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采用舒適護理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方法 對骨折患者在環(huán)境、心理、體位、排泄及皮膚等方面采用舒適護理。結果 骨折患者的舒適度增加。結論 通過舒適護理,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護患關系。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折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tài)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對于骨折患者,尤其是胸、腰椎和下肢骨折的患者一般都需要臥床休息,臥床時間需2個月以上,這給患者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因此給予他們提供舒適護理很重要。我科從2013年1月開始對患者采用舒適護理,減輕了患者身體和精神的痛苦,促進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服務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心理的舒適護理
大多數患者由于突然受傷,環(huán)境、角色發(fā)生很大變化,精神壓力大,心理負擔重,接診時要特別注意主動熱情,幫助患者熟悉新環(huán)境,詳細為其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各項規(guī)章制度、主管醫(yī)生、護士長、床位護士;介紹病房其他患者與其交流,鼓勵患者把內心的不愉快表達出來,最大限度的減輕患者入院后的焦慮及陌生感。告知患者疾病方面的信息:診斷、治療、護理、預后等方面的知識,介紹以往手術成功的病例,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用親切的語言安慰和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以嫻熟的技術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時幫助患者聯系家屬,取得家屬的陪伴與支持,同時在護理活動中盡量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使患者達到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舒適,以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療和護理。
2環(huán)境的舒適護理
病室保持相對濕度在50%,溫度在22℃~25℃,潔凈的房間,柔和的光線能提高環(huán)境的舒適度,夜間使用地燈可降低光刺激,促進患者睡眠,此外還注重護理人員的儀表風范和服飾美,良好的儀表舉止行為,可增加患者的感覺舒適度,微笑禮儀和甜美的淡妝是對自我的一種尊重,也是對患者的一種尊重。盡可能降低一切噪音,如開門、關門、各項操作、說話聲音、探視人員的喧嘩聲,使患者處在一種安全、安靜及舒適的環(huán)境中,從而提升了患者的環(huán)境舒適度。
3疼痛的舒適護理
骨折疼痛是影響患者舒適的主要原因,傷后、術后的100%的患者把無痛放在需求的首位,是舒適護理需求最迫切的問題[2]。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細致觀察疼痛特點及對疼痛的反應,并做好相關記錄,及時準確地進行疼痛評估,根據患者的情況積極采取措施,一般的疼痛,可采取聊天、聽音樂、利用視覺或觸覺分散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對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給予藥物鎮(zhèn)痛,如使用止痛藥或鎮(zhèn)痛泵等;并盡量預防性地提前給藥,減輕患者的疼痛,移動患者時應先取得患者的配合,對骨折部位重點保護,減輕疼痛,盡可能達到舒適的目的。
4體位及皮膚的舒適護理
對于脊柱骨折的患者,指導絕對臥床休息;肢體骨折者,患肢處于功能位;下肢皮牽引的患者,為增加患者的舒適度,皮牽引帶與皮膚間放一條軟棉質毛巾,每日更換。同時在內外踝、足跟處加棉墊,冬天穿厚棉襪,以減少牽引過程中對骨隆突處的摩擦,增加患者的舒適。每日檢查并清潔皮膚,保持患肢牽引有效,避免牽引中斷而增加患者的痛苦。骨折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制動,易發(fā)生壓瘡。患者入院后要根據壓瘡評估表進行壓瘡評估,若<18分,應加強皮膚護理,保持頭發(fā)、皮膚的清潔,指導或協助翻身,動作要輕柔、緩慢;必要時予以臥氣墊床,增加患者的舒適感,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5促進排泄的舒適護理
便秘是骨折臥床患者發(fā)生率很高的并發(fā)癥,其概率為50%~70%[3]。鼓勵患者多食粗纖維食物,飲水量>2000 mL/d,指導環(huán)形按摩腹部,刺激腸蠕動,防止便秘。對頑固性便秘者,可使用開塞露灌腸或口服藥物治療,養(yǎng)成定時排便,同時注意給患者提供安靜、隱蔽的排便環(huán)境,同時家屬平托患處以減少患肢的疼痛,使患者在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下排便,排便后及時清理,保持肛周及會陰部清潔干燥,從而增加了患者舒適度。
6功能鍛煉的舒適護理
系統(tǒng)的康復功能鍛煉是患者骨折后恢復功能的重要措施。實施康復訓練護理時間越早越好,肌肉主動收縮、關節(jié)適當運動,能有效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變形、肢體廢用和畸形,向患者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患者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愉快的進行功能鍛煉;其次是制定鍛煉計劃,隨著患者骨折部位穩(wěn)定程度的增加和周圍軟組織的逐漸修復,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鍛煉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多到少,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骨折早期主要應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以利消腫和校正骨折;中期應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變被動為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jié)僵硬;后期應加強患肢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以患者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fā)生疼痛為度[4]。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鍛煉計劃,達到舒適的目的。
7討論
舒適護理順應了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拓展了護理專業(yè)的實踐范圍,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在舒適護理中,護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患者身邊,增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鼓勵患者主動參與整個醫(yī)療護理過程,隨時進行健康教育工作,患者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治療轉變?yōu)楝F在的主動、積極參與和配合治療,促進了舒適護理水平的提高,順應了整體護理的發(fā)展,補充完善了整體護理的內涵,為護理學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領域,推動了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更加有的放矢。舒適護理的臨床實踐,滿足患者的舒適要求,降低或縮短其不愉快的程度,促進了患者早期康復,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秦華.160例骨折患者的舒適護理總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2):175-176.
[2]陸烈紅.患者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937-938.
[3]朱亞芳,陳淑娟,何巖.骨科臥床患者便秘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8,17(5).
[4]楊旭芳,宣彩君.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舒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4):318-31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