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封建社會中,弱勢群體往往是被欺凌被壓制的群體,自己能獲得的正當權益非常有限,這種現(xiàn)象也是封建社會的顯著標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法制社會已經取代了封建社會中的不平等,但是在法制社會中,長期關注的是成人的世界而很少關注與兒童,當兒童的利益與其他社會群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兒童的弱勢群體地位就凸顯出來,很容易被成人所忽視,兒童的基本權利經常處于得不到保護的狀態(tài)之中,兒童基本權利的保護現(xiàn)狀也未得到妥善的保護,本文對兒童基本權利法律保護的原則進行了全面概述,希望能夠從法律角度,為兒童權利的保護產生積極作用,為我國法律的健全做出貢獻。
關鍵詞:兒童;權益;法律保護
前言:《兒童權利公約》是一項有關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聯(lián)合國在1989年11月20日的會議上通過該有關議案,1990年9月2日生效。《兒童權利公約》是首條具法律束力的國際公約,并涵蓋所有人權范籌,保障兒童在公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中的權利。這公約共有192個締約國,得到大部份聯(lián)合國成員承認(或有條件承認),當中只有美國和索馬里沒有加入。兒童權利公約的前41條主要強調,每一位18歲以下的兒童們的人權必須被重視和保護,而且這些權利必須依據公約的指導原則去實踐。
一、兒童最大利益原則
涉及兒童的一切行為,必須首先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未成年人的關心、愛護和特別司法保護,讓他們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未成年人是世界各國均給予特殊保護的特殊群體,聯(lián)合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公約與規(guī)則標準。我國積極遵循聯(lián)合國關于少年兒童保護的各項公約與標準,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1年9月4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表述為“特殊、優(yōu)先保護”,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執(zhí)法者以及公共事務管理者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僅停留在口頭上,內心深處仍堅守著非常錯誤的理念,即“養(yǎng)孩子、管孩子是父母的事”。因此,在制度建設、資源分配、公共設施建設規(guī)范等各個方面,未成年人都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嚴重影響了我們國家未成年人的保護水平。中國正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兒童權利保護的現(xiàn)代觀念和法律意識正在逐漸形成,兒童權利保護取得了重大進步,但現(xiàn)狀依舊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必須突出兒童權利的法律地位,推動立法機關建立兒童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同時,政府應該鼓勵、規(guī)范、發(fā)展兒童權利保護的社會組織,嚴格落實保護兒童權利的法律責任,唯此,才有可能徹底貫徹落實“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切實保障兒童權利。
二、平等保護原則與特殊保護原則
兒童的合法權益,既包括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也包括有關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特定權益。各級法院在審理涉及兒童的糾紛案件中,要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處境和需求,盡量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實行兒童適當照顧和優(yōu)先原則。同時,要堅持平等保護原則,依法合理地界定法律責任和權利義務范圍,真正體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正確處理好依法依規(guī)與講情講理的關系。做好維護兒童合法權益工作,必須緊密聯(lián)系國情民情鄉(xiāng)情,既遵從法律法規(guī),又尊重公序良俗,努力實現(xiàn)辦案法律效果與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三者統(tǒng)一。本著平等的原則,尊重孩子的安全邊際,才能深入孩子的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給出的合理建議。平等意味著父母既不能處處順從孩子的意愿,讓他(她)成為高高在上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任性的心理,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試驗品和玩具,完全置于控制之下,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極強的自卑心理。在不平等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常常有心理障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最常見的例子是,很多孩子在跟父母玩游戲時非常拘謹,而在與小伙伴游戲時卻放得很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強調的恰恰是平等的力量,只有平等才能讓孩子全心投入,健康成長。
三、尊重兒童尊嚴和無歧視的原則
任何事情涉及兒童,均應聽取兒童的意見。孩子從幾個月開始就逐漸能體會別人對他的態(tài)度,幼兒已經開始形成一定的人格,懂得別人的贊許或批評,有自己的自尊心?,F(xiàn)代健康的觀念認為,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孩子的人格尊嚴受到侮辱,會使未成熟的心靈受到殘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我們幼兒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尊重幼兒,讓他們幼小的心靈不受到傷害。幼兒雖然年齡小,但自尊心很強,他們希望教師“悄悄地說”“不要告訴別的老師”。但教師是否從幼兒的角度認真考慮過他們的這種心理需要呢?我們又如何處理幼兒的違規(guī)行為呢?其實,對幼兒的某些違規(guī)行為,教師只要用身體語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兒搶他人玩具時,教師只需走到他的身邊,用善意的略帶威嚴的眼神看著他,這遠比大聲訓斥有效。另外,教師經常運用恰當?shù)纳眢w語言并伴以溫和的口頭語言與幼兒交流,有助于幼兒逐漸學會關注和體會他人的情緒情感,獲得社會情感認知,習得更多積極的社會性行為。教師對幼兒人格尊嚴的侮辱,可以說是殘害幼小心靈的無形殺手,必須堅決杜絕。有時我覺得也和幼兒相處也不是那么難,他們很單純的,只要你的一個微笑他們就會覺得你是尊重他的。不管兒童的社會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貧富、男女、正常兒童或殘疾兒童,都應該得到平等對待,不受歧視和忽視。所有兒童,無論他們出生在哪里,屬于哪個種族或民族,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富有還是貧窮,都必須得到充分的機會,成為社會有用的成員,并且必須享有發(fā)言權,他們的聲音也必須獲得傾聽。
四、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幼兒雖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維很具體形象,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成人不能因為孩子的弱小、因為對成人的依賴而無視他們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自我意識是幼兒適應性發(fā)展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就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意識包括自我感、自我評價、自尊心、自信心、自控力、獨立性等。這些素質在幼兒期如果發(fā)展不好,就會影響他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識是來自父母和老師對他的評價,當他肯定被父母和老師愛著時,他就有一種滿足、快樂感和安全感。幼兒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會提出“我自己來”、“我自己做”的要求,這是幼兒心理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正?,F(xiàn)象??墒浅扇送滤麄冏霾缓没蛘咛韥y,從而常常包辦代替,剝奪了幼兒學習、鍛煉的機會,而當幼兒長到一定年齡卻什么也不會或做不好時,卻又遭到父母的職責和埋怨,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在美國,不論父母還是老師都沒有權力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為,在任何情況下,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他們非常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說話是大人不僅僅要認真聽,而且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使孩子感覺到與大人的平等和來自大人的尊重。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過:“成人越不宣言幼兒的過錯,則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就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榮譽已受打擊,維護自己榮譽的心思就越淡薄。”作為教育者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通過各種方式給于幼兒支持,如對孩子表示信任,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給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朋友等。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把幼兒看成是容器,是簡單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者必須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幼兒的合理要求、幼兒的情緒和情感需要、幼兒的選擇和判斷。
五、結束語
兒童權利保護中的四大原則已經在我國國家政策層面得到認可與支持,進入法律層面已經有了很大的希望,我們在兒童權利保護的過程之中,必須徹底貫徹落實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平等保護原則與特殊保護原則,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現(xiàn)代兒童權利觀念的逐漸形成、兒童主體法律意識的提高,兒童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的逐步健全,兒童權利保護的社會組織的規(guī)范發(fā)展,侵犯兒童權利責任的嚴格落實,我國兒童權利保護事業(yè)必將持續(xù)向前推進。今天的兒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們的生存,保護與發(fā)展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他們的個人發(fā)展和社會貢獻將塑造世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曹燕飛.《童工利益保護的法律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
[2]王安寧.《兒童權利法律保護的基本原則》.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
[3] 張楊.《西方兒童權利保護論與解放論之爭議與調和》.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