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DC-CIK細胞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意義。方法 對我院治療的50例Ⅲ、Ⅳ期惡性腫瘤患者化放療后1個月行DC-CIK細胞治療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接受DC-CIK治療4周期前后患者的癥狀、腫瘤負荷及T細胞亞群結果進行隨訪觀察,評價治療有效率。結果 DC-CIK治療前后腫瘤客觀緩解率(ORR)為23.8%,CD3、CD4、CD8、CD16、CD56均有明顯的升高,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改善,僅少數(shù)患者輸注過程中出現(xiàn)發(fā)熱,未見其他不良反應。結論 采用DC-CIK細胞治療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治療,延長生存期,具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
關鍵詞:晚期惡性腫瘤;DC-CIK;過繼免疫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放化療治療后1個月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Karnofsky評分>60分。
1.2 DC-CIK細胞制備與治療
1.2.1 CIK細胞的制備 采集PBMC,經人淋巴細胞分離液密度梯度分離(2 000 r/min,離心20 min)。取白膜層細胞, 以生理鹽水洗滌3次,懸浮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yǎng)基中,調整細胞濃度為2×106/mL,第0 d加入IFN-γ 1000 U/mL,37℃5%CO 孵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鼠抗人CD3單克隆抗體50 ng/mL、IL-1 100 U/mL、IL-2 500 U/mL,繼續(xù)培養(yǎng)。每3 d半量換液,補足細胞因子。
1.2.2 DC細胞的制備 在1.2.1獲得的貼壁的單個核細胞中加入含GM-CSF 1000 U/mL、rhIL-4 1000 U/mL的AIM2V培養(yǎng)基,在37℃、體積分數(shù)為5% 的CO2中培養(yǎng),換液1次/3 d。第3 d將腫瘤抗原加入DC培養(yǎng)液內,第5 d加入腫瘤壞死因子2α(TNF2α)1000 U/rnl,共培養(yǎng)7~10 d。DC細胞皮下注射地1、3、5、7 d,CIK細胞回輸?shù)?、7 d。DC-CIK細胞治療4周期,1次/月。
1.3 T細胞亞群分析 空腹取5 mL靜脈血抗凝,利用流式細胞儀進行T細胞亞群檢測。
1.4 隨訪 所有入組病例全部隨訪,至2013年10月,隨訪6~12個月,中位隨訪10個月。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誤(x±s)表示,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t檢驗;生存資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 rank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 DC-CIK細胞治療前后免疫指標的變化 患者治療前外周血CD3、CD4、CD8 等免疫指標均明顯降低,顯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著嚴重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經DC-CIK治療后上述指標數(shù)值顯著提高(P<0.05),見表1。
2.2治療后實體瘤療效評價 50例患者均可評價療效。其中1例 CR(腎癌患者),9例PR (非小細胞肺癌4例,乳腺癌2例,胃癌1例,結腸癌1例,鼻咽癌1例),35例SD,5例PD (肝癌3例,小細胞肺癌1例,胰腺癌1例),ORR為20.0%。
2.3不良反應情況 絕大部分患者輸注DC-CIK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僅5例出現(xiàn)一過性發(fā)熱,體溫最高為38.8℃,經處理后很快緩解,未影響治療。
2.4癥狀改善情況 研究組平均提高17分,其中改善30例,穩(wěn)定15例,進展5例。生物治療后kamofsky評分總提高率分別為90.0%。
3討論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是繼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后的新型細胞,其增殖能力和殺傷活性顯著高于LAK細胞,主要效應細胞是CD3+CD56+細胞,是一種安全的輔助治療手段[1]。
DC作為體內功能強大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在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CIK細胞和DC聯(lián)合應用,不僅可增強免疫效應細胞的抗腫瘤活性,還可以使效應細胞對腫瘤靶細胞的殺傷更具特異性。
體外及動物研究證實CIK細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殺瘤活性高、殺瘤譜廣、對正常骨髓造血前體細胞毒性小等多種優(yōu)勢。單獨應用CIK等免疫效應細胞進行過繼免疫治療時,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太理想,這可能與腫瘤患者功能性DC細胞缺乏有關。DC作為體內功能最強大的抗原遞呈細胞,能誘導出抗原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反應(Cytotoxic T lymphocyte,C,IIJ),在人抗腫瘤免疫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將CIK細胞和DC細胞聯(lián)合起來治療惡性腫瘤,將有助于解除部分腫瘤患者T細胞的免疫無能,從而最大程度發(fā)揮其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3-4]。
術后輔助化療后,體內化療敏感的殘存腫瘤細胞大部分得到清除,但化療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機體免疫功能的低下,因此化療結束后是免疫治療的較好時機。術后化療后進行CIK細胞治療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期。
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由于機體一般狀態(tài)差,KPS評分低,無法耐受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而單純的姑息治療效果又不理想,因此尋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療手段成為目前研究關注的焦點。在眾多的治療手段中,生物治療憑借其獨特的作用逐漸發(fā)展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第四大模式,作為手術、放療、化療的有益補充。在這其中以DC-CIK細胞治療最具代表性,臨床應用也最廣泛。本研究中90%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經DC-CIK治療后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存期延長。
綜上所述:DC-CIK治療作為一種新的抗腫瘤方法,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值得進行更廣泛的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Schmidt-Wolf IG,Lefterova P,Mehta BA,et al.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or cells involved in tumor cell recognit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J]. Exp Hematol,1993,21(13):1673-1679.
[2]Avigan D.Dendritic cells: development,function and potention us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J].Blood Rev,1999,13:51-64.
[3]Scheffold C, Brandt K, Johnston V, et al.Potential of autologous immunologic effector cells for bone marrow purg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5,15(1):33-39.
[4]Verneris MR,Kornacker M,Mailander V et al.Resistance of ex vivo expanded CD3+CD56+T cells to Fas-mediated apoptosis[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0,49(6):335-345.
編輯/肖慧