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將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對下靜脈曲張進行治療,與單純的高位結扎對下靜脈曲張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觀察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并進行臨床評價。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56例患有下靜脈曲張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28例,實驗組為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治療方法,對照組為單純的高位結扎療法。結果 在術后隨訪中,實驗組28例患者均能正常生活,2~4w后靜脈曲張團均軟化消失,恢復正常工作,患者出現復發(fā)現象較低,對照組28例患者中,6~8w左右靜脈曲張團軟化消失,其中有8例患者出現再復發(fā)現象。結論 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治療下靜脈曲張效果好,治療的安全水平較高,術后美觀性提高,手術創(chuàng)傷面積小,手術簡單,費用較低,治療效果高,在臨床上可以大力推廣。
關鍵詞:高位結扎;經皮靜脈栓塞;下靜脈曲張;療效
下靜脈曲張是目前常見的疾病,分為原發(fā)性靜脈曲張和繼發(fā)性靜脈曲張,往往伴有家族遺傳史。先天靜脈發(fā)育薄弱,如后天職業(yè)或生活習慣存在誘發(fā)因素。①長期站立和從事重體力勞動,會使靜脈內壓持續(xù)升高,導致瓣膜承受過重壓力,逐漸松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進而形成靜脈曲張。②長期坐位工作,導致下肢靜脈回流不良,加大瓣膜壓力,造成靜脈曲張。③先天性靜脈壁軟弱者,靜脈缺乏彈性,易松弛,血液向下導流,靜脈壓增高,繼而延長彎曲,成為靜脈曲張。目前,在下靜脈曲張的研究上,還沒有大的突破,不能完全根治這類疾病,現在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聯合治療的手法。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一直研究聯合治療的方法對下靜脈曲張的治療效果,選取56例靜脈曲張患者,對其兩種方法治療效果進行探究,并及時進行隨訪調查,現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56例下肢靜脈患者,男性患者31例38條腿,女性患者25例31條腿。32例患者小腿有色素沉積,18例患者有濕疹和潰瘍癥狀的出現,6例患者曾接受過經皮靜脈栓塞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28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40±2.3)歲,病情持續(xù)時間7~50年。對照組2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41±2.1)歲,病情持續(xù)時間8~7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狀況無明顯差異,數據就有可比性。
1.2納入患者標準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要接受靜脈造影的檢測,證明未患有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癥;患者沒有外傷的患病史;嚴重的心、腦、肝、肺功能損傷的患者不可參與治療;對碘嚴重過敏的患者和下肢有嚴重水腫現象的患者不可參與治療;孕婦、哺乳期的婦女等不可參與治療。
1.3選擇藥品 采用利多卡因作為的本次手術的麻醉藥,硬化劑作為栓塞,采用十四羥基硫酸鈉。
1.4手術前準備工作 對兩組患者進行靜脈膜功能測試等多項檢查,從而確定手術部位。對于病情分析不確切,鑒別困難的患者,應用彩超或者靜脈造影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深入的研究。
1.5治療方法 手術前2h,患者洗澡后下肢暴露備皮,讓患者自然站立1h后,標記出下肢皮膚手術的詳細位置。對患者腰部注射利多卡因,采用腰麻的方法對其進行局部麻醉,患者下肢無意識,達到麻醉的效果后,對照組采用腹膜后精索靜脈高位結扎手術,在麥氏點位置做3cm左右的切口,切開腹外斜肌腱膜、提睪肌,打開腹股溝管,游離精索靜脈叢,仔細分離精索靜脈的每一支,通常是3~4支,提起曲張的精索靜脈,分別給予雙重結扎,中間一段予以切除,注意保護輸精管、淋巴管,確定無靜脈漏結扎后,縫合提睪肌筋膜、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環(huán)口,縫合皮膚。實驗組采用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的治療手法,在腹股溝韌帶下方做2cm左右的切口,找到靜脈的主干和細小的分支位置,對其進行結扎,之后對其下肢進行經皮靜脈栓塞治療,在手術前的標記位置用兩指將曲張的血管排空,應用6號的針頭將硬化劑注射入血管中,用無菌紗布處理穿刺的位置,彈力環(huán)將其固定,栓塞注射結束后,將繃帶從腳部纏至膝關節(jié)上部。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按時進行隨訪,詳細記錄患者的康復狀況。
1.6統(tǒng)計學處理 兩組數據應用X2檢驗方法,計數數據采用t檢驗。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P<0.05是數據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意義,P<0.01數據差異非常顯著,P>0.05為數據無明顯差異。
2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后,在隨后的兩年內的隨訪中,可以證實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治療方法,在手術時間、手術后的疼痛感、住院的時間等方面,與對照組單純的高位結扎療法相比,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手術后皮膚淺表曲張團再復發(fā)情況很少,復發(fā)概率低,減輕了患者再次治療的痛苦,出現的并發(fā)癥減少,兩組數據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討論
靜脈曲張是外科疾病中發(fā)病率很高的疾病,長期站立或者長期久坐不動的人易患此病。其主要的癥狀表現:表層血管像蚯蚓一樣曲張,明顯凸出皮膚曲張呈團狀或結節(jié)狀;有腹水、肝脾腫大的現象,會有嘔血、黑便的癥狀,雙下肢廣泛水腫患肢疼痛,運動時加劇,有時靜止時疼痛,夜間加重;肢體發(fā)涼,肢體潮熱,患肢變細,變粗皮膚有針刺感 、奇癢感、麻木感、灼熱感等一系列感覺;腿部有酸脹感,晚上情況加重,早上輕,皮膚有色素沉積,顏色發(fā)暗皮膚有脫屑、瘙癢、水腫;傍晚腳踝或膝蓋處可有輕微腫脹,睡覺時,小腿痙攣,腿抽筋。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成為治療下靜脈曲張的首選治療方法。傳統(tǒng)治療下靜脈曲張的方法為大(?。╇[靜脈高位結扎和分段剝脫手術的方法,但在手術結束后,患者腿部留下多個手術切口,面積較,皮下易出現血腫現象,治療時停留時間過長,經常會造成皮膚方面的燙傷,稍微不注意,還會造成血管壁破裂,引起皮下出血,種種的不良因素導致傳統(tǒng)的治療手法淘汰。近年來,我院深層次的探究下靜脈曲張的病發(fā)原因,逐漸總結出治療此病的新手法,將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方法治療時間周期短,減少了住院費用,手術時間大大縮短,減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術后沒有明顯的疼痛感,沒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出現,再復發(fā)的概率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手術不影響腿部的美觀,傷口不明顯,術后能快速回復正常的生活,運動功能回復正常。在隨訪中,患者中有一例復發(fā),由于我們觀察的時間有限,此現象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我院也會繼續(xù)跟蹤觀察此患者今后的癥狀表現,為實驗數據提供更可靠的證明。
總之,高位結扎配合經皮靜脈栓塞治療下靜脈曲張,就有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感減輕,并發(fā)癥少,治療費用低,不影響皮膚美觀等優(yōu)點,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上可以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鵬.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11,20(4):123-126.
[2]羅麗蘭.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621.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