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公證制度在我國的不斷發(fā)展,公證賠償責任的法律適用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國家賠償責任制轉變?yōu)榱嗣袷沦r償責任制。這一法律適用的轉變也體現了公證人員法律地位的變化,但是公證賠償的其他相關內容仍然存在疑惑和爭議之處。本文以公證制度為著眼點,描述了公證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分析了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并且對公證賠償責任的判斷以及認定進行了分析。通過本文的分析,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看待我國的公證制度,為我國司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借鑒經驗。
關鍵詞:公證賠償;公證機構;公證人員;過錯規(guī)則原則
一、公證制度相關概述
現代社會中的公證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框架下的重要分支,屬于司法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證法》是我國公證制度舉行劃定的重要法律文件。在我國的具體司法實踐中,主要是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對公證制度進行規(guī)定,公證機構的公證活動要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來進行。不僅要求公證機構的權力具有合法的依據,而且要求公證機構要依據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公證行為,要求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堅持公證三大原則,即公正、真實、合法原則進行公證活動。
二、公證賠償責任相關概述
(一)公證賠償的概念
公證賠償的產生是由于公證機構以及其公證人員在公證活動過程中違背了公證的公正、真實、合法的基本原則所致。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違背三大公證原則進行公證活動而給當事人帶來直接或者間接損失,并且由此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即是公證賠償。
(二)公證賠償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將我國的公證制度加以劃定,同時這些具體的法律條文內容也包括了公證賠償責任的承擔等等方面。根據規(guī)定可得出以下結論:因公證機構以及其公證人員的公證行為違背三大基本原則或者因其他過錯行為,而給公證申請人或者其他公證當事人及公證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害的,公證機構以及其公證人員須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造成補償責任的首要錯誤在于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公證活動,則公證機構可先對此行為承當公證補償責任,向當事人進行補償以后再向有重大錯誤的公證人員通過追索賠償的方式追回賠償的損失;并且通過對法律條文的分析也可知公證利害關系人因公證賠償責任各項內容發(fā)生爭議的,當事人也可采取提起訴訟的方式加以解決。
(三)構成公證賠償責任的要件
公證賠償責任的承擔須以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公證賠償責任的存在為前提,根據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以及其他法律責任的類推適用可得出構成公證賠償責任的基本要件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有公證行為的客觀存在。第二,過錯的客觀存在。第三,損害結果的客觀存在。第四,因果關系的客觀存在。
三、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
(一)公證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根據以上對公證賠償責任的具體構成要件的分析可得出,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的公證賠償責任的基本歸責原則。公證賠償責任采用過錯責任原則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公證機構經過公證活動所頒發(fā)的公證書具有相對于其他證明文件來說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所具有的證明效力位居榜首,但是如果采取無過錯制則可能造成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其次,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公證活動是對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的履行,只要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即可免責,這樣避免了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無限責任”的出現。再次,根據投資成本與風險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我國公證的收費標準較低,如果實行無過錯規(guī)則原則則可能會導致司法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公證制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過錯歸責制的意義在于或許能夠減少和制止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承擔非己的責任。
(二)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
根據以上對公證賠償責任的規(guī)則原則的分析可得出,公證賠償責任中的過錯的內涵是,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在公證活動過程中未能盡職履行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行業(yè)規(guī)則和慣例中規(guī)定的義務,未能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行業(yè)規(guī)則和慣例中規(guī)定的公證程序進行公證、出具公證書等等情節(jié)。過錯的內涵主要在主觀上表現為故意或者過失,客觀方面則表現為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義務。
四、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認定
對于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的認定主要的是以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為依據,從法律條文的具體內容著手,具體表現在分析判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履行法定職責的與否、分析判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公證行動和出具公證書的舉動按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程序與否等等具體行為。
在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認定過程中首先要對公證行為是否符合公證實體法的要求進行分析判斷,從定性環(huán)節(jié)對是否發(fā)生過錯進行初步判斷。其次,對對公證行為是否符合公證程序法的要求進行分析判斷,包括了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各項職責義務的是否切實履行,如告知公證申請人和接受申請人咨詢的義務、審核申請材料的義務等等法定義務。最后,過錯推定原則應該在公證賠償的過錯認定中加以運用。這是由于公證制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而具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時很可能面臨舉證困難,甚至是舉證不能的現象,因此過錯推定原則有利于降低舉證難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對于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認定制度的改進有以下兩點建議:第一,由于公證賠償責任的產生是在公證機構以及公證人員的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公證申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很難舉證說明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過錯行為,因此在特殊情況之下可以由公證機構以及其公證人員對其行為無過錯進行舉證說明。第二,對于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的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認定應當有一定的標準,模糊“過錯”的標準不利于維護公證申請人以及其他公證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五、結語
公證賠償責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彌補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在具體的公證活動中給公證申請人和其他公證利害關系人造成的損害。加強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及其認定的研究有利于明確過錯的判斷標準以及認定的具體步驟,從而有利于維護公證機構及其公證人員、公證申請人及其他公證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也為我國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認定的司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借鑒經驗,促進公證制度在我國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里安,陳加滿.論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及其認定[J].江淮論壇,2008,02:53-57+62
[2]黃琦.公證賠償的研究[D].安徽大學,2007
[3]吳奕晗.論公證賠償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11
[4]張守俊.淺議公證賠償責任中的過錯[J].科技信息,2012,23:458-459
[5]呂鳴.論我國公證賠償責任制度中的過錯認定規(guī)則[D].復旦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