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是一個在理論上有頗多爭議、在我國立法上未作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務中又確實存在且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對精神損害賠償基礎理論的探討分析入手,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他國相關立法模式進行了剖析總結,并結合我國現(xiàn)實,提出了構建我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設想。
關鍵詞: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比較法分析;模式借鑒
一、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基本問題探究
1.違約責任與違約損害賠償
違約責任是指違反了合同的民事責任,即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廣義的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反了合同義務的締約方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包括實際履行、違約金和損害賠償金;狹義的違約損害賠償則是指違反合同義務的債務人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形式,也就是指違約損害賠償金。本文所論及違約損害賠償是狹義上的違約損害賠償。
2.精神損害與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一般被認為是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或精神利益受損,即因生命權、健康權等物質性權利受到侵害所遭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損害和因名譽權等精神性權利受到侵害所遭受的精神利益的損失。精神損害賠償是一種侵害人所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其產(chǎn)生原因是受害人的精神遭受了其損害,在法律上表現(xiàn)為對受害人精神痛苦的撫慰和平復。精神損害賠償?shù)哪康脑谟趯κ芎θ说木駬p害予以補償。
3.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違約責任中的精神損害是由于對合同規(guī)定義務的違反而對相對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基于對這種痛苦的彌補和賠償而產(chǎn)生的金錢的給付義務。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是指由于合同相對方的違約行為,使身體和精神遭受損害而導致一定程度的精神上的痛苦,據(jù)此可要求侵害人予以賠償。
二、國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模式
1.模式一:一般性肯定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采取這種模式規(guī)定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主要是法國和德國,這種模式下,違約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和侵權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一樣地一般性地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這種立法模式視侵權損害和違約損害具有同一性質,把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再僅僅限于侵權行為的范圍內,對以違約責任為基礎的非財產(chǎn)損害請求權給予同樣的承認。
在法國法上,如果相關的行為引起了非財產(chǎn)損害,不管該行為的性質是侵權還是違約,法律都會給予保護。這是因為法國承認侵權責任與合同責任在性質上的同一性,因此在損害賠償?shù)姆秶鷥?,侵權法上的結論在合同法上同樣可以加以適用,在合同法領域也承認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
德國法于2002年修改以后,在一定的范圍內承認了一般性的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兜聡穹ǖ洹沸拚蟮?53條第2款規(guī)定,在身體、健康、自由以及性的自我決定法益范圍內,承認以違約責任為基礎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
2.模式二:“原則——例外”模式
除了上述法國和德國一般性的規(guī)定違約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制度的模式外,以英、美為代表的國家采用的則是“原則——例外”的立法模式。這種模式即原則上否定一般性的違約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在違約明顯造成非財產(chǎn)損害的情況下,為了充分保護當事人的權益,允許對其進行救濟,也就是說在例外的情況下,允許當事人以違約為基礎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在英國法中,允許提起違約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shù)睦鈿w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1.合同的目的是提供精神上的利益;2.合同的目的是為了擺脫煩惱和痛苦;3.由于身體上的不便或者不適造成了非財產(chǎn)損害。
在美國法中,通過美國判例的不斷發(fā)展和兩次合同法重述的完善,一般認為,在美國的合同之訴中,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shù)挠幸韵聨追N情況;1.因違反婚約造成的精神損害;2.因違約造成人身傷害并導致精神損害;3.因違約方造成非違約方不便并使其遭受精神損害;4.因某人極不負責或者疏忽大意使他人蒙受羞辱和其他精神損害,可以獲得賠償。
三、兩種模式對于我國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借鑒意義
1.模式一的借鑒意義
模式一一般性地肯定了違約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創(chuàng)設了一個以簡單客觀的風險分配為基礎的補償機制,從而有助于促進審判程序合理化的效果”。但是若將這種引入中國,將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觀念上的障礙。通過前文論述已經(jīng)可以得知,我國學界目前對于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仍然持保守的否定態(tài)度,很多學者都還堅定的認為精神損害只能存在于侵權責任中,而在違約中根本不存在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shù)膯栴}。若將這種立法模式引入中國,首先面對的就是觀念上的極大障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學者對于這一觀念的普遍轉變也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這是一個較為漫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若貿然將這種模式引入中國法律中,對眾多傳統(tǒng)的中國法律學者來說無異于一種巨大的顛覆。先勿論立法上的障礙,單單從觀念上接受這一種模式就幾乎等同于不可能的任務。
2.模式二的借鑒意義
模式二采用了“原則——例外”的形式,原則上并不承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但在某些例外情況下,允許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基礎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請求。這一種模式就中國的現(xiàn)狀而言,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具有更好的參考性。
再從這一模式本身的優(yōu)點來說,這一模式采用在原則之外規(guī)定了幾種例外的情況,這種立法模式較為靈活,能夠使法律的規(guī)定很容易地跟上社會的變化。中國作為成文法國家,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快,為了更好地使法律與社會發(fā)展步調更加一致,借鑒這種立法模式未嘗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解志國.《侵犯物質性權利與精神損害賠償》.《判解研究》,2001-2
[2]馬克西米利安·??怂?《侵權行為法》.齊曉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崔璇(1988~),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現(xiàn)為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