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方式的分析,以供大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予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預追償;代位求償;第三人
一、保險人在賠付前對第三人的預追償
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保險人在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款以前,并未取得代位求償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追償,尤其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追償訴訟。如果保險人想要啟動追償程序,就只能要求被保險人先向第三人追償或者自己以被保險人的名義向第三人追償,保險行業(yè)內通常把保險人在賠付以前對第三人的追償稱為“預追償”。
1.要求被保險人直接向第三人追償
在保險事故發(fā)生以后時,保險人一般都會要求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追償,被保險人有時也會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或保險人的要求向第三人提出賠償要求,在責任明確的情況下,第三人有時也愿意主動承擔賠償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國《保險法》第45條第2款和《海商法》第254條第1款的規(guī)定,保險人賠償保險金時,可以相應扣減被保險人從第三者已取得的賠償金額。不過,《保險法》和《海商法》關于“相應扣減”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并未區(qū)分保險賠償能否補償被保險人的全部損失,以及被保險人追償標的與保險賠償標的是否一致的情況,在實務操作中必然會引起爭議。
當保險賠償不能彌補被保險人的全部損失時,比如存在部分損失不屬于保險責任范圍內、不足額保險、免賠等情況,被保險人從第三人追償回來的收益應優(yōu)先用來彌補保險賠償不足部分的損失,如果還有剩余,才能用來扣減保險賠償責任。如果不分青紅皂白,追償回來的收益一律首先扣減保險賠償責任,必然會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也不符合《保險法》第45條第3款“保險人依照第一款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不影響被保險人就未取得賠償的部分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的精神。
2.以被保險人的名義向第三人訴訟追償
在保險實務中,下列情況下保險人經常會以被保險人名義訴訟追償:1.訴前保全,在海上保險業(yè)務中,因情況緊急需要扣船或對第三人采取其他訴訟保全措施時,保險人來不及理賠,只能以被保險人名義申請保全;2.追償時效即將屆滿,如被保險人不愿自己先行起訴,保險人為避免錯過追償時效,一般會借用被保險人的名義對第三人提起訴訟;3.保險人調查事故原因及評估損失需要一定時間,難以在短時間內作出賠付,為及時啟動對第三人的追償程序,先以被保險人名義提起訴訟或仲裁;4.在不足額保險情況下,為了及時足額的從第三人那里獲得賠償,被保險人也愿意與保險人聯手提前以被保險人名義對第三人提起訴訟,從而提高追償效率;5.為了規(guī)避第三人免責條款,比如在有的運輸合同中規(guī)定如貨物損失已經得到保險補償,承運人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再比如有的運輸合同中規(guī)定由托運人負責購買保險,保險賠償以外的損失才由承運人負責賠償,這種條款容易被理解成免除第三人賠償責任,保險人在賠償以前以被保險人名義直接向第三人追償就可以規(guī)避這些免責條款的效力。
由于保險人沒有支付保險賠款,尚沒有取得代位求償權,因此以被保險人的名義向第三人追償不屬于代位追償,但是訴訟程序又確實是在保險人支配下為了保險人的利益在推進,其目的和作用與代位求償實無二至。這種訴訟預追償模式與英國法下的代位追償模式有點類似:二者都是以被保險人的名義;都是為了保險人的利益;追償費用都是由保險人承擔;追償訴訟程序都是在保險人支配下進行。
二、保險賠付完全補償被保險人后的代位求償
當保險賠付能夠完全彌補被保險人的損失時,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即依法全部移轉于保險人處,保險人自然應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向第三人代位追償,只是可能需要被保險人提供必要的協助。此時的代位追償并不以訴訟為限,和解如果可能,無疑是一種更為迅捷、經濟的有效方式。
這是依據實體法所做出的認定,然而在程序法上,又必須作出進一步的區(qū)分,標準和依據就是被保險人是否在保險代位求償之前已向第三人提起訴訟。《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和第95條第一款即是根據這種區(qū)分作出了不同的處理。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代位求償之前未向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無疑應徑行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理論和實務中存在爭議的主要是第二種情形,如果被保險人在代位求償之前已向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又該如何代位求償呢?這是訴訟系屬中債的移轉所形成的特定訴訟繼受的問題。對此的處理模式主要是以德國為代表的當事人恒定主義和以日本為代表的訴訟承受主義。當事人恒定主義,是指出讓人在訴訟系屬中仍然是正當當事人,從而在形式上不發(fā)生當事人變更,繼受人不得以受讓訴訟權利義務的地位另行起訴。但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繼受人可以代替出讓人承擔訴訟,或者作為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出讓人非經繼受人同意不得處分已出讓的實體權利義務;繼受人即使沒有以當事人身份參加訴訟,該案判決的既判力也及于該繼受人。而訴訟繼承主義是指,由實體權利義務繼受人代替原當事人而成為正當當事人,繼續(xù)原來的訴訟程序,原當事人已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新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判決的既判力及于繼受人和出讓人?!逗J略V訟特別程序法》第95條第1款顯然采納的是訴訟承繼主義。然而這既與訴訟程序的安定主義相悖,也不利于公平的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在特定訴訟繼受時,若必須由繼受人替換喪失本案適格的原當事人進行訴訟,使對方當事人必須不斷變換與不同當事人進行訴訟,對對方當事人將是很大的不利,無法保證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果,也無端增加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負擔,也使法院的審判處于一種不安定狀態(tài),無端增加法院的審判成本。是故,有關于此的保險立法應采當事人恒定主義。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被保險人已經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經被保險人同意,保險人可以代替被保險人承擔訴訟,或者不管被保險人是否同意而作為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被保險人非經保險人同意不得為處分行為。
參考文獻:
[1]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許良根.保險代位求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陳城(1990~),男,漢族,山東濟寧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碩士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