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足部骨折之一,尤其是波及距下關節(jié)的跟骨骨折,若不能得到良好而隱定的骨折復位固定,易出現(xiàn)長期腫脹疼痛、行走困難,甚至遺留嚴重的后遺癥。跟骨外側L型切口復位,但切口皮膚壞死感染率高;克氏針撬拔捆綁復位結合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療效好無感染。目的 價運用撬拔復位結合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SendersⅡ型、SendersⅢ型的療效。方法 60例SendersⅡ型、SendersⅢ型的跟骨骨折患者分為兩組,采用空心釘內固定為觀察組,采用接骨板內固定為對照組,比較兩組間的手術時間、出血量、Bolher角矯正情況、骨折愈合時間,隨訪感染率、皮膚壞死情況。結果 訪1~2年,平均1.6年,兩組組間在Bolher角矯正情況、骨折愈合時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觀察組少于對照組。采用美國足踝協(xié)會后足評分(AOFAS)進行功能評定,兩組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對照組出現(xiàn)皮緣壞死4例,感染1例。結論 用撬拔復位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較切開復位內固定能有效的達到良好復位及可靠固定,并且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降低術后早期并發(fā)癥。
關鍵詞:跟骨骨折;撬拔捆綁復位;空心釘;接骨板;撬拔針
跟骨骨折多由傳導暴力造成,臨床十分常見,約占全身骨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跟骨關節(jié)內塌陷骨折進行手術治療,已漸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但就其方法、療效、并發(fā)癥與后遺癥等問題仍有不少爭議。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9例(60足),均為閉合性骨折,男25例(32足),女24例(28足);平均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7.2歲。左17側,右側21,雙側11例。觀察組26例(31足),對照組23例(29足)。
1.2術前處理
1.2.1術前均攝雙跟骨側、軸位片,跟骨平面及冠狀面CT平掃。測量Bolher角、Gissane角?;贾嗯R時固定,中藥內服外敷消腫,配合局部冰敷,直至患足出現(xiàn)皺褶試驗陽性[1]。
1.2.2術前將直徑2.5mm克氏針制作成撬撥針(將針尾制作成三角形的把手),其目的是:便于靈活有效操作并控制撬拔所需的骨折塊,以實現(xiàn)良好復位。
1.2.3術前30min預防性運用抗生素。
1.3方法 觀察組:麻醉滿意后,上止血帶,取俯臥位或者健側側臥位。在C型臂X線機的監(jiān)視下,先撬拔糾正較大的移位中央關節(jié)塌陷面,將1根自制撬拔針從跟骨后外上緣進針插入骨折的關節(jié)面下,將撬拔針尾向足底撬拔,以恢復Bolher角,并將跟骨塌陷的關節(jié)面撬起,并使關節(jié)恢復平整,然后用第二根自制撬拔針在跟骨后下緣進針至足舟骨,再通過側方擠壓將外側方與中央塌陷交替進行整復,X線透視下復位滿意后,用鋼絲通過自制撬拔針的三角型環(huán)將其捆扎,使其暫時維持良好的復位狀態(tài)。在C臂機X線透視下,根據(jù)骨折情況,選用長度,直徑合適的空心螺釘固定骨折塊。X線透視下正式骨折得到良好復位后,拔出自制撬拔針,縫合切口。
對照組:手術入路均采用跟骨外側擴 \"L\"型切口,起自外踝上方5~6cm跟腱與脛骨后緣之間下行,到達腓骨尖時切口恰位于跟腱的 方,在足跟90°弧形彎向足跟的外側緣到達第5跖骨基底部,銳性切開各層組織,緊貼跟骨外側壁銳性剝離,充分暴露距下關節(jié)與跟骰關節(jié),將全層皮瓣向上前方翻轉,用2~3枚克氏針將其臨時固定于距骨部,避免拉鉤牽拉。認真辨認檢查跟骨骨折、壓縮、關節(jié)面塌陷情況,用窄骨膜剝離器將后下方膨出部位稍撬開,將后、中關節(jié)面撬撥起并拼平,用1~2枚克氏針自跟骨結節(jié)部鉆入體部、骨折線后方,順時針方向旋轉復位,檢查距下關節(jié)及跟骰關節(jié)復位及對合狀況,注意跟骨外觀有無內外翻畸形并矯正之,將克氏針繼續(xù)鉆入前方予以臨時固定。X線透視下觀察側、軸位檢視復位后跟骨形態(tài)、關節(jié)面狀況、Bohler角及Gissane角情況,滿意后將大小合適的鋼板塑形后緊貼跟骨外壁固定。將皮瓣置回原位縫合,橡皮條或負壓引流24~48h,皮瓣外適度加壓包扎。
1.4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49例均隨訪。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觀察組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無感染及皮膚壞死,對照組出現(xiàn)皮緣壞死4例,其中感染1例,經(jīng)過對癥處理得到控制。按照美國足踝協(xié)會后足評分(AOFAS)進行功能評分:兩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3 結論
跟骨關節(jié)內塌陷骨折的治療,長期以來因其并發(fā)癥與后遺癥眾多,而存在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之爭議[2]。而在手術治療跟骨骨折,其方法較多,采用內固定方式也多樣,但其治療原則都是力求恢復跟骨之解剖形態(tài),從而達到關節(jié)面相對平整、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復、跟骨之長、寬、高度正常,減少距下及跟骰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腓骨長肌腱鞘炎、跟骨外翻等癥的發(fā)生率。對于跟骨外側L型切口,席學義[3]對其進行了改良,降低了切口處僻遠壞死率,楊輝[4]提倡在術前型多普勒超聲檢查,標記腓動脈終末支走行以避免損傷,這些積極治療方案能有效降低但不能杜絕切口并發(fā)癥。筆者認為對于原發(fā)性軟組織損傷嚴重者應采用經(jīng)皮撬拔復位內固定,林涌生[5]認為對于年齡較大(>60歲)、肥胖、有糖尿病病史及多年吸煙史的患者也應采用撬拔或者非手術治療,以避免術后出現(xiàn)皮緣壞死甚至發(fā)生感染。
參考文獻:
[1]王瑞良,張媛,李森,等.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皮緣壞死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2)169-170.
[2]王振虎,孫輝生.跟骨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6):1266.
[3]席學義,孫建偉,李新平,等.探討跟骨骨折手術\"L\"型切口的改進[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4):362.
[4]楊輝,唐三元,李遠輝,等.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切口并發(fā)癥初步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2):170-171.
[5]林涌生,陳松亮,鄭寧,等.跟骨骨折術后切口并發(fā)癥臨床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4):363-36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