯代水、同煮、烊化、沖服等不同形式;整體湯劑煎煮方法有去滓再煎、麻沸湯漬取、先后煎煮次、先制后合等,豐富多樣;而且對于不同病癥、不同的方藥,煎煮溶媒的選擇也不同,體現(xiàn)出辯證論治、靈活施用的原則,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證湯劑療效。
6不足與展望
由于科研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我們采用分光光度計進行實驗檢測,使用分光光度計只能對兩種湯劑整體有效成分的高低進行測定,無法深入了解《傷寒論》煮法優(yōu)于現(xiàn)代煮法的具體原因以及湯劑中具體成分的含量。而現(xiàn)階段,高效液相色譜法經(jīng)實踐經(jīng)驗證明,其適用范圍廣,可用于分析高沸點、熱不穩(wěn)定、大分子量的樣品,是一種非常有效和普遍適用的中藥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6]。使用此方法,可以通過測定麻黃湯中麻黃堿、桂皮醛、杏仁苷等有效成分;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堿、苯甲酰新烏頭原堿的含量;茵陳蒿湯中梔子甙的含量等等[7]。相信經(jīng)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上述方劑的《傷寒論》煮法及現(xiàn)代煮法的有效成分含量,將對我們進一步研究《傷寒論》及提高現(xiàn)代煎煮中藥方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郝萬山.傷寒論理論與實踐,2009.
[2]王竹蘭.《傷寒論》湯劑煎煮法與湯劑制備規(guī)范化研究,2010.
[3]孫逢國,艾廣鳳.麻黃用法商榷[J].中藥材,1995,18(1):51-52.
[4]馬愛華,張俊慧,陸曉和,等.煎煮時間對麻黃中麻黃堿溶出率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5,1(2):44-45.
[5]王力智,劉冰.中藥煎劑藥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時間和煎取量間關(guān)系的實驗探討[J].中國藥房,1997,8(2):94-95,32.
[6]吳恒,陳禮明,張善堂.高效液相色譜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J].安徽醫(yī)藥,2009.
[7]中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