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抗-HBc-IgM滴度水平及抗-HBc s/co值檢測在鑒別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應用雅培試劑盒檢測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比較80例急性乙肝及37例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二組間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結果 抗-HBc-IgM滴度值急性乙肝組明顯高于慢乙肝急性發(fā)作組(P<0.01),抗-HBc s/co值急性乙肝組明顯低于慢乙肝急性發(fā)作組(P<0.01)。結論 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檢測對鑒別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抗-HBc-IgM滴度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其準確性更高。而同時檢測血清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對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可靠性更高,更具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血清抗-HBc-IgM滴度水平;抗-HBc s/co值;急性乙型肝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12月本院應用雅培試劑盒檢測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c-IgM陽性住院患者117例,其中急性乙肝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41.7±11.4)歲。所有患者出院后隨訪6個月,均出現(xiàn)表面抗原、E抗原及HBVDNA陰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表面抗體。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39.2±14.3)歲。隨訪6個月無表面抗原轉陰。診斷標準根據(jù)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兩組患者既往均無明確的肝炎病史,系首次發(fā)病,排除合并甲、丙、戊 、酒精性肝炎、先天性及代謝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藥物性肝炎等。
1.2方法 分別于入院第2 d空腹采靜脈血,分離血清,檢測抗-HBc-IgM 滴度、及抗-HBc s/co值參考值(陰性<1.0),方法為免疫熒光定量,抗-HBc-IgM 滴度 檢測AXSYM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ABBOTT公司生產)試劑盒為AXSYM用乙肝核心抗體檢測,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非參數(shù)統(tǒng)計采用Wilcoxon W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曲線)進行診斷試驗評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急性乙肝與慢乙肝急性發(fā)作抗-HBc s/co值、抗-HBc-IgM 滴度(s/co)比較,見表1。
2.2兩組抗-HBc s/co值、抗-HBc-IgM 滴度(s/co)值不同區(qū)間分布比較,見表2。
2.3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的ROC曲線。采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曲線)進行診斷試驗評價,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抗-HBc s/co值的ROC曲線見圖1,曲線下面積為0.903,標準誤為0.037,面積95%可信區(qū)間為(0.83~0.976)HBc s/co值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有顯著意義,抗-HBc s/co值越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fā)作的可能性越大,根據(jù)ROC曲線圖1得出抗-HBc s/co值為8.74時為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最佳分界點,其預測慢性的(靈敏度+特異度-1)最大,為0.773。
2.4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抗-HBc-IgM的ROC曲線見圖2,抗-HBc-IgM曲線下面積0.992,標準誤為0.006,面積95%可信區(qū)間為(0.980~1.003),抗-HBc-IgM滴度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有顯著意義,抗-HBc-IgM滴度越高急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越高,根據(jù)ROC曲線圖2得出抗-HBc-IgM滴度為9.945時為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最佳分界點,其預測急性的(靈敏度+特異度-1)最大,為0.914。
3討論
本文通過雅培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檢測抗-HBc-IgM滴度值及抗-HBc s/co值,結果顯示:抗-HBc-IgM滴度值急性乙肝組明顯高于慢乙肝急性發(fā)作組(P<0.01),而抗-HBc s/co值急性乙肝組明顯低于慢乙肝急性發(fā)作組(P<0.01) ,我們同時應用ROC曲線進行診斷試驗評價: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抗 HBc- s/co值的ROC曲線見圖1,曲線下面積為0.903,標準誤為0.037,面積95%可信區(qū)間為(0.83~0.976),抗-HBc s/co值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有顯著意義,抗-HBc s/co值越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fā)作的可能性越大,根據(jù)ROC曲線1得出抗-HBc s/co值為8.74時為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最佳分界點,其預測慢性的(靈敏度+特異度-1)最大,為0.773。
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抗-HBc-IgM的ROC曲線見圖2,抗-HBc-IgM曲線下面積0.992,標準誤為0.006,面積95%可信區(qū)間為(0.980~1.003),抗-HBc-IgM滴度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有顯著意義,抗-HBc-IgM滴度越高急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越高,與Rodella等報道結果相一致,根據(jù)ROC曲線2得出抗-HBc-IgM滴度為9.945時為鑒別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最佳分界點,其預測急性的(靈敏度+特異度-1)最大,為0.914。
文獻報道抗-HBc-IgM的測定對急性乙型肝炎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我們的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雖然血清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二者在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中均有顯著意義,但比較二者ROC曲線及曲線下面積,我們得出抗-HBc-IgM滴度用于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其準確性更高。而同時檢測血清抗-HBc-IgM滴度及抗-HBc s/co值對鑒別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可靠性更高,對臨床早期明確診斷意義更大。不足之處因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組樣本量較小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J].肝臟,2000,5(4):257-263.[2]陶義訓,馬賢凱,段恕誠,等.檢測抗HBc-IgM的ELISA方法及其應用[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84,7(4):206-20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